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

时间:2022-10-09 10:07:08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

当今,信息素养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信息素养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所培养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等多方面的修养与能力。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现代社会接班人的信息素养”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对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方法的研究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素质教育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一、信息素养培养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

一般认为信息素养本质上包含意识、道德、知识与能力四个层面:一、信息意识情感。信息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即要求受教育者具有一种使用计算机与其他信息技术来解决工作、生活中问题的意识;二、信息伦理道德修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使他们能够遵循信息应用人员的伦理道德规范,不从事非法活动,同时也知道如何防止计算机病毒和其他计算机犯罪活动;三、信息科学技术常识。明白信息技术的原理、名词术语,了解其发展与作用,具有一定的信息科学技术常识;四、具有一定的信息能力。即操纵、利用与开发信息的能力,能利用信息技术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评价和分析所得到的信息,并且开发与传播信息。

纵观国内外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单独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二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但是目前由于各方面条件的不完善,如教师信息能力的缺乏,课程整合只能在小范围内实现,所以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重担主要还是落在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上。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需达到以下要求:

1)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2)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3)使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4)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和与人协作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

5)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

二、目前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如何教好这门课,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来提高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当前,各地中小学基本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高分低能的现象依然存在,学生虽然知道计算机的组成、会用文字处理工具写作、能用网络进行信息的浏览,但却无法用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

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目前的信息技术课程还是采用一套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学生学习了各种孤立的计算机技能和工具后,仍然对如何将这些技能整合在一起用来解决难题和完成任务不知所措。目前信息技术课程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间隔式。理论课和实践课间隔,教师首先上一次理论课,讲解一些信息技术方面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然后下一次课由学生上机实践。这种方法教学效率不高,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但该方法在一些信息化条件不是很好的学校依然相当普遍。

2)填鸭放羊式。教师每节课先讲10-20分钟,然后让学生自由练习20-30分钟,这种教学方法无完整的教学步骤、教学方法、教学反馈和评估体系,教师无法控制活动进程甚至不想去控制,任凭学生“自由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无法体现。

3)讲练循环式。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教师先把每个知识点讲解并操作示范,学生再模仿操作练习,如此循环来完成整个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做到了讲练结合,但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忽视了学生自我探究能力的培养,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属于一种以行为技能训练为主的示范模仿学习的教学方法。

以上这三种方法,主要还是属于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偏重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获得,忽视问题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重认知能力,忽视学生情感的发展、社会技能和审美能力的养成;教学进程完全按教师预先设计的步骤展开,教学过程中很少给学生以独立思考和相互讨论的空间;在对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培养中,学生学到的是孤立、机械的知识,不能深刻领悟、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完成任务大多依靠模仿,学生缺少主动的探索过程,能力得不到极大的培养和发挥。

三、基于探究型教学模式的信息技术课程

在信息素养的培养中,要求学生在大量的信息面前能够自主地判断、选择、获取并应用信息;要求学生通过证实或证伪来获得知识;要求学生具有多渠道、多途径获得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要求学生具有主动的、多元的、开放的思维方面的品质;要求学生具有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有这些,都是传统的学科教学方式所不能给予的,只有探究型教学才能满足上述种种要求。

(一)探究型教学模式

基于探究型教学模式的信息技术课程主要以信息技术为学习工具,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将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激发的兴趣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实现课程目标。它强调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从而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1、探究型教学实施的一般程序

探究型教学实施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表达交流阶段。在探究型教学进行的过程中这三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经常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

1)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本阶段首先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布置探究任务,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探究范围,诱发探究动机。与此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思考问题,指导学生建立探究性学习的小组,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提供帮助。学生要积极探索,搜寻相关的资料,进入探究问题的状态,在自我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归纳出准备探究的具体题目,形成最基本的目标和认识,确定具体的探究目标和探究方案。

进入这个阶段之前,教师首先要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即确定探究任务的主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应该采取单元设计的方法,即以一个主题为设计对象,设计一个单元,单元中可以包括多堂课。按照单元进行设计,有助于学习环境的设计,有利于信息技术学习的连贯性。教师先设计出要整合的任务,接着具体设计要让学生探索和领悟的内容。最后,教师应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呈现任务,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

2)实践体验阶段

在确定需要探究解决的问题之后,学生要进入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实践和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在这一阶段中学生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在开境中主动搜集和加工处理信息,主要以上网查询资料为主;小组合作及各种形式的人际交往与沟通;以科学的态度解决实际问题;从一定角度认识环境、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形成记录了学生自己或探究小组的实践过程的网页、幻灯等多种形式的作品。

3)表达和交流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要把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整理、加工,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成果的表达方式要多样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以外,还可以通过开研讨会等方式加以表达。

2、探究型教学的操作要求

1)教师要发挥好“促进者”的作用

在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为了促进探究活动的深入,教师一方面可以提出能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提出不同的或反面的意见,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在学生对探究活动的程序和方法还不熟悉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说明。比如教师可以提供探究活动过程的大致框架或提示清单,说明进行某种探究活动的大致过程,但不需要硬把学生的思维、理解、判断、行为纳入既定的轨道,而是更多地运用间接的、不明确规定的指导方式,要求学生围绕解决问题的主题,指导学生运用多种多样解决问题的策略。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要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将兴趣转化为适合探究的问题;创设情境引发、呈现矛盾现象及其不同解释,引导学生提问题的兴趣,收集各方面的资料,促使思维不断深化;对已有资料做多方面的分析,引导学生探索事物的内在联系,得出自己的结论。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不要学生去寻求这些问题预定的、唯一的正确答案,而是重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策略以及多种可能的解释。

3)促进小组成员之间建立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

确定小组学习的共同目标,进行角色分配,使每人的角色互补,建立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分组制定工作计划,分组实验和调查,开展讨论、争论和意见综合等协作学习。

(二)探究型教学实施的一个实例

以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这部分内容为例,教师在上课时,最初是采用直接口头讲解的方式,这种方法常常容易使学生听得糊里糊涂,效果甚微。目前很多教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通常采用实物直观法进行教学,通过计算机实物展示,直观介绍各种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以及硬盘、内存、主板等主机构件,这种方法虽然给了学生直观的印象,记住了各个零部件的名称、功能,但是很多学生依然对如何配置一台电脑不知所措。下面,我们就从这个问题出发,采用探究型教学模式,对这部分教学内容进行设计:

首先,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假如你平时节省下来的零用钱加上你存折上的压岁钱合计有5000元人民币。要求你用这笔钱去配置一台电脑。”。提出问题后,让学生思考,关于这个问题涉及到哪些问题要点或原理,如“新的电脑派什么用处?你需要什么型号的配件?如果你不认真考虑,会有什么结果?”。

然后,布置任务。要求学生通过本项目设计活动,提出一张电脑配置清单,并通过一张或几张购买电脑设备的发票或装机配置报价单,以证明希望购买的电脑配置方案、预算执行情况。

最后,给出学生具体的设计过程和步骤。本项目设计活动为时2周,其中集中活动时间3课时。信息来源主要以网络为主,结合去电脑市场实地考察。为避免学生盲目搜索,教师提供一些参考网站。

第一课时――提出问题、第一次网络信息搜索

第二课时――交流信息、考虑可能的方案、第二次网络信息搜索

周末课外活动――收集有关数据和证据

第三课时――交流各自的电脑配置方案,并接受同学的质询。课后提交作业报告

通过这次探究活动,学生不仅可以识别基本电脑硬件,了解电脑的各个零部件以及它们的功能,有条理地说出自己所要配置电脑的主要用途,而且还加强了他们上网搜索信息和利用网络上的资源解决问题及合作学习的能力。此外,还使他们了解到如何根据需要和现有的条件设计一个解决方案,如何运用合理的购买原则来选择商品和服务等等。

小结

“探究型教学”加强了学生知识学习和实践活动的联系,发展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学习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信息技术使用的快乐。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每堂课都需要运用“探究型”的教学,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切忌生搬硬套。

面向信息化社会的挑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体制,必然发生深刻的变革和发展。信息技术课程作为新型的课程,必须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素养理论,全面革新以往的教学理念和模式,革新传统的教学、学习和评价观,从而构筑新型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上一篇:任务型远程外语教学 下一篇:现代教育学生主体性发挥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