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养育,让孩子成为晚年的阳光

时间:2022-10-09 07:13:25

隔代养育,让孩子成为晚年的阳光

执行:李衍、张宇

“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在中国,隔代养育的现象自古有之。加上近年来社会形态迅速变革,工作节奏加快,年轻的父母们很少有时间自己照看年幼的孩子。全国范围内一项关于中国隔代养育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国约有一半的儿童接受着隔代养育,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这一比例更高。中国,已经进入隔代养育时代。

面对闯进自己生活的小宝贝,老年人原本平静如水的夕阳时光也泛起了阵阵涟漪。对他们而言,孩子究竟是负担、寄托还是生活的新意义?面对隔代带孩子带来的诸多观念上的冲突与困惑,又将如何化解?也许下面的一些故事和思考,会对您有所帮助。

每天,迎着晨曦,沐着夕阳,小三轮车驮着或手拉手领着,一个个老年人穿街过巷,接送孙子上学放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成为都市里的一大景观。据说,仅北京市每天接送孙子上下学的就超过百万人。无论寒暑风雨,他们都恪尽职守,乐此不疲。而据上海市妇联等单位近期的《京沪穗家庭隔代喂养调查报告》显示,49.9%以上的家庭,幼儿的喂养和照看依赖于(外)祖父母。

显然,隔代养育是当前非常普遍的现象。然而,社会上却有一种观点对隔代养育提出了质疑。质疑的核心就是带孩子增添了老人的负担,而老年人过于溺爱和陈旧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孩子会给老人的晚年生活带来什么?老人能否承担起养育孙辈的重任?我们不妨先来听两个故事。

>>老彭的故事:孙子陪我走过最灰暗的时光

家住广州市的彭光和妻子都是公务员,2005年,夫妻相继退休。就在两人筹划着展开一段人生新里程的时候,妻子却突然病逝。这沉重的打击,令彭光几乎崩溃,完全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乐趣。

两个月后,彭光的儿媳妇找到工作,4岁的孙子洋洋被送到幼儿园,每天早晚请爷爷负责接送。彭光说,这是他生活的一个转折点。因为他有了责任,有了乐趣,又感觉到生活有了意义。

每天下午,当他出现在洋洋教室门口时,洋洋往往会惊喜地尖叫一声“爷爷”,然后背起小书包欢快地扑向他。这时,他的心就会像蜜糖一样甜,会情不自禁地抱着洋洋起劲地亲。儿子和媳妇的工作都比较忙,有时洋洋就在他家里过夜。有洋洋陪伴,彭光不但不再寂寞,还常常会被天真活泼的洋洋逗得乐不可支。

彭光有空就给洋洋讲故事,念古诗。他还教洋洋写字、画画和算数。看到孙子在自己的呵护和教育下健康成长,他就特别开心。今年洋洋已经7岁,已报读小学一年级,开学后仍然要彭光接送。“我起码还要再当几年‘义工’,不过我身体比较好,有时间,又可以为儿子和媳妇分忧,何乐而不为?”彭光乐呵呵地说。

>>小琪的讲述:外婆给了我最温暖的回忆

小时候,忙于工作、做生意的父母无暇管我,就把我送到外婆家抚养。

那时,外婆总喜欢搂着我,给我讲她的故事,她那幽幽的嗓音竟比催眠曲还好听。

外婆能做一手好酱瓜,我也因此大享口福,饭量也因此增加不少。到了吃饭的时间,外婆总是会扯着大嗓门喊道:“小琪,来吃饭了啊!”这时候,还在外面疯玩的我便屁颠屁颠地跑回去……

几易寒暑,我在外婆的呵护下长大了。当我离家的时候才发现外婆老了,外婆的头发花白了,脸上爬满了皱纹。外婆用粗糙的手背擦去欲垂的泪,默默地为我熬煮鸡汤,又往鸡汤里加进鸡蛋。外婆不停地对我说,吃吧,多吃一点……直到今天,想到此情此景,我仍禁不住泪流满面,还有什么更能让我感受到人世间这至真至纯的爱呢?

读完这两则故事,相信您也会被这祖孙间的真情所感动。在老彭人生中最灰暗的时刻,是小孙子让他重新看到了生活的阳光;是外婆细致无微的呵护,给了小琪美好的童年记忆。有了这些,谁还能说孩子是老人的负担?谁还能说老人就带不好孩子呢?

孩子――晚霞中的一抹亮色

在一个小生命呱呱坠地之时,家族的大树添上新绿,从此,爱开始在三代间流动……可是,当年轻的父母迫于工作的压力,不得不把孩子托付给老人的时候,双方或许都疑虑重重:年轻的父母怕老人年事已高,孩子会让他们不堪重负;老人怕自己对孩子照顾不周,耽误了孩子的成长教育。

其实,在对这些问题忐忑不安时,我们不妨先抛开难题,先看一看隔代带孩子的好处。您会发现,孩子不但不是老年人的负担,相反,他们会让老人的晚年生活充满希望、阳光和快乐!

孩子,让沉闷的晚年充实、快乐

人生向晚之时,老人家渐渐卸下事业、家庭的重担。此时体力衰颓、记忆退化,退出人生舞台的他们逐渐与社会脱节。一位哲人曾说,“人生最痛苦的事不是没有得到,而是失去。”对于老人来讲更是如此。

正值壮年的时候,无论事业上的成就还是朋友间的往来,都让人们感觉很充实。而进入晚年,这些都已成为历史。尤其对于事业成功的男人,年轻时积极进取,但到了老年,以前的角色显然不能再扮演,就会产生很大的心理落差。他们有满脑子的经验与智慧,却没人肯听。昔日的老朋友不断“减员”,结交新朋友的机会又越来越少。还有些儿女为了让老人享福,不让做这个,不让碰那个。这样的举动,不仅不能让老人感觉到享福,相反会觉得自己没用。如此种种,总是令他们担心:自己是不是没用了?多余了?

人不管多大年纪,都需要与他人互动,需要情感滋润心灵。只是子女大了,可能有心无力,也可能不知道如何承欢膝下,老人家的时间和爱,竟无处寄托。

此时,孙辈的出世带给了老人家莫大的喜悦。新生命不但代表家族的延续,孩子的天真无邪,更让祖父母重温青春时光。观察与孙辈常往来的老人,似乎总多了一分活力。仿佛孙儿是一具全新的引擎,让祖辈重获运转的动力──因为他正被全然需要着、信赖着。原本平淡得如同一潭死水的晚年生活,终于被激起一圈快乐的涟漪。

孙子的到来无疑给无趣的生活投射了一道希望的光环。对很多老人而言,孩子不光让他们找回了昔日的自己,随着孩子会走路、会讲话,老人不但会全心全意地呵护孙子,在下棋唱歌、游戏逗乐之时,自己也会像老小孩一样,全身心地投入到玩乐之中。老人和孩子在一起,有时旁人都看不出是谁在陪谁玩。

老人的爱,少一分功利,多一分至情至性

父母往往为孩子设计好了未来的发展模式,希望他们有好的工作、好的未来,长大成为这样或那样的人,所以对孩子的要求往往具体而苛刻。另外,出于一种补偿心理,他们还把圆梦的任务传给下一代,希望孩子不要走自己走过的弯路、不要犯自己犯过的错误、不要留自己曾留下的遗憾。他们让孩子学琴、学画,孩子稍有懈怠就严词训诫,通常是教育代替了养育,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对孩子的爱添加了太多希望和压力,反而会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

而对于老人来讲,作为爷爷奶奶,他们通常把“成长的因果关系”看得很淡,进而更注重孩子的心理感受。卸下了强化教育的心理负担,老人们对孩子更加宽容,多了一份至情至性的关爱。对孩子而言,也许这才是人性中最朴素、最深沉的爱。

美国心理学家玛莉・派佛在访谈了许多祖孙后发现,祖辈的亲密关怀,能给孩子安全感及归属感,且彼此关系倾向温馨接纳,无话不谈。老人家较慢的生活节奏,能让孩子学习并分享,尤其在道德价值观及处世的智慧上,由历练丰富的长辈以身作则,往往比书本更深植人心。

孩子有权利享受被爱的幸福,在这个过程中老年人也能重燃对生活的希望,体会儿孙绕膝的快乐。隔代养育,其实没有那么多负担,更不该掺杂压力和苦恼,就让祖孙间的亲情跨越年龄、距离,去丰富彼此的生命吧。

直面困难,老年人也能带好孩子

现在,社会上有不少声音反对老年人带小孩,归结起来,主要有两大因素最为大家所诟病。一是老年人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观念陈旧,不利于孩子的科学养育;二是老年人对孩子过分的溺爱、迁就。

那么,因为这两个原因老年人就应该抛弃养育孙辈的责任,放弃“含饴弄孙”的快乐吗?当然不是!这两大原因并非不可逾越的大山,通过努力,是完全可以找到解决之道的。

为了孩子,要勇于更新自己的大脑

说起带孩子,王阿姨就是一肚子的气。因为在照顾孩子方面,她的经验在白领媳妇眼里根本不值得一提。这让她感到非常不满。

孩子哭时,王阿姨抱着他摇,让他入睡,媳妇说:“新生儿不能摇晃,因为他们的大脑没有发育完全,摇晃可能会损伤大脑。”孩子摆满月酒时,她要给孩子拍照留念。媳妇说:“孩子半岁内都不能用闪光灯,否则会影响他的眼睛。”她抱孩子去街上散步,媳妇说:“小孩子的早期教育很重要,散步时要多跟孩子说话,要告诉他树叶是绿色的,天空是蓝色的,这是汽车,等等。不要只是抱着孩子呆呆地走路。”王阿姨从外面回来,想抱孩子,媳妇说“妈妈你要先洗手啊。”王阿姨想亲孩子的脸,媳妇说:“大人口腔里有许多细菌,亲孩子会让细菌粘在孩子的皮肤上。如果大人有咳嗽、感冒,或孩子抵抗力差时,孩子更容易中招。”诸如这些,让王阿姨烦不胜烦,“我养大了三个子女,个个都身心健康,但我的经验在她眼里竟一钱不值!她只信那几本书!”王姨愤愤不平地说。

一般老人们的观念相对滞后,不太容易改变几十年来形成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不能很快跟上社会发展和观念更新的步伐。所以,缺乏科学的喂养知识和教育知识,实在是隔代养育的软肋。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喂养不当、教育意识的缺乏和教育方法的不当容易影响孩子的正常发育。

要做快乐的祖父母必须学习,因为社会变迁的速度远胜于从前。随着育婴知识的普及,传统的一些带小孩的方法已经面临着被颠覆的局面。比如,当孩子兴致勃勃地“破坏”一辆玩具汽车时,老人们总会加以阻止和批评。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一辆好好的玩具车不可以被“破坏”,并且认为孩子的“破坏”行为是一种不良行为,其实这恰恰是孩子探究事物特点的创新行为。

因此,老年人不能固步自封,更不要在子女面前倚老卖老,而是要勇于接受新事物,敢于学习。现在在北京、上海等地,已经有专门针对老年人的育儿培训班,很多老年人在阔别几十年之后重新回到课堂中。只不过这次,他们是为了隔代养育而“充电”,学得有滋有味,学得精神焕发!在谈到现代的一些育儿知识时,这些老年人甚至说得比年轻的父母们更头头是道!

其实,现在的育儿观念、知识随时都在更新,不管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谁都不是生来就会,都是从头学起。比起年轻人,老年人的时间更加充裕,他们往往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这方面的学习中,只要肯学,他们完全可以学得更优秀,做得比年轻人更好!

一位外公的反省:溺爱让我不称职

我对外孙女嘉嘉喜欢的程度,大大超过对女儿的父爱。

但伴随喜欢而来的,也有使人担心的事情。小家伙现在脾气大得很,稍不称心,就横在地上打滚,或者把给她准备的一套塑料餐具全部扔掉。

坏脾气是从哪里来的?最近,我们家庭里作过一次“民意”测验。说是“民意”,实际上只调查了嘉嘉一个人。外婆问:“嘉嘉最怕谁?”她说:“爸爸。”外婆又问:“嘉嘉最不怕谁?”她回答:“外公。”然后又加上一句:“外公最听嘉嘉的话。”

经过这次“民意”调查,家庭全体成员都说是“外公宠坏了嘉嘉”,嘉嘉有什么不良表现,找根子都找到我头上。

我看到过一份材料:上海市一所学校对学生家庭调查发现,溺爱型家庭所占比例已高达40%,而隔代溺爱更为严重。

一位学前幼儿教育专家说:“现在实行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政策,对于每对夫妻来说,都是没有经验的父母,而祖辈不能传授成功的经验,一味溺爱,就会给今天的家庭教育乱中添乱。”有时我冷静想想,在小嘉嘉身上,我迁就多于严格要求,满足她的需要但缺乏分寸,这种隔代溺爱,确实在孩子的教育上添乱。

据我的亲身体会,产生隔代爱有两个原因:一是孙儿女辈呱呱坠地,使自己很真切地体会到血亲的延续,感觉到自己养育儿女的成功,从而会产生一种对孙辈的珍贵心理;二是自己历尽人间沧桑,饱尝甜酸苦辣,在安享晚年之际,接触到天真无邪的孙辈,对自己心灵是一种慰藉。于是在不知不觉中,对孙辈从钟爱到溺爱,成为极不称职的祖辈。

最近,上海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家庭悲剧新闻:祖父母溺爱孙子,孙子在宠爱中暴戾成性,对妈妈的管教以拳头相报,把妈妈的肩膀咬得伤痕累累,妈妈忍无可忍,竟掐死了这个7岁的亲生儿子。真是令人震惊!

我暗暗告诫自己,无论如何,我要摆脱对孩子的溺爱,做一个称职的外公!

“捧在手上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这是祖辈对孩子溺爱的真实写照。在祖父辈看来,孙辈是自己生命的延续,他们会通过宠爱孙辈来补偿对儿女曾经的苛刻,把各种当年无法做到的都投射到孙辈身上。有的老人为了想获得孙辈的喜爱,还会发展出与孙辈父母争宠的不健康心理,结果只能导致孩子在溺爱中长大。

过分的溺爱和放纵容易使幼儿形成自私、任性的不良性格。孩子的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评价得不到良好的发展,以致从小不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一旦自己的愿望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情绪波动或攻击行为,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不能融入集体。因此,过分的无原则的迁就、溺爱只会害了孩子。

那么,老年人应该怎样摆脱对孙辈的溺爱呢?

您可以说不

要想改掉溺爱孩子的习惯,第一步就要给孩子定出一个界限,让孩子能够接受您说“不”。比如孩子已经有了10辆玩具小汽车,当他缠着你再买1辆;或者临睡前已经讲完3个故事,孩子还要您再讲。这些时候,您就该态度坚决地说“不”。

不要怕您对孩子说了“不”字,孩子会不喜欢你,他们也不会因为您说了一次“不”,而觉得你是坏爷爷或坏奶奶。作为监护者,您必须让孩子明白哪些事情是绝对不能满足他的。这样一两次过后,孩子便不会再提过分的要求了。

不要忽视自己的需求

孩子不是老人全部的生活内容,不要让自己成为孩子的牺牲品。即使您在看管孩子,也不必要每时每刻都陪着孩子玩,完全可以让他独自玩一会儿。即使他是您的心肝宝贝,也并不一定要时时刻刻都处在您生活的中心位置,总是围着他转或抱着他。您也有自己的需求,千万不要忽视这一点。如果孩子的要求越来越过分,您就一定要及时制止,让孩子明白:获取的同时,也要付出。

接受孩子的哭闹

孩子不可能每时每刻都精神抖擞、表现出色,任何孩子都会有发怒哭闹、调皮捣蛋的时候,这是非常正常的。所以,当孩子发怒或者对一些事情提不起兴趣来的时候,您不妨坦然接受,不要过于紧张。如果孩子一出现问题,您马上就跑去安慰他或者满足他的一些无理要求,那么孩子就会习惯用吵闹来解决问题。

不要包办代替

不要帮孩子完成所有的事情,相信没有您的帮助,他也能把一些事情做好。如果孩子已经能够自己将水倒进杯子里,那就让他自己做。小事上的成功,也能让孩子有成就感,变得坚强和自信。就算失败了,孩子也能从中学到如何面对挫折。

编后:孩子丰富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老年人给了孩子一个充满爱的童年――隔代养育虽是年轻的父母们生活、工作重压下的无奈选择,但也为整个家族平添了许多幸福与温馨。而且,隔代养育带来的过分溺爱、教育观念落后等问题,也完全可以通过全家人的共同努力加以解决。我们相信,孩子一定可以成为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一道阳光!

上一篇:英百岁酒保:工作让我保持健康等 下一篇:养生,顺其自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