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护理学”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的体会

时间:2022-10-09 04:11:09

“内科护理学”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的体会

【摘 要】 为了适应社会培养高素质护理技术应用型人才,在“内科会学”的教学基础上,从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各种方法将道德教育的渗透,使得学生能树立良好的学习目的和护理目标,提高学生道德水平,使之适应日益竞争激烈的环境。道德教育不能再是单一的形式和简单的阐述,而是要融入到护理学生的各个学科建设和发展当中。

【关键词】 道德教育;渗透;内科护理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D296.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10-003-03

随着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而且社会要求的迅速发展,护理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尤为突显重要,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不仅只是满足于护理技术层面的完备和精湛,更是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护理人员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我们的护理教学不能在单一的注重专业技术的教育,护理教学的老师也不再是单一的“答疑解惑”型的教师,务必要在护理教学过程中融入道德教育,我们师者也必须树立正确,健康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水平。

1 中职学生的道德教育渗透的难题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特殊性更是为我们的护理教学带来了道德教育的渗透带来了更多的难题。

1.1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性: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大多是女性,而且多为青春期,并且具备青春期特质――叛逆、独立、处在心理负重期。还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审美观。中职学生在中职入学以前由于学习观念、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不好,造成学生缺乏学习成就感和荣誉感,加之青春期的叛逆、厌世、心理负重,使得其形成了厌学心理,也就缺乏了相应的道德观念。

1.2 中职学生家庭环境因素,现代社会环因素境的影响: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人类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和日常生活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青少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正在接受新的冲击。首先,信息网络化已经给我国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严峻的挑战。由于学历层次的差异,中职学生在就业时处于弱势地位。为了增加竞争力,中职学生大都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对思想道德教育却形成一种偏见,把思想道德教育仅仅看成一种理论说教,忽视了“成人”与“成才”的关系,对思想道德教育的认识形成一种误区。这种情况造就了学生两种不同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

2 道德教育学科渗透的重要性

2.1 为学生求职和职业生存的根本要求:在科学技术和护理技术日益进步和更新的现代社会,如何使得老百姓能够享受到更为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就必须医学生提高自身专业技术和道德修养素质,才能护理学生有机会更好地为病患者的进行护理服务。

2.2 是中职学校培养护理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中职学校以培养技能型、实用型的技术型人才为特点,很容易出现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部分医学生认为只有专业重要,而忽略了道德修养的培养,实习中服务态度不好、挑三拣四、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其职业道德境界与我们所提倡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救死扶伤的精神有一定差距,因此,加强医学生的德育教育迫在眉睫。

2.3 是卫生医疗服务体系改革的基本要求:在目前医患关系极度紧张的社会环境下,加强德育教育,使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杜绝社会不正之风,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树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3 在“内科护理学”教育学科中渗透道德教育的体会

3.1 提高教师道德修养,学科教学道德教育渗透的保证: 在整个护理工作实施当中,许多工作不是有形可见的,没有质和量的限制,靠的是护理人员高度责任感和自觉性,这种责任感和自觉性就来源于护生的伦理道德修养,具备崇高的伦理道德是开展整体护理教学的保证。在内科护理学专业是一个系统、复杂、完备的学科教学中无疑“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就对教师的道德水平和感念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首当其冲的要具备很高的道德修养。独善其身,兼爱天下――势必为我们护理专业教师和学生的道德素养的养成。对于特殊环境和特殊条件下的中职学生的关爱就成为了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的首要条件。教学中对于病人的关爱首先应来至教师对于学生的关爱,而去弥补学生在成长中长期匮乏的家庭关爱和社会关爱。让其做到独善其身,才能兼爱天下,关爱身边的病人。

3.2 “防微杜渐”树立人性化护理理念,充分体现职业道德: 人性化护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不仅为病人提供了最优质的服务而且以其闪亮新颖的思想内涵极大地推动了护理事业的发展,树立人性化护理服务的理念是护生适应临床护理工作的前提,也是帮助护生增进护患沟通、提高满意度、减少护患纠纷的重要基础。在教学中利用伦理、道德的引导就尤为重要:首先使学生树立“人性化”的服务意识,以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理解患者由于疾病可能引起的心理生理的变化,去主动发现他们的需要。在病人护理的细节中要有相应的道德体现,在护理和诊疗过程中的“不伤害原则”――不伤害病人的身体,不伤害病人的心理,不伤害病人的“钱包”。最后从人性需要的角度去理解患者,关爱患者,护理患者,给患者人性化的关怀与照顾,使患者得到护理人员从心理上、生活上的关怀与照顾,减轻恐惧感、孤独感,获得了满足感和安全感,真正让病人心情舒畅地接受治疗和护理。

3.3 将内科护理学渗透道德教育纳入学科建设当中: 内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在临床护理学理论和实践中具有普遍意义。在教学中贯穿道德教育,增加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机会,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其次通过道德教育,学生掌握了护患沟通和人际沟通技巧;内科护理学和德育的结合,使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体态素质、心理素质都得到锻炼和提高,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增强了社会适应能力,就业率得到了提高。在道德教育的学科渗透当中,道德教育再只是单学科的发展和简单的赘述,应当把道德教育列入到护理专业的整个学习过程当中,在我们“内科护理学”这样的主干学科当中更应将道德教育列入我们的学科建设和发展中。

3.3.1 将道德教育纳入“内科护理学”的教学计划的制定当中: 在制定“内科护理学”学科教学计划的过程中不能在单纯的强调单调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必须有机的将道德教育融入计划当中。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将道德教育结合相关疾病知识,而不是单一的进行道德教育的累述,为学生的医学学习树立正确的道路。

3.3.2 道德教育应适应现代社会环境和学科发展:现代社会的竞争已经日益激烈,对于护理学生的要求不在是单纯的重理论,重技术,更注重学生的道德标准和判断。在当前的医疗环境还在依靠经济利益支撑的环境下,能否建立良好的道德水平已经是当务之急。能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崭露头角势必要通过护理专业的资格考试,而目前资格考试当中也将道德教育融入了各个学科的考试内容。

3.3.3 调整认知结构,确立健康的道德观念: 认知是人们对周围事物的看法和观点,一个人是否有正确、健康的认知方式,直接关系到他的道德观念。中职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某些道德观念的欠缺和错误。中职学生的特殊身体和心理特征,使得学生厌倦了说直白的说教式道德教育。特殊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也会改变学生对于道德标准的判断。在进行“内科护理学”的教学过程中除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的讲解,也要借助学科专业知识调整和增加学生的认知结构。例如我们在进行“糖尿病病人的护理”饮食护理的教学中,将是否指注重通过简单的饮食控制和调整来保障我们的护理质量,还是在保证病人生活质量的基础上,有效的调整和控制病人的饮食结构,来让学生参与病人护理中的专业知识学习和道德判断。

3.3.4 锻炼坚强的意志,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改变道德观念: 优秀的性格与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提高心理素质最重要的就是真诚地对待自己和他人。自信、积极、乐观向上,富有幽默感;坦率真诚、不怕暴露自我,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快乐与痛苦;为人正直、不卑不亢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特征。健全的人格是健康的道德观念的最要保证和前提。“内科护理学”知识面和道德评判涉及广泛,在学习过程当中学生将要遇到诸多困难和挫折。能否具备坚强的意志就成为了能否培养出合格的护理人才的标准。

3.3.5 融入集体,体验道德教育: 现代“整体护理”观念的确立和应用,使得护理专业的学习和工作当中,特别是“内科护理学”的学习当中,不是一个人的战斗和发挥。但是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长期处于“空巢家庭”,加之入学前后进入了青春期,使得学生习惯了独立思考,甚至排外现象。对于道德标准和判断的错误也比比皆是。在“内科护理学”的教学中,无一例外的每个疾病个病人的护理都应该是集体行为。例如对于肺结核病人的护理中,处于孤立与其他医护人员的学生将难以完成整个护理工作甚至危及患者和医护生命安全。

3.3.6 志存高远,确立奋斗目标: 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理想目标是人们活动所追求的预期结果,是激发人的积极性,使之产生自觉行动的必要前提,也是建立高尚道德标准耳朵前提。具有明确的理想欧尚的道德标准,才会全身心投入到所学的专业中,从而感到生活的美好。因此,确定正确的道德标准对于学科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林世红.浅谈人性化护理.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 马明芳.新形势下护理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中国医学伦理学;

[3] 胡凯,荣复康.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上一篇:308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临床治疗及分析 下一篇:微波热凝鼻丘和下鼻甲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