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高年段名家名篇的教材定位与教学策略

时间:2022-08-21 08:34:20

苏教版小学语文高年段名家名篇的教材定位与教学策略

摘 要: 苏教版小学语文高年段名家名篇的定位准确,匠心独具,意韵深远,堪称亲切精彩的语言文字典范,高尚博大的人文精神礼赞,广阔丰厚的阅读人生基石。把握名篇全貌、聚焦精思妙语、共享真情对话、拨动情感之弦、链接名家人生、徜徉真诚阅读是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苏教版小学语文高年段名家名篇 教材定位 教学策略

每当翻开苏教版小学语文高年段课本(以下简称苏教版教材)阅读时,就有一股平实优雅的清风扑面而来之感。“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我们不禁会随着老舍先生的文笔陶醉在朦胧如梦境的草原;“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们又会和叶圣陶先生一起仰卧在小船里穿过孔隙,去探访双龙神秘的内洞……苏教版教材对名家名篇的选择、编排显得定位准确,匠心独具,意韵深远。

1.亲切精彩的语言文字典范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对其基本理念进行了明确的诠释:“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1]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深刻指出:“语言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可见,“‘工具性’是语文课程最本质特征之一,培养语感能力是语文课程的首要任务”。[2]作为《课程标准》实施载体的语文教材必须承担起这一独特又神圣的职责,充分又正确地展现中华民族最规范、最经典、最完美的语言文字。无疑,凝聚着语言文字精髓的名家名篇是典范和楷模的最好选择。

我们需要经典,我们需要名家名篇,但我们也应该慎选经典。因为经典中不乏个性突兀、远离学生生活实际、远离学生语言经验、不易被学生理解与内化的篇章。“小学阶段是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也是文字语言习得的奠基期,语言的丰富积累和语感能力的发展主要靠模仿、认同、内化和积淀。因此,为孩子提供平实、规范的文本语言就显得尤其重要”。[3]作为一本“蓝本”,苏教版高年段名家名篇的选定就非常注意这一点,它纵览古今,披沙拣金,“将孩子最应该读的、最喜欢读的、读了最有用的文化精品选出来并加改编,奉献给孩子们”。其选文坚持从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出发,注重文字既规范平实,又易读易懂,让孩子倍感精彩亲切,这对于孩子习得语言、发展语感能力显然是十分有益的。

2.高尚博大的人文精神礼赞

正如法国语言学家梅耶所说:“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语言。”因为语言文字不仅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且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关于基本理念的表述中充分彰显了语文课程的“人文”特征,它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1]这一“人文性”特征充分体现在苏教版教材编者对汉语言文字有许多精辟的论述中:“汉字不是无生命的僵硬符号,而是蕴含着中华民族性格的精灵。”“汉语有形象,有色彩,人文味道很浓,极富魅力。”“汉语是象形表意的文字,常诉诸形象,能给人丰富的感性认识,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探究能力。”[4]以此学养和眼光选编的苏教版教材名家名篇赏心悦目,含英咀华。如《广玉兰》《夹竹桃》均属大作家、大学者为寻常花木写就的小文章,信笔写来,举重若轻,言近旨远,尽显大家风范。又如《师恩难忘》表达的那份对老师的感激、爱戴与怀念催人泪下;冰心笔下的海棠花和天真烂漫的孩子成了春天里最美丽、最永恒的风景……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在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同时,又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显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是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应有的素养,无论是现代国家还是现代公民都应这样。苏教版教材在弘扬中华文化的同时,把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有机地融合起来,让学生拓展了新的文化视角,获得了新的审美情趣,学习了新的看取方式和发现方式。读了《船长》,维克多・雨果与哈尔威船长的身影将永远屹立在孩子的心中,告诉他们什么是英雄,什么是责任。《爱之链》中贯穿了人与人之间不断付出与收获的真情真爱……苏教版教材高尚博大的人文精神通过名家名篇的笔触在学生幼小的心田里扎下根来。

3.广阔丰厚的阅读人生基石

苏轼《杂说送张琥》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意即人要经过长时间有准备的积累才能大有可为,施展作为。语文课程就应以博览之大视野去观照世界。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课程的开放性越来越凸显。“立足课堂,向社会开放,向生活开放,将一本教材与广读博览紧密结合起来,给学生一个开放的阅读时空,为学生打好一片美丽的人生底色”。[5]这是新课改理念下语文课程的必然追求。从“终身学习”的观念来看,传统的“学习期、工作期、退休期”的人生固有模式已经改变,人的学习过程不会只在课堂内、学校里进行,大量有效的信息、大量需要的知识和技术都需要通过人们自觉地去索取、阅读而获得,而其中最关键的是对阅读的态度,对人生的信念。苏教版教材的名家名篇无疑为学生的阅读人生、终身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语言文字、人文精神、语境熏陶、浓墨重彩……都导引着我们的孩子用一生的时间去阅读,去思考,去品味,去积淀,去追寻……

定位准确,匠心独具,意韵深远的苏教版教材名家名篇给了我们一个无限宽广的舞台。我们该如何去诠释,去铺展,去实现它们“典范”、“礼赞”与“基石”的目标呢?诚如《课程标准》所指出的:“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把握名篇全貌、聚焦精思妙语、共享真情对话、拨动情感之弦、链接名家人生、徜徉真诚阅读,不失为有效的教学策略。

1.把握名篇全貌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一篇课文的第一步应当是“通读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在小学阶段的高层次年段,“了解事件梗概,概括主要意思”更是重要的阅读技能。概括是一种捕捉要点的能力,是指学生通过读书,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把文章由厚读薄,把长文章读短的能力。名家名篇字字珠玑,篇篇经典,一篇作品需要品味感悟的精妙之处比比皆是,同样一篇作品在学生发展的不同时段去阅读会有不同的感受与体验。审视全篇,立足内容,把握全貌,无论对于促进学生概括能力的提高,还是对于学生今天课堂上的重点品读,以及今后更深层次的研读都是扎实的铺垫与基础。

2.聚焦精思妙语

苏教版高年段的名家名篇堪称语言文字的典范与人文精神的礼赞,或谋篇布局缜密,或写作手法精妙,或语言叙述经典,或精神力量巨大,或风格氛围独特。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泛泛而谈,平均用力,就无法让学生获得丰厚的体验与由衷的钦叹。教师对文本的准确把握,深入研读;对教学的精心构思,突出重点,是非常关键的。作为教师,作为教学名家名篇的教师,我们必须认真、虔诚地“三读”。一读,和作者对话,领会文本主旨;二读,和编者对话,把握教学意图;三读,和学生对话,预设学习活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导学生将目光、心思、神气聚焦到名篇对于他们而言最有工具与人文价值的精妙之处。如《记金华的双龙洞》,我们该聚焦于游记在游序转换上的自然准确,在描述感受时的贴切真实;《船长》中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有力刻画值得我们细细揣摩;“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的散文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草原》的优美语言、灵动画面,让我们与学生共同关注与欣赏。“学一点剪枝的学问”,学一点筛选的技能,学一点“舍弃”,让名家名篇中最适合不同年段学生语言、思维、情感发展的“亮点”在课堂里闪烁。

3.共享真情对话

名家名篇蕴涵着的丰富内涵借助一个个静态的语言符号来表达与诠释。作为阅读活动的主体――学生,只有在与文本、与作者、与教师、与同伴、与自我……积极、投入的对话过程中,才能达到个性化解读的目的,也才能真正让每一个文字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

自读是最主要、最自然的对话方式。名家名篇要安排多层次、多方法、多角度、多平台的自读,让学生静下神来,沉下心来,自由、尽情地朗读;让学生带着高思维质量、大交流容量的问题默读;让学生在最本原、最朴素的自读中完成各种形式的有效对话。由此学生才能在或朗朗或默默的书声中触摸到文字的深层世界,触摸到作者的精神世界。

品悟是一个比较、回味的过程。学生在品悟语言的过程中,需要调动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等心理功能,去触摸言语对象的整体存在,通其气,辨其味,感其情,品其美。充分激活本来凝固化的语言,创设一种痴迷如醉、回肠荡气的人化情境,从中体悟到语言的妙处,学会语言本领,有效达到《课程标准》中高年段阅读教学的目标。冰心在《只拣儿童多处行》中写道:“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多美的文字。细细地品一品,“成千盈百”、“闹嚷嚷”、“挤”、“飞涌”、“一群接着一群”、“小天使”,渐渐地,味儿出来了,孩子们多、乐、欢的神态,儿童如春色般丰盈的生机与活力,冰心对孩子纯洁深沉的爱都透过文字渗滴和飘溢出来,这美好的文字与美好的情感流进了我们的心中。

入境,这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思维和心灵的沉浸,通过把学生带入课文,零距离与文本接触,让学生换位体验,进入“文中有我,我中有文”、“文我一体”的境界。通过换位体验,能使学生真正把握文中角色的情感脉搏,与角色同步共振。“如果你此时就是哈尔威船长,你就屹立在舰桥之上,望着苍茫的大海,望着得救的人们,你会想些什么?”伴随低沉的音乐,聆听海浪的拍击,阅读沉甸甸的文字,享受思维的张力,伟大的“船长”在孩子们心中久久屹立,撼动灵魂。

对话,构成了教学中最生动、最美丽的画面。名篇潜藏着作者生命意识的律动,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6]教师展现着自己对文本智慧感悟,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图式去解读、同构文本,引起心灵的共鸣。这样,就以生命意识的流动为轴心,把语文学习变成了一种“满足生命需要的活动”,变成了不断地丰富经验、重构经验,不断地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课堂成为了同享共生的舞台。

4.拨动情感之弦

情知原理告诉我们,情感是伴随认知发生发展的密不可分的心理现象。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当文本所营造的意境让儿童产生一种相应的心境时,他们的情感就能随之被激发,一旦有了情感的浸润,他们认识世界就更生动、更丰富、更深刻。“情”成为了教师、学生、名篇、名家之间心灵共鸣的纽带,更成为了文字与精神交相辉映的催化剂。

5.链接名家人生

翻开苏教版教材的名家名篇,文后的《作家卡片》向学生们延展着名家们不平凡的文学与人生之路,为学生们提供了与文本心灵融通的立体背景。课前读《作家卡片――巴金》中的诗句:“时光如水,巴金是金。真心真爱,深情深意。大智大悟,举重若轻。大作大家,淡泊宁静……”孩子们对这位世纪老人的人生与作品充满虔诚与向往;课后再次读起这深情的诗句,老人《对家乡孩子的信》中蕴涵的爱与真情在孩子们的心中久久荡漾。小小的《作家卡片》把恢弘敛于平静,把华美收在简洁。名家成长的故事,代表作品的情节,丰富评价的呈现……都可以通过课堂的链接撒播与传递。

6.徜徉真诚阅读

语言文字、人文精神、语境熏陶、浓墨重彩……这一切导引着孩子们踏着名家的足迹,循着名篇的芬芳,去追寻,去积淀,去成长。阅读因为真诚而自然,阅读因为真诚而持久,阅读因为真诚而美丽。让孩子们读读名家传记,了解他们的成长,品味他们的人生,感动他们的力量;让孩子们读读名家作品,收获多样精彩,汲取文学甘霖,享受精神华章;让孩子们读读名家笔下的人物,徜徉动人情节,丰厚人性体验;让孩子们读读名篇中的涉及,链接相关知识,丰厚阅读体验;让孩子们读读同题各家作品,感受独特视角,提高文学素养……

苏教版小学语文高年段名家名篇的教学研究是一个鲜活趣味又富有生机的课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教育部,2001年6月8日颁发.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课程标准研制组.走进新课程丛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4]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新教育理论的实践及推广研究总课题组.“新教育实验”指导手册[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

[6]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语文教学设计中的“大处着眼”和“小处入手” 下一篇:到米兰看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