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创新是品牌学校发展的动力

时间:2022-10-09 10:56:56

传承与创新是品牌学校发展的动力

杨志成,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留美教育学硕士。曾任北京市第一零九中学教师、副校长,北京市原崇文区教委主任、东城区教委主任,北京奥组委奥林匹克教育处处长,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一处处长等。主要研究领域:学校管理、教育行政、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学校德育、奥林匹克教育。

一所优秀的学校必然有传承的优秀基因。一所优秀的学校也必然要不断创新和发展。因此,一所优秀的学校只有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使传承与创新成为其不断发展的动力,才能使学校的优秀品牌得到不断传承与发展。尤其对于那些发展了几十年、上百年的品牌老校,他们的优秀学校品牌能得到几十年的不断发展无不得益于此。

北京育才学校成立于1937年,是中国共产党最早成立的基础教育学校,其最早前身是“延安保小”。育才学校近80年的发展历程始终坚持以党的教育方针为办学指导思想,始终传承着中国共产党倡导的全面育人的教育宗旨,实现了学校品牌的传承与发展。与此同时,育才学校也结合不同时期育人环境和教育需求的变化,不断探索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办学实践。在传承与创新中,北京育才学校逐步形成了“育才教育”的办学思想体系和实践体系,形成了兼顾传承与发展的“育才教育”品牌。

“育才教育”所传承的是我党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基因。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团结了众多具有教育思想的革命者。无论是,还是都曾从事过教育工作。因此,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教育作为革命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事业不断发展中也逐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思想,并在解放区得到有效实践和发展传承。概括起来,中国共产党逐步形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形成教育机会公平的思想。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开始就代表了广大无产阶级的利益,因此倡导教育公平是其革命思想之一。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的解放区,还是新中国建立以后的各个时期,促进教育的平等与公平始终是党的教育工作努力的方向,并逐步得以实现。尤其是在战争年代,在极其艰难的战争环境中,我党依然重视儿童的教育工作,创造条件建立了“保教结合、教养融合”的“延安保小”等学校,使革命者和革命群众的孩子能够接受最基本的启蒙教育,也为革命事业不断留下火种。

二是形成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育人思想。在革命战争时期,我党倡导的边革命边生产的思想也在教育实践中产生影响,逐步形成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育人思想。这一思想后来不断发展成为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之一,并逐步发展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教育实践性的需要,也是教育本质目标的必然要求。教育的价值之一就是使人具有生产劳动的基本能力,从而实现人的生产价值。

三是形成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全面发展的育人思想也是我党始终坚持的重要育人思想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历次教育方针的修改中都保留了“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提法,并逐步发展为当前的“素质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发展的育人思想,是我党从马克思主义育人观出发,在继承了人类先进的教育思想基础上形成,是建立人的素质结构和教育目标的重要依据。

四是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思想。理论联系实际既是我党的工作作风,也是我党的教育思想。理论联系实际使教育的目标指向了实践与应用,摒弃了中国古代封建教育思想和西方教育思想中一些脱离实践的部分,如“学而优则仕”“教育是宗教工具”等。

五是形成了重视政治思想教育的思想。党的教育思想始终注重加强青少年无产阶级政治思想的教育,注重培养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接班人,使党的事业后继有人。

六是形成了师生平等、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党在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中还摒弃了“师道尊严”等传统思想,倡导师生平等和教学相长等,为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学校奠定了师生关系的基础。

北京育才学校的办学历史体现了对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针的传承发展。“育才教育”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养教结合,教、学、做合一的教育实践;始终践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始终注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接班人的育人目标;始终坚持形成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始终把培养坚定的政治觉悟和综合的高素质人才作为育才追求。80年来,学校无论深处战火纷飞的战场之中,还是奔波于相对安全的解放区,无论是在简陋的窑洞,还是在条件较好的园林校园,无论是服务革命者后代,还是平民百姓,都坚持了党的教育思想和办学方向,传承了平等育才、全面育才、思想育才、实践育才、特长育才、持续育才、师生平等、教学相长等优秀的教育思想,逐步形成了“育才教育”品牌的理论特征。

“育才教育”所创新的是现代教育的育人思想和育人模式。北京育才学校在传承党的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注重对教育实践的不断创新,逐步形成了“育才教育”的实践体系和办学特色。

首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育才教育”逐步形成了12年一贯制基础育人模式。“育才教育”根据实践的培养需要,逐步建立了从小学到高中一贯制的基础教育培养连续体。这种打破学段限制形成的培养连续体,使各阶段教育目标进一步贴近学生成长规律,逐步摆脱了升学和应试的束缚,形成了尊重人的天性,尊重教育自身规律,尊重教育的社会性需求的教育实践模式。在此基础上,“育才教育”构建快乐育才的小学、习惯育才的初中、理想与信念育才的高中三阶段一体化螺旋上升的特色育人模式。小学快乐育人,尊重儿童天性,保护学生好奇心和学习的本能;初中习惯育人,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自理能力、良好人际能力。高中理想信念育人,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调动学生内动力,形成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主奋斗的发展能力。“育才教育”12年一贯制的育才模式,使素质教育得以落实。

其次,“育才教育”形成了育才整合课程体系。课程是学校育人的核心载体。“育才教育”在继承中创新,在传承中发展,始终坚持学生主体,关注课程、关注课堂、关注教师、关注环境,逐步形成了特色的育才整合课程体系。“育才教育”抓住了新课程改革的契机,整体构建学校课程,注重课程集约化整合,提升课程效益,依据学校“忧天下、启心智、扬优长”的育人目标,构建了育才整合课程体系。其主要特点:一是提升国家课程基础性课程功能,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整合,对国家课程实施模块内或模块间整合建构,提升国家课程实效性、针对性和效能性,为学生升学和终生发展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二是重视拓展校本课程的发展功能,增加校本文化课程、地域文化课程、科技拓展课程、艺术拓展课程、体育拓展课程、实践拓展课程、社会服务课程等特色课程,通过选修课程方式,拓展学生个性与能力;三是加强研究性课程的实践和创造性发展功能,各学科整体设计研究性学习课程,启动“翱翔计划”,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四是加强学段衔接发展课程,关注学段间有效连接,开发衔接课程,实施课程学段整合。课程体系的形成使“育才教育”在课程实践中得到有效落实。

第三,育才注重德育实效性,形成了有特色有实效的育才整合德育体系。“育才教育”始终重视德育工作,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培养,在学校德育工作中逐步建立了教学与德育整合的德育体系:一是注重整体构建12年一贯的德育目标体系,二是注重教学与德育整合的德育课程体系,三是系统构建了活动性德育课程体系,四是着力强化了德育学科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整合形成了各个学段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课程计划。如初一年级确立了立规养习,班级建设,适应初中的目标,初二年级确立了迈好青春第一步,提升自主管理能力的育人目标,初三年级确立了促进学生发展,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学校加强光荣传统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实践锻炼教育、身心健康教育,开设了延安寻根活动、校友的足迹、先农坛文化、主题班会、祖国在我心中、走进博物馆、传统文化等课程。育才整合德育体系的构建使德育实效性、系统性得以提升,有效落实了学校传承革命传统,培养“忧天下”的育才人的育人目标。

北京育才学校传承中国共产党教育思想传统,不断创新育人途径,尊重教育规律,提升育人质量,形成了“育才教育”的办学品牌,为品牌学校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模式。这一实践过程也证明传承与创新是品牌学校的发展动力。■

上一篇:了解祖国 爱我中华 下一篇:王苹:完美是一种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