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护理

时间:2022-06-04 05:18:01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护理

【摘要】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有症状重、起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的特点,临床表现为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坏死标记增高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

【关键词】老年人;心肌梗死;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2)10-0059-02

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有症状重、起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的特点,临床表现为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坏死标记增高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笔者对40例老年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积极的救治与精心的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40例,男28例,女12例,年龄65-81周岁,平均年龄73.5岁。结果24例临床痊愈,15例明显好转,1例死亡。(死亡原因为心源性猝死。)

2一般护理

2.1给予氧气吸入:即使无并发症的AMI患者,部分病人病初就有轻中度缺氧,当合并有心力衰竭时常伴有严重的低氧血症,后者可使心肌更加缺氧,并易并发心律失常。急性期如无特殊情况应尽早给氧,给氧应根据胸闷、胸痛的程度而定,一般以4-6L为宜。

2.2卧床休息:告知患者卧床休息,洗漱、喂饭、翻身、大小便由护理人员协助完成,保持环境安静,限制探视,避免情绪激动。

2.3严密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患者入院后迅速给予连续心电监护,严密观察血压、心率、呼吸、体温以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心律失常是急性心梗的常见并发症,也是早期致死的主要原因,护士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做好相应处理。

2.4缓解疼痛:尽快建立静脉通道,按医嘱使用止痛药,镇静止痛的用药时间一般为4-6h。护士要严密观察疼痛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因剧烈的疼痛可诱发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可予吗啡静注,但对于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应谨慎给予吗啡。

2.5饮食护理:发病后4-12h给予流质饮食,以减轻胃扩张。随后逐渐过渡到高维生素、适量膳食纤维、低脂、低胆固醇清淡饮食,提倡少量多餐。多食水果,切忌过饱,以免增加心脏负担。

2.6保持二便通畅:由于胃肠蠕动减慢、不习惯床上排便及进食减少等原因,患者易发生便秘。用力排便可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休克,甚至发生猝死。护士应指导患者合理饮食,适当腹部按摩,必要时使用缓泻剂。

2.7心理护理:因该病发病急、病情凶险,加上剧烈而持久的心前区疼痛,患者会产生恐惧、焦虑等情绪,心理护理是战胜病魔的重要环节。疼痛发作时应有专人陪伴,允许患者表达自己的感受,给予心理支持,向患者讲明任何病情变化都在医护人员的严密监护下并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医护人员工作应紧张有序,避免忙乱而带给患者不安全感。将监护仪报警声尽量调低,以免影响患者休息。对于烦躁不安的患者按医嘱予地西泮镇静。

3特殊护理

3.1疼痛的护理:按医嘱使用止痛药,止痛的用药时间一般为4-6h。护士要严密观察疼痛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因剧烈的疼痛可诱发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可予吗啡静注,但对于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应谨慎给予吗啡。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予硝酸酯类药物时随时观察血压的变化。

3.2溶栓的护理:

3.2.1溶栓前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以取得信任和配合,并完善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和血型检查。

3.2.2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按医嘱使用溶栓药物,注意观察有无过敏反应、出血等不良反应。

3.2.3病情观察:溶栓过程中严密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及患者的主诉,溶栓后了解胸痛的缓解程度,冠脉再通的情况,以了解溶栓的效果。

4并发症的护理

4.1心律失常:AMI患者在最初的几天容易发生心律失常,特别是在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24h内易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如多元性室早、短阵室速、Ront现象及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护士应严密心电监测,及时发现心率及心律的变化,遵医嘱使用利多卡因等药物,警惕室颤或心脏停搏的发生。监测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状况,如低钾血症时易并发心律失常。备好急救药物和抢救设备如除颤仪、起搏器等。

4.2心力衰竭:生理或心理压力过大、感染、心律失常、输液或输血度过快、过多是诱发心力衰竭的诱因,因此护士要避免这些加重心脏负担的因素,适时进行心理疏导,预防性的运用抗生素,严格控制输液的量和速度。

4.3心源性休克:临床上表现为低血压和肺淤血,特点是心排出量显著降低,收缩压

(上接第58页)顿都可导致产后出血,本组有胎盘嵌顿1例。

2.4 凝血功能障碍 血液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重症肝炎、胎盘早剥、羊水栓塞等均影响凝血功能或造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引起产后出血。

3护理措施

3.1产前预防: 加强孕期保健,积极治疗妊娠合并症,对每个孕妇进行产前健康教育,提高孕期保健意识。产前检查对高危孕妇加强管理,如多次人工流产、疤痕子宫、头盆不称、妊高症、低置胎盘等,做到重点监护,定期随访并监护。

3.2心里护理[6]:绝大多数患者对出血具有恐惧心理,在做好抢救工作的同时做好解释工作。对患者耐心、细心、热情,以解除其紧张心理,保持镇静。更好的配合医生和护士进行抢救。 3.3急救护理 (1)迅速组织人力,分工合作,及时进行抢救;(2)密切监测血压、脉搏、呼吸、皮肤颜色及尿量;(3)建立两条静脉通道,正确掌握输液量和速度,防止输液过多过快而导致急性肺水肿;(4)准确收集并测量出血量、颜色、气味、及有无凝血块;(5)遵医嘱应用止血药或宫缩剂;(6)配合医生积极查找出血原因,争分夺秒的进行抢救;(7)保持呼吸道通畅,有效及时吸氧;(8)做好各种护理记录。3.4 产后护理 产后出血多发生在产后2h内,产后2h 产房常规观察生命体征,观察子宫收缩,检查子宫高度并及时挤出宫腔和阴道内的积血块[7],了解阴道出血情况,正确计算出血量。前半小时15min检查一次,后一个半小时30min检查一次。观察会阴伤口情况及有无坠胀感、同时注意了解产妇全身状况,认真倾听产妇主诉。协助产妇2~4小时内排空膀胱,鼓励指导产妇和新生儿早接触、早吸吮,可帮助产妇增强子宫收缩,能有效地预防产后出血。 总之产后出血是分娩期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居产妇死亡原因之首[8]。在临床治疗护理中护士的作用不容忽视,护士良好的判断力 ,敏锐的观察力,过硬的心理素质可以及时观察患者的病情进展,采取必要的措施,为医生的进一步治疗做好准备。参考文献

[1]马志松.妇产科护理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32.

[2]张云.57例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护理体会[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28(1):1.

[3]王米昌.产后出血的原因及护理措施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0,5(10):186.

[4]何穗贞,周小玲.产后出血的防治及护理[J]. 中国妇幼保健,2005,2(11):2191―2192.

[5]李珍,熊丽华,李先娜.产妇的新生儿性别满意度对产后出血的影响(J)护理学报,2011年1月第18卷第IB期:38―39.

[6]李映兰.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们卫生出版社,2003:57―75

[7]杨梦庚 .子宫收缩乏力产后出血防治 [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9(5):197

[8]威廉姆斯产科学[M].段涛,丰有吉,狄文,主译.第21版.济南:山东科学出版社,2001:561

上一篇:老年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合并医院感染79例临床分... 下一篇:糖尿病合并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及护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