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数学“数列的概念”教材研读与认识

时间:2022-10-09 07:03:47

苏教版高中数学“数列的概念”教材研读与认识

【摘 要】“数列的概念”选自苏教版《数学5》(必修)第二章“数列”第一课时的内容。在这一课时中先通过观察一组组数据,来引导学生了解数列的概念,再通过观察法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数列”作为第二章的第一课时,因此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很多老师都没有展现出应有的重视:一方面,凭借着考试出题的分值,来判别内容重要与否。他们认为高考中数列出题核心在于等差数列、等比数列,而且“数列的概念”不在考试范围内;另外一方面,由于高中数学的时间紧迫、教学任务极其繁重,许多教师认为将时间花费在“数列概念”上不值当。持有上述观点的教师是有着教学失误的,笔者会在接下来的论文中进行具体阐释。

【关键词】苏教版;高中数学;数列概念;认识

一、对教材的整体把握

整个教材的编写是有一定的知识框架与结构,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的。章节与章节之间、课时与课时之间都有着紧凑的呼应关系,是循序渐进,缺一不可的。苏教版教材“入口浅、寓意深”,通过大量的事例来引入数学课题,这大大加深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也激励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实现了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如果在“数列的概念”这章的教学活动中没有投入激情,则会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丧失了应该具有的热情,可以说是原动力不足。更何况,对于数列的定义没有掌握透彻,则会对整个知识框架缺乏整体的把握,这也会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阻碍,没有实现教学的连贯性和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从整体着眼,仔细钻研教材,吃透每一章节。

二、教学过程的别出心裁

(一)从生活实例引入课题

“数列的概念”这一章节是从列举多个生活事例来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或生活体验,来促使他们自己来归纳数列的定义。如先通过一个故事来计算出棋盘上应该放置的麦粒数,然后把它们按照放置的先后排成一列数:1,2,22,23,…,263,……;接下来引入细胞分裂的问题,细胞由一个分裂成两个,再由两个分裂成四个……以此类推23;再通过我们的无限小数π约到两小数、三位小数、四位小数……然后将它们的近似值排成一列数:3.14,3.141,3.1415,3.14159,3.141592,……;接着提出由于人们在1740年发现了一颗彗星,并推算出它每隔83年出现一次,如果从出现那次算起,那么这颗彗星出现的年份分别是什么?通过计算可算出依次为1740,1823,1906,1989,…;然后再由计算剧场如果第一排20个座位、后一排比前一排多两个,以此类推各排的座位数分别是:20,22,24,26,…,38;最后列举的事例则是说出从1984年到近年,我国运动健儿共参加六次奥运会,获得金牌依次排列是:15,5,16,16,28,32。组织学生观察这组数据后,启发学生概括其特点,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出数列的定义。

这种引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贴近实际生活中探求新知,体会到数学是生动的,是来源于生活的。

(二)通过图像和实际操作加深理解

在了解数列的定义之后,为了更全面的了解数列,需要将概念从直观到形式化。因此,课本中将“Excle”“几何画板”等信息技术工具展现给学生。这与传统单一的教学手段有极大不同,能将整个课堂氛围变得活跃起来。比如利用坐标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列中数的急剧变化。

(三)习题加以巩固

在教材中的习题设置了“练习”“感受・理解”“思考・运用”“探究・拓展”等栏目,这些栏目设计是层层递进、循序渐进的,因此这些题目是由基础到拔高的飞跃。

比如第33页“练习”栏目的第二、三题是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求数列特殊项的值;第五题是已知数列的一些特殊项,求数列的通项公式,这些都是较为基础的题目,提高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能力。

“感受・理解”栏目的习题出题方式会更加灵活一些,需要学生能够进行思考,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比如说:“156是不是数{n(n+2)}中的项?如果是,那它是数列的第几项?”它就极大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思考・运用”栏和“探究.拓展”栏对于学生的要求会更高一些,要求学生从本质上去理解知识,掌握它的精髓,而不只是停留在概念性的理解上面,而是能灵活多变、多角度与多层次的去钻研。

三、教学理念的深化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该返璞归真,努力揭示教学概念的发展过程和本质,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逐步形成的过程,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方法。”了解新课标,认真钻研教材,仔细揣摩教材在内容上分层次进行编排的特点,设计出合理的教学目标。其实无论是后面章节中求数列的通项公式还是递推公式,都是基于对数列概念的理解,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因此,要引起该有的重视。首先要吃透教材,确定出教学过程之中的教学重难点;其次教师也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层次与接受能力,设置出具有启发性又易于让学生接受的问题链,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然后,在教学过程中能随机应变,引导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结构;最后,丰富教学活动的形式,采取多用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之下,掌握知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总结

概念教学没有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这个局面亟需转变,教师要有全局观,宏观上,对于教材的整个脉络结构、知识框架有清醒的认识;微观上,对于每个章节都仔细的钻研,体会编者的设计理念与用意。“数列的概念”这一小节是基石,后面的知识内容都与它紧密相关。苏教版的编纂者也是别出心裁,能够从生活实例中上升到数学理论知识,并且这章节的栏目设计既新颖又符合学生的知识接受层次,能“深入浅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

【参考文献】

[1]殷伟康.基于函数观点的“数列的概念”教学实践与思考[J].中学数学,2016,(1):42-44

[2]廖碧.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J].少儿科学周刊(教育版),2014,(2):12-12

[3]于洋.新课程下“数列概念”的教材比较研究[J].中学数学杂志(高中版),2014,(6):10-14

[4]张培强.概念教学活水开源――“等差数列的概念”教学片断与反思[J].中国数学教育:高中版,2012,(10):21-23

上一篇: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对... 下一篇:高品质体育教学中的情感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