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金融转型推进产业转型

时间:2022-08-23 01:56:56

以金融转型推进产业转型

经济结构在调整优化基础上实现经济转型,是我国“十二五”时期以至以后更长时间内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主体。自然,产业转型也就成为经济转型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动力。产业转型的速度和质量,决定了经济转型的进程和实效。而产业转型的推动力,主要来自于政策、技术和金融三方面。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通过配置金融资源拉动产业成长、助推经济发展的机制,产业升级、产业扩张、产业集聚、产业整合、产业并购等一系列与产业转型相关的行为,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因此,金融成为推动产业转型的关键因素。

而要推进产业转型,金融必须转型。产业转型是金融转型的依据和前提,金融转型是产业转型的动力和推手。两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商业银行转型:实现“五个转变”

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在我国现阶段社会融资结构中占有优势地位,银行贷款成为微观经济主体满足融资需求的主要融资方式,这决定了商业银行在支持产业转型方面负有重要使命。而商业银行要在支持产业转型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必须适应产业转型的需要,实现信贷业务在发展战略、支持重点、配置结构等方面的转型。具体来说,应该实现五个方面的转变。

优化信贷投放的行业结构,使信贷支持重点从制造业向传统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变。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是银行重点支持的行业。产业转型并非弃旧图新地摒弃传统产业,而是要在技术和管理方面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实际上,到2010年末,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只有4%。按照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到2015年也才达到8%。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尚显稚嫩,还无法成为经济增长主要推动力的时下,要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对制造业一类的传统产业仍需提供必要的信贷支持。推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实现产业转型,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但商业银行支持战略性新型产业也不能一哄而上,要根据不同地区资源禀赋、技术水平、人才条件等各方面因素的差异,做出明智选择和科学决策。否则,势必导致低水平竞争和产能过剩,使提高产业结构的努力反过来又导致了产业结构趋同。前两年各地争先恐后大上多晶硅、风电设备等新能源项目,短期内便导致产能过剩,就是一个惨痛教训。

信贷资金配置的空间结构,使信贷资金配置从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向区域均衡转变。产业结构由低端到高端的纵向升级,必须有产业的横向优化配置相伴随,舍此就无法实现一国范围内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改革开放后东部地区凭借改革开放政策和地利之便,集中了包括信贷资金在内的大部分金融资源,经济发展水平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但随着“制度红利”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递减、土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情况的出现,东部地区原有的一些优势在逐步丧失,中西部地区在政策扶持下发展势头良好。应根据中西部的产业发展条件,增加信贷投放支持其地区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条,促进其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贷款支持部分朝阳行业由东部向中西部有序转移,同时支持东部和中西部建立在产业分工基础上的产业合作。信贷资金在空间结构配置上的合理化,不仅有利于实现产业在区域间的最佳配置和产业融合,促进产业转型,而且有利于缩小地区间的差距,实现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优化信贷支持的企业规模结构,使信贷资金投向由过度朝大企业倾斜向重点支持中小企业转变。长期以来,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配置存在严重的“所有制歧视”和“规模歧视”倾向,信贷资金大量流向国有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占有的信贷资金资源与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极不相称。近年来虽略有好转,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状况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缓解。特别是在当前信贷紧缩的背景下,紧缩政策首先“紧”的是中小企业。由于绝大多数中小企业不具备利用直接融资手段的条件,在向银行贷款融资无望的情况下,好多企业不得不求救于高利借贷,有的企业甚至因资金链断裂倒闭破产。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占企业总量的99%,创造了大约占GDP 60%的经济总量,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大企业无法替代的巨大作用。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外部经营条件发生不利变化的双重背景下,中小企业以制造和加工为主的旧有盈利模式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面临着转型发展的迫切需求和沉重压力。然而,尽管中小企业有转型升级的强烈愿望,但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条件的制约又使得转型之路十分艰难。没有中小企业的产业转型,就无法实现国家的整体产业转型。所以,商业银行应该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适合其经营特点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信贷产品。在当前信贷紧缩背景下,要尽力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使中小企业的贷款增长超过贷款的平均增长,为中小企业转型发展提供较好的资金条件。商业银行应加快产品创新步伐,提供更多适合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经营特点和融资需求的贷款产品。在金融监管方面,监管部门应对中小企业实行有别与大企业的贷款监管标准,适当放宽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容忍度。

优化信贷产品结构,使信贷产品从较少层次向多样化转变。产业转型是一场深刻的产业结构变革,必然要求并将现实推动包括信贷产品结构在内的金融结构变革。目前,银行信贷产品数量仍然难以满足客户纷繁复杂的多样化需求,并且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差异化特征没有显现出来。产业转型过程中各类经济主体滋生的对银行信贷产品的新需求,是推动商业银行信贷产品创新和结构优化的重要动力,也是商业银行新的信贷业务收入增长点。商业银行要增加研发投入,紧密跟踪产业转型的发展动向和客户需求变化,适时开发出新的信贷产品。考虑到企业的兼并重组是实现产业整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商业银行应扩大并购贷款规模,缓解企业并购融资需求高增长与并购贷款规模偏小的矛盾。可以适度降低并购贷款准入门槛,鼓励更多中小商业银行开办并购贷款。

优化信贷业务结构,使信贷业务由经营传统信贷向注重发展绿色信贷转变。所谓绿色信贷,是指商业银行在金融资源配置和金融经营决策过程中,注重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追求生态效益,促进生态建设和经济协调发展的一种融资行为。较之传统信贷这种“高碳金融”,绿色信贷表现为“低碳金融”,其支持重点是节能环保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旨在促进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化。绿色信贷反映了产业转型的要求,体现了产业转型的发展方向。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以“高碳”的制造业客户为主体的客户结构,构成了商业银行贷款收入的主要来源,而大幅度减少此类贷款势必影响经营收入,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银行绿色信贷的规模扩张。一些低碳项目科技含量高,投资周期长,预期收益的确定性较差,且项目主体缺少必要的抵押担保品,也影响了银行放贷的积极性。由于绿色信贷对银行业绩的贡献尚小,导致绿色信贷的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管理机制进展较为迟缓,这一领域蕴藏的丰厚的业务发展机会和巨大的市场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注重并快速发展绿色信贷,把商业银行打造成低碳银行,是推动产业转型的当务之急。商业银行应大力开发绿色信贷产品和服务品种,不断创新绿色信贷管理方法和技术,尽快形成既符合信贷基本规则和运行规律却又有别于传统信贷的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绿色信贷制度。

适应产业转型要求的银行转型,涉及到银行经营理念的深刻变化和业务流程、管理模式的全面再造,是银行面对的一场重大变革。反过来,银行转型又将有力地推动产业转型。这样一种互动的逻辑关系,使银行可以在支持产业转型过程中,实现自身效益与产业升级的双赢。

直接融资对产业转型的推动作用

尽管银行信贷作为社会融资主渠道对产业转型至关重要,但光靠银行信贷是无法满足产业转型过程的融资需求的。“一刀切”式的贷款直接“错杀”了许多正常、合理的贷款需求。而直接融资以其特有的风险承担与风险分散功能,不仅可以为创业企业特别是一些无法获得贷款的高科技企业提供资本支持,从技术层面推动产业转型,而且其融资能力也基本不受紧缩政策的制约。创业板市场和正在筹划扩容的新三板,就是面向高科技企业的融资平台。直接融资在我国社会融资总量中的比重,现已达到20%左右。由于直接融资对产业转型具有金融推动和技术推动的双重推动功能,加之发展迅速,因而对产业转型的推动作用不可小视。

有效发挥直接融资对产业转型的推动作用,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优化上市公司结构。目前,我国A股市场2300多家上市公司中,占大多数的传统制造业类公司需要适应产业转型的客观要求,并重点支持处于改造升级中的传统产业的企业上市。同时,在政策上鼓励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属企业和低碳经济类企业上市,提高这两类企业在上市公司中的比重。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市场份额、经营业绩等多是在业内处于前列,可以发挥其作为行业龙头所具有的产业吸附功能,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进而推进本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企业上市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发挥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拉动作用。地方政府应建立专门机构,挖掘、培育和整合上市资源,加强对企业上市的组织协调和政策扶持。应建立创业企业和股权投资机构之间的长效沟通机制,为创业企业成长提供强有力的资本支持,同时也为资本市场提供充足的上市企业资源。二是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要加快场外市场建设和新三板扩容,尽快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并完善场外市场、新三板市场运行与管理的制度规则,为更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创造条件,从而扩大资本市场容量,改变企业“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争上主板的状况。三是加快发展公司债市场,扩大公司债券发行规模,矫正上市公司的股票融资偏好,改变公司债市场和股票市场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并加快债券市场统一互联的步伐。四是加快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政府引导基金和并购基金,发挥这些基金在增加创业资本供给、支持产业发展扩张、促进产业优化组合方面的优势。应该看到,企业之间的并购重组,不仅对促进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作用显著,而且对企业是一种有效的外部约束机制。因为一旦企业经营不善就面临着被并购重组的风险,大股东可能因此失去对企业的控制权,经营管理层也可能因此失去自己的职位。但从我国现实情况看,由于并购融资渠道狭窄,并购融资工具单调,企业旺盛的并购需求难以得到满足,限制了企业并购规模的扩大。应消除并购基金发展的制度障碍,拓宽并购基金的退出渠道,同时引入认股权证、可转换债券及混合型融资工具等融资方式。五是为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创造有利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创新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方式,支持更多中小企业利用中小企业集合债券、集合票据和创新性融资工具融资。

加大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金融支持

资源性城市是以资源开采为主导产业的城市,是产业转型的难点。我国共有118座资源型城市,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8%,涉及总人口1.6亿以上。由于资源性城市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长期建立在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的基础之上,并且现在好多已陷入资源枯竭的境地,因而产业转型的压力更大,难度更高,对金融支持的需求也更为迫切。因此,必须把对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金融支持摆在重要位置。

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金融机构必须根据地方政府确定的产业政策目标和产业结构发展取向,支持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地方优势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于资源型城市大多金融发展水平较低、金融市场化程度不高的实际情况,资源型城市应积极引进外地金融机构,并通过增量改革壮大地方金融组织体系,以提高金融机构密度,强化金融竞争,改善金融供给。要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尽快改变资源型城市直接融资落后的局面。要加强资源型城市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培育诚实守信的信用文化,为金融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

(作者工作单位:中国银河证券公司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北京分行)

上一篇:从限购看我国当前的房地产调控 下一篇:中国面临长期结构性通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