糖尿病患者C反应蛋白和心肌酶指标的检测与分析

时间:2022-10-09 01:51:59

糖尿病患者C反应蛋白和心肌酶指标的检测与分析

【摘要】 目的 通过收集住院糖尿病患者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分析并进行连续监测,以探讨其在糖尿病心脏损伤过程中的预测和预防作用。方法 分别用北京首医检测试剂在日立706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HBDH)。结果 糖尿病患者组与非糖尿病患者组间CRP、CK、CKMB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患者组CE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组。结论 CRP是反映全身炎症和组织损伤非常敏感的指标,CRP介导的补体激活,在人类早期动脉粥样硬化中有重要作用,糖尿病患者组CK、CKMB、LDH、HBDH指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组,其主要原因为缺血性病变及微循环障碍,致使血流减慢,加重广泛低氧或缺氧。

【关键词】 糖尿病血清;C反应蛋白;冠状动脉事件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一组常见的代谢性内分泌病,其基本病理生理为绝对或相对胰岛素分泌和胰升糖素活性增高所引起的代谢紊乱[1]。目前已成为全球性非传染性疾病,冠状动脉事件(CE)是其重要并发症之一,且糖尿病患者发生CE多为无症状或不典型性,发生率在16%~42%。我们收集了2000~2008年我院122例住院糖尿病患者资料,实验室检查糖尿病患者组与非糖尿病患者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进行分析并进行连续监测,以探讨其在糖尿病心脏损伤过程中的预测和预防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糖尿病组:122例,男58例,女64例;年龄35~76岁(平均58.2岁),符合1999年WTO糖尿病诊断标准[2]。其中88例(72.1%)已接受口服降糖药治疗,34例(27.9%)已接受胰岛素治疗。剔除继发性糖尿病与急性应激所致的一过性高血糖症。非糖尿病组61例,男39例,女22例;年龄31~72岁(平均56.9岁)。无糖尿病史,且空腹血糖6.11 mmol/L。

1.2仪器与试剂测定血清CRP、CK、 CKMB、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HBDH),分别用北京首医检测试剂在日立706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进行检测。检测前对仪器进行预温和标准校正,保证仪器测试状态良好,并且质量控制数据均在靶值±2倍标准差范围内。

1.3方法取空腹安静状态下仰卧位肘前静脉血5 mL不抗凝血注入洁净试管中,分别检测血清CRP、CK、CKMB、LDH、HBDH,各项目均在4 h内完成。

1.4统计学处理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应用SPSS 11.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糖尿病患者组与非糖尿病患者组CRP、CK、CKMB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HBDH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3讨论

血清CRP是反映全身炎症和组织损伤非常敏感的指标。血清CRP只产生于肝实质,由白细胞介质素-6调

节[3]。微小的刺激就可使肝细胞迅速合成血清CRP,其血浆浓度6 h就可达到5 mg/L以上,48 h左右达到高峰,可由0.05 mg/L迅速达到500 mg/L以上[4]。血清CRP半衰期为19 h,并且任何条件下,其半衰期在患者和健康人中稳定,合成速度是影响其浓度的唯一因素,因此它直接反映了病理过程刺激血清CRP产生的强度。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血清CRP作为炎症因子,直接参与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在人类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别是急性斑块中有大量CRP沉积,以新生内膜处最明显,可见在大量的补体终末反应蛋白沉积,据此认为血清CRP介导的补体激活,在人类早期动脉粥样硬化中有重要作用。

CK、CKMB均主要存在于骨骼和心肌中,在心肌中CKMB占CK的14%~42%,CKMB在心梗后2~4 h开始升高,24 h后达到峰值;心梗患者血清HBDH增高,LDH/HBDH之比值减低。正常人比值为1.2~1.6,肝实质病变可升高为1.6~2.5,心肌梗死可减低为0.8~1.2。糖尿病患者组CK、CKMB、LDH、HBDH指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组,其主要原因为糖尿病患者神经滋养血管和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变窄,血小板聚集造成血栓形成,导致缺血性病变及微循环障碍,致使血流减慢,加重广泛低氧或缺氧。

本组检测结果显示糖尿病组血清CRP、CK、CKMB、LDH、HBDH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且CE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2型糖尿病患者的冠心病危险性较普通人群高2~4倍[5]。糖尿病患者发生CE多为无症状或不典型性,可能是由于心肌内冠状动脉分支已有广泛微血管侧支循环不好,发生心肌梗死前就处于低氧状态,心肌的一部分骤然梗死缺血,尚无足够的代谢产物释放,从而不引起疼痛。

参考文献

[1]陈灏珠,等.实用内科学[M].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44-956.

[2]钱荣立,摘译.关于糖尿病的新诊断标准与分型[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0,8(1):5-6.

[3]Blake GJ,Ridker PM.C-reactive protein and other inflamma-tory risk markers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J Am CollCardiol,2003,41(4 Suppl S):37S-42S.

[4]朱伟,赵子彦,靳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生物化学标志物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5,26(2):86-88.

[5]Hsffner SM,Miettinen H.Insulin resistance implications for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nd coronary heartdisease[J].Am JMed,1997,103(2):152.

(收稿日期:2009-05-18)

上一篇:3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下一篇:不同战斗机飞行员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指标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