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模数运用

时间:2022-10-09 07:47:23

中国古代的模数运用

摘 要:在中国古代,模数就已经深入中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小到小孩的玩具大到整个城市的规划以及户籍制度的制定等等,而之中用的最多最明显的还是建筑。《周礼?考工记?匠人建国》、《营造法式》、《考工记》等书中均有记载古人的模数运用。如今针对模数的研究也不断地涌现,模数的形式和作用也在发生着变化。研究、总结模数对古人的影响,便于对现代的建筑、设计、生活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模数;城市规划;材;斗拱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9-0082-01

中国古代的模数采用以实物为模数制,其拥有模数的优点并体现着中国人特有的智慧,其结构和空间尺度无不体现着对人性的关怀,实物模数的实行对古代中国城市和建筑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史记·秦始皇本纪》“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这样全国的辎重车辆能够在各条道路上自由行走,畅通无阻,有助于各地的物资人员的流动,对军事和社会生活有着巨大的作用,从此统一模数开始逐渐渗入中国的各个层面。

一、城市规划布局

我国古代用宫城和里坊作为城市规划的模数规划城市。在西周,《周礼·考工记》中与城市街巷尺度有关的记述如下: “国中九经九纬, 经涂九轨”“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文中的“涂”就是道路,“经涂”和“纬涂”事东西干道和南北干道,“环涂”是环城干道,“野涂”是城外连接其他城市的交通干道。“轨”是马车两个车轮间的宽度。 可见古时以干道可并行马车的数量来确定道路的等级和尺寸,非常的简明实用,并且不浪费空间和材料。这种规划做法成为了中国各个朝代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方祛。

二、建筑群体

中国古代多以“百尺为形,千尺为势”为标准对建筑群体的总体进行设计,百尺和千尺的本质就是外部空间的基本模数。中国古代营造用尺源于古代乐律的黄钟律。在民间还产生流传着压白尺法,门光尺法、九天玄女尺法等种种尺法。古人在外部空间的设计上利用以尺度为作为基本模数的坐标网络,来权衡各个单体的建筑间和组群建筑之间的尺度关系,例如紫禁城的总体布局,是以后宫的长度为基本模数、以太和殿作为建筑的主体来控制建筑群体。在设计组群建筑群体时是以主体建筑作为这一组建筑的中心来布局,而总体建筑群组的尺度又以其中较小的建筑的长宽为模数。前后以长,左右为宽的倍数来安排。

三、建筑单体

中国古代建筑是一个独特的结构体系,以木材作为材料,以梁柱作为支撑体系,以斗拱作为结构节点,以比例模数制为度量标准。在古代建筑结构的设计过程中,不用尺作为计算单位,而是以相应“材”的宽度作为计算单位。制作斗拱之拱的木材称之为“材”,“材”在宋代建筑结构里,既是一个标准构件,同时还是一个长度计量单位。其它建筑组件,如:各类复杂的斗拱、柱、梁、屋顶的的长阔大小,均以这个基本模数为基准,是它们的倍数。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建筑单体与建筑构件之间是通过模数严格控制的。

四、建筑构件

斗拱是中国古建筑之灵魂,其大小和复杂程度决定着一幢建筑的用途和规格。是我国木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除具有结构上的功能外,还作为古代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的象征和建筑的重要尺度标准,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构件逐步标准化,定型化。

宋代后期对于建筑的尺度的计算,有了正规的统一的标准,即以斗拱中一个栱子的用“材”作为衡量的整个建筑的构件的标准单位,一个“材”为一个等级。“材”以栱子的高度定之,即李诫的《营造法式》中所述的“凡构屋之制,借以材为祖。材有八等,度屋之大小因而用之。……”有了材作为基本尺度和栔的灵活调整。建筑构件实现以材为基础,标准的生产和组合。当然材虽然分为8等。建筑的宜人可亲的尺度感存在在这八等材的范围内。

《营造法式》和《工程做法》的记载说明所有古代建筑的尺度关系均以斗拱为基础,而《工程做法》则更加简化了模数的关系。斗口材分等级共十一等,各等之间是按等差级数变化,即高以0.7寸,宽以0.5寸增减。虽然等级增多,但有规律,同时减少了换算程序,为建筑设计、施工提供了方便。因此“口分”制与“材分”制相比,更加简化,更加适用。这也是我国木结构建筑模数的价值体现。

综上所述, 中国古代各个方面采用了这种以与其密切相关的实物尺度为基本模数的度量标准,体现了中国古人以人为本的思想,也体现了中国人固有的实用观、重应用的思想。现代建筑要求标准化、工业化、定型化,但是要实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建筑,就应当以人的尺度为基本的标准制定模数,实现人活动的便利性,并增强人与建筑的亲切感,体现建筑为人服务的基本功能,建筑与人更加的和谐。

参考文献:

[1]江亮.略析中国古建筑的斗拱.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4(1).

上一篇:中国传统元素在设计中的应用 下一篇: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