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京津冀产业分工布局优化研究

时间:2022-10-09 02:47:32

推进京津冀产业分工布局优化研究

一、京津冀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第一,经济技术基础雄厚。京津冀地区经济发达,工业发展历史悠久,是我国重要的产业基地之一。截至2012年,京津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达83166亿元,人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为76576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9826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居于全国前列,尤其是北京、天津的部级科研机构和高校众多,科技创新能力强。

第二,三地产业互补性强。由于各自的发展阶段和要素禀赋特点,京津冀已经形成了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北京主要以金融、商务服务、科研、信息传输、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为主要的经济发展模式,工业也逐步转变以高端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天津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形成了以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轻工纺织等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支柱型产业;河北工业化相对滞后,传统性产业比重较大,主要以钢铁、装备制造、石油化工、建材、食品纺织等产业为主导。三地产业发展互补性强,有利于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三地实现产业链、产品链环节上的分工协作。

第三,产业集群成熟度高。京津冀地区依托3个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4个高新技术开发区,4个出口加工区与1个保税区以及若干省市级产业园区,形成了涉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能源化工、冶金建材等众多上千亿元产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集群,集聚经济效益突出,产业竞争力较强。

第四,产业转移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北京和天津作为中央直辖市,工业化程度较高,产业发展已转变为以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为主的发展态势。特别是北京为了治理大城市病,积极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转移技术层次低、资源环境约束较大的产业。河北为改善地区生态环境,下决心淘汰钢铁、水泥、玻璃等过剩落后产能,同时根据自身产业发展梯度差异,积极对接京津地区,成为京津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

二、产业发展布局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全球核心竞争力不足。京津冀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在全国名列前茅,特别是北京、天津依托优势的科研资源与工业基础实现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但依据产业“微笑曲线”(指一个产业的两端附加值高,而中间环节的附加值最低),京津高新技术产业大多处于全球垂直产业分工的中间环节,尚缺少附加值高的核心产业链环节。因而,作为京津冀地区的“双核心”城市,京津所具备的产业技术与创新能力尚难以有效实现中低、中等技术水平产业向外转移,而且京津之间没有形成产业发展与技术创新的有效合作机制。

第二,“中心-”二元结构突出。京津冀内部经济和产业过于集中于北京、天津两地,河北经济相对落后,产业虽然总量大,但以各地级市为节点,表现出分散布局的特征。以工业总产值来看,2011年,北京、天津占京津冀整体的44%和40.8%。在产业层次上,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于京津两地,河北地区仅有少数零星分布,缺少优势产业集群。河北产业园区布局相对分散,对于承接京津大型产业,特别是产业集群式转移能力不足。在产业梯度上存在断档,产业链环上难以对接。河北各主要城市由于较大的发展差距,在公共产品、薪资待遇、人力资源等方面尚难以与京津两地匹配,产业转移动力不足。

第三,三地产业合作程度较低。河北由于其主导产业分布较为分散,各地区广泛分布着钢铁、建材、机械加工、食品、纺织服装等传统性产业,主导产业集中度低,产品同质化倾向较为明显,难以有效发挥各地区要素禀赋优势。在承接北京、天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各地区可能导致不合理的竞争关系,影响京津冀整体的一体化发展。三地间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创新合作等多个方面相对独立,缺少相关产业合作机制与平台,产业链分工不足。

三、京津冀产业发展总体定位

根据京津冀地区资源禀赋、经济技术基础、全球产业发展趋势和国家发展的要求,我们认为,京津冀地区应当围绕建设世界级大都市圈这个总体目标,建设成为世界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新兴产业基地、全国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和东部产业绿色生态化示范区。

第一,成为世界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新兴产业基地。依托京津冀众多的高校、科研院所、大型跨国企业研发机构,充分利用丰富的科研创新资源,不断增强自身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能力。瞄准全球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最新成果,积极推进技术转移与引进,以北京中关村、天津“IT三角”与“科学三角”为主要高新产业孵化平台,打造世界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同时,积极布局下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以及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高端产业,推进三地产业链环节分工,形成新兴产业集聚区与连绵带。

第二,成为全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发挥首都北京的全国研发基地、科技中心与现代服务业优势,推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完善提升生产业。坚持全球视角的产业发展理念,抓住非洲、拉美和东南亚等新兴经济体投资机遇,以及国家大力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丝绸之路建设的战略机会,以产业一体化发展为重要着力点,统筹兼顾境内外产业转移与投资,积极淘汰落后过剩产能,率先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第三,成为东部产业绿色生态化示范区。立足京津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着眼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双轮驱动,牵引带动东部发达地区整治 “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型工业,延长、拓宽循环产业链条,实现绿色低碳、环境友好、可持续的全新产业发展模式。

四、优化产业分工布局的政策思路

第一,建设北京-廊坊-天津产业带。依托京津、京沪高速与京津城际高铁等交通主动脉,以京津两地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联通中关村与滨海新区两大产业引擎,发挥廊坊特殊区位优势,集中布局具有知识技术密集型与高新技术产业群,实现“中间联通,两头开花”的哑铃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以地理毗邻、联系密切、通勤程度高为标准,重点推进以北京、廊坊、天津三地同城化发展为基础的产业一体化,突破行政层级与辖区阻碍,以税收分成、共建共享、战略合作等多种模式,打造高效产业协作平台,建设三地产业合作园区。

第二,构筑环京津产业圈。围绕北京-廊坊-天津产业带,布局以保定、沧州、唐山为第一圈层,以秦皇岛、承德、张家口、石家庄为第二圈层,以第一圈层节点城市为重点,积极对接京津地区,发挥比较优势潜力,建设京津产业转移集中承载地,以产业转移打造优势产业集群。统筹第二圈层区域中心城市承接产业转移与本土产业发展,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与地区特色的产业集群。充分发挥首都在金融、高端商务服务、科研服务与高新产业孵化上的绝对优势,实现经济核心对外的辐射带动,改造提升经济圈产业层次。协调整合滨海新区与曹妃甸等港口,依托沿海区位优势与深水良港条件,合理定位港口分工,形成有竞争力的渤海湾港口群,为京津冀企业提供更加便利的外贸通道。

第三,推进产城一体平台建设。坚持产城一体化发展,依托重点城镇集中、集群化布局产业,促进产业集群做大做强。依托环京津周边的河北中小城镇、卫星城等,优化布局适宜产业或产业链环,改善生产与生活空间严重分离状况,缓解大城市拥堵状况。积极应用信息化科技成果,强化城市信息化建设平台,完善提升城市服务业对外服务功能,特别是扩展京津两地高端服务业辐射范围,提升区域中心城镇产业承接能力。

第四,探索生态化发展机制。建立京津冀碳汇与排污交易中心,培育生态储蓄、生态投资与生态回报为一体的生态增值服务,实现生态财富的市场交易。建立生态产品评审制度,构建生态企业名录,提高政府生态产品采购比例。科学设立产业负面清单管理机制,严防严控高污染、高能耗产业,推进以主体功能区划分的产业布局,积极探索并尽快形成受益方对受损方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

第五,建立有效的区域治理体系。依托国务院机构设立副总理级别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统一规划协调管理重点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等,理顺各职能部门功能,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福利最大化。整合地区财税、商贸与出口等地方性法律法规,推进区域专项法律体系建设,坚决抵制地方保护主义与市场分割行为,保障经济要素按照市场化要求有序自由流动,促进区域市场一体化。

上一篇:北京城市发展中的生态社区建设研究 下一篇:汉和航空的创富故事:老男孩的飞机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