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升值与“中国制造”转型

时间:2022-10-09 05:22:19

人民币升值与“中国制造”转型

通胀与国际市场压力

进入2013年以来,中国的外贸出口并未如外界预期般明显好转,2012年第四季度的出口上扬犹如昙花一现,接下来依然是暗流汹涌。

珠三角和长三角的生产商都明显感觉到出口订单减少的压力,即便是满负荷运转的工厂,由于用工的压力、人工成本的上涨、原材料价格的居高不下、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利润比往年大幅下降,很多已接近盈亏临界点。

而国际形势的变化又给了企业家们当头一棒,欧盟并未在改革下走出困境,反而变得更加严重,除了德国一枝独秀,整个欧洲都是一片惨淡,消费的大幅下滑大大推高了库存并减少进口,采购商们除了保守还是保守,过去的跑马圈地式下单,促销拉动消费换取量的增长和资金的流动,已经越来越不好用;美国对中国的进口价格指数(Price Index of Imp Goods),经历了2012年12月的平稳期,从2013起依然下行。

而国内CPI上涨等一系列问题拉动了原材料和各个采购环节成本的增加,再加上海外市场的需求变化和出口商之间的激烈竞争,本身“已经薄得如纸片般的利润”变得更加脆弱不堪,使得汇率问题变成了决定出口企业生死存亡的最后一根稻草。

人民币持续升值

2010年汇改开始,人民币兑美元就已经出现了升值的长期趋势。从去年8月份至今,升值的幅度已经超过了2.4%,这个数字已经是广大出口企业不能承受之重。

众所周知,国内的出口企业大部分以加工型为主,帮海外公司贴牌和代工生产,仅仅只是产业链最低端的制造环节,利润空间仅维持在3%-5%苦苦支撑,这2.4%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所以转型和突围就变成了必须面对的问题。

中国制造的真正问题

可转型并非那么容易,并不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过渡那么简单,一旦大面积提升了技术和设备,同样会因为竞争而造成利润的大幅下滑。假设现在出口服装的毛利是7%,出口芯片的毛利是35%;可一旦芯片工厂雨后春笋般起来,结果可能是毛利一路下滑到7%以下,因为市场的限制,也因为竞争的增加,把原有的利润不错的产品卖成了白菜价。

所以中国制造真正的问题,并非产品的问题,而是在国际分工中,没有找到新的定位。在过去20多年里,中国通过低廉的劳工和成本,为全世界贡献了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让全球消费者可以用更少的钱享受更好的生活。可中国毕竟在高速发展,从一个普通的发展中国家,变成了全球瞩目的重要经济体,是世界工厂,是除美国和欧盟外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而一个不断增长的巨大经济体,还维持着原有的低成本占领市场,显然是不合适的,也是无法做到的。很多制造业就不免往成本更低廉的南亚、东南亚甚至非洲等低成本低劳工的地区转移。

人民币也因此变成了世界第三大货币,重要性不言而喻,原有的汇率也的确不能适应现有的国际地位,升值其实是一种必然,也是大家不得不去面对的问题。

德国制造和日本制造带来的启示

中国制造的转型,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刻,简而言之,目前的中国制造,尽管占领全球,但实际上是“大而不强”。现在的中国,其实仿佛就是当年的德国和日本。

当年的德国在完成工业革命后,起步较晚,落后于英、法、美等列强,那一代的德国商人在国际竞争中致力于廉价冲击市场,为德国贡献了充足的外汇。可问题是,增长过程中也付出了太多的代价,比如环境的污染、比如名声的狼藉、比如成本上涨对出口的大幅冲击等等。那时候,德国制造成了廉价垃圾货的代名词,为的是跟质量优良的英国货区分开来。后来的德国人在吞下苦果后痛定思痛,把品质和技术作为最核心的发展方向,终于把德国制造变成了制造业中的奢侈品,完成了华丽转型。

再看日本,二战后由于美国的经济扶持和美日不对等协议的存在,日本制造可以随意出口美国,而美国制造却不能进入受保护的日本市场,让日本的出口企业迅速发展,最辉煌的时候曾雄踞全球出口的50%,这个数字依然超过了中国制造今天的国际地位。可后来日元升值,日本经济遭到重创,可日本的出口已经在过程中完成了转型,他们不仅限于出口成品,反而渗透进产业链条的中间环节,即使日本制造业大幅转移海外,也不影响日本出口企业的发展。

这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我觉得,真正的转型,是在国际分工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合适的位置,既然成本优势不再,汇率优势不再,就不能抱着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不放手,把利润一降再降,风险一生再生;而是要切入产业链的更高环节,比如研发、比如设计、比如物流、比如服务、比如管理,这些才是目前美国人、欧洲人、日本人在努力去做的,也应该是我们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作者系资深外贸人士,著有畅销书《外贸高手客户成交技巧》、《十天搞定外贸函电》)

上一篇:南博会助力中国与南亚合作 下一篇:中国市场依然是欧洲企业全球营收重要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