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化建设网络文化论文

时间:2022-10-09 02:30:57

高校文化建设网络文化论文

一、高校网络文化的含义及特征

网络文化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文化现象。维基百科(Wikipedia)将网络文化定义为:由于将计算机用于沟通、娱乐和商务而出现和正在出现的文化。“高校网络文化”是网络文化和校园文化的交叉子集,目前学术界对高校网络文化的概念有多种解读。如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万俊人指出,网络文化是由网络经济这一全新的生活方式所引起的、以网络构成和信息交流的全球普遍化和实践操作的高度技术化为基本特征的信息文化。李苗利指出,高校网络文化是指在高校校园中,由教职员工尤其是作为校园主体的青年学生依托计算机。互联网、手机等通讯手段的大量使用,所形成的虚拟社区文化和这些网络手段使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情感、思想多个层面在内的文化形态的总和。以上界定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学者们对高校网络文化的理解,也为我们科学地界定高校网络文化提供了借鉴。笔者认为,高校网络文化是指在高校校园中,以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为主体,以互联网络为载体,在学习、工作、交流、娱乐等活动中所形成的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高校网络文化具有以下特征。

(一)平等互动性

互联网所构造的是一种无中心和开放式的网络结构,这种结构打破了某一主体对信息的绝对垄断。在经历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金钱面前人人平等”的艰难历程后,随着互联网络的日益普及,人们开始步入一个“网络面前人人平等”的新天地。以互联网为载体建立起来的高校网络文化毫无疑问具有平等互动性特征。在网络平台上,无论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表达观点、挑战权威,甚至颠覆约定俗成。双方冲破了身份、地位的束缚,实现了话语权的平等。同时,高校网络平台提供了一种开放的、双向的信息沟通方式,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信息交流方式开始从单向式向多方向、大范围、深层次转化,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乃至教育环境的交流互动不断加强。

(二)资源共享性

在高校,传统的资源传播大多依赖于口头传授和印刷文本等。互联网的兴起和应用,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资源获取模式,大大减少了获取信息资源的中间环节,资源传播的速度得到极大提高,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被打破,“资源共享”成为可能。在信息共享的环境下,网络资源无穷无尽。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实现跨校、跨地区,甚至跨国的资源共享。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网络文化中的共享工具,满足自身对不同层次知识的涉猎,方便自身对知识信息的海量存储。资源共享在丰富大学生知识储备的同时,扩充了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了学习效率,也培养了他们自主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有限开放性

网络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平等互动性和资源共享性冲破了网络信息的时空限制,缩短了文化传播的距离,扩展了思想交流的路径,使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高校作为传播科学理念的阵地,坚持和发扬先进、科学的东西,抵制和过滤落后、有害的东西是其基本的价值取向,这就决定了高校网络文化的有限开放性。建构高校网络文化的基本原则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高校发展的全过程,使广大师生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纲领。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已经形成了以“红色网站”为旗帜,以校园门户网站为主体,以学术、新闻、服务类网站为补充的校园网络文化分层格局。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高校网络文化的有限开放性。

二、当前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网络文化是弘扬高校核心文化的阵地,是推动素质教育的平台,是师生互动沟通的桥梁,是获取丰富教育资源的宝库。随着网络文化在全社会的迅速普及与发展,高校网络文化的竞争力不断削弱,在建设过程中逐渐显现出被动局面。

(一)高校网络平台更新的滞后性

近年来,以新媒体技术为基点的社交网络平台迅速扩张,种类不断更新。在学生群体中兴起的人人网、微博、微信等不断刷新用户注册上限的使用量。据统计,2011年人人网注册用户1.17亿,到2014年注册用户已达3亿。从2009年8月开始运行的微博,到2014年用户也已超过5亿。而腾讯推出的微信发展速度则更是惊人,到2014年4月在线用户已突破6亿。与这些社交网络快速的更新换代相比较,高校网络平台更新的滞后性使其生存愈加“贫困”。这种滞后性表现在:一是技术上的滞后性,即高校网络平台在设计和功能上趋于定格,尽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收效甚微;二是内容上的滞后性,即高校网络文化在引领价值追求和满足学生需求方面表现出极大的滞后性,无法满足学生群多样和多变的需求,最终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主体的流失。

(二)高校网络文化内容的片面性

不论是对社会问题的讨论还是从服务学生来讲,高校网络文化应从属于整个社会空间,与社会生活保持频繁和紧密的联系。然而,现实中的高校网络文化却越来越脱离社会这片“根据地”,既不能及时、快捷地对社会热点问题作出回应,也缺乏将社会资源引入高校服务学生的有效途径。从高校网络文化平台中的学生就业服务来看,一方面学生所能获取的岗位信息非常有限,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不能比较全面地获知毕业生信息。高校的学生就业服务因未能充分满足学生群体的就业需求而失去了发展的机会,学生群体大量流失。

(三)高校网络文化话语体系的模式化

作为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者和参与者,大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追求新奇事物,话语体系也相对随意和多变。各种时尚、新奇的网络流行语极易在大学生中产生共鸣,如“神马都是浮云”、“很傻很天真”、“凡客体”、“淘宝体”等,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了大量学生群体的关注,学生的参与度急速提升。与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优势和辐射范围相比,高校网络文化话语体系显得曲高和寡。高校网络文化囿于其特定的领域和特殊的身份,所表达观点的正统性和话语体系的模式化很难引起学生群体的共鸣,在学生群体中缺乏认同感,甚至有些灌输式的观点表达容易引起学生强烈的反感。网络流行语的随意多变与高校网络文化话语体系的模式化所达到的效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四)高校网络文化呈现出“冷时政、热情感”趋势

高校网络文化不仅应该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便利,更应该紧密联系国内外时事热点,通过深度分析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但事实上,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网络平台似乎已经成为了学生生活、情感信息交换的场所,失去了作为公共参与社会事件的舆论空间属性。以北京大学BBS为例,社会类事件在校园排行榜的关注度持续下降,心理情感类话题的讨论已连续几年居高不下。这一现象似乎表明学生群体的集体兴趣在远离社会事件,但事实并非如此。反观人人网、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对社会类事件的讨论占有很大版面,从学生群体对社会类新闻大量的转发和评论来看,他们对社会事件有着极大的认知需求。当这种需求在高校网络文化中无法得到满足时,一部分学生群体就会外流,久而久之高校网络文化就呈现出“冷时政、热情感”的趋势。

三、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提升路径

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研究与探索,目的是牢牢掌握校园网络文化传播的主动权,使其真正成为传播先进文化、主流文化的阵地。针对目前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提升。

(一)革新网络技术应对高校网络文化的先天不足

在不断建设硬件设施的同时,革新网络技术要从技术本身入手,着力打造一支高校网络运营团队。可以充分利用校园优质资源,由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师带动,培训一批具有网络文化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学生网络爱好者,从建设、运营、推广、完善等方面强化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同时,借助商业网络媒体的运营模式,诸如优化用户体验、推进技术升级、加强新媒体的宣传力度,及时了解高校网络文化平台的学生反馈意见,使学生与高校网络的联系由机械性链接变为心与心的连接,以此来完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增加高校网络平台的用户数量,使高校网络文化不断保持生机与活力。

(二)加强社会交往弥补高校网络文化的内容局限

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将高校网络文化与社会的交往互动提上日程,应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运用网络整合高校资源服务于社会,即“走出去”。高校不仅要传播和发展文化科学技术,培养人才,还需要主动融入社会经济发展中,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高校服务社会提供了便捷畅通的渠道。如:北京大学成立的“互联网法律中心”,以联系实际、服务产业为目标;南京农业大学建立的“网络专家工作站”,开展新型的农业科技指导探索;各类“大学网络公开课”的设立,搭建了一个高校学术资源向社会畅通输送的平台。当然,“走出去”的目的之一是“引进来”,运用互联网络将社会资源引入高校,即“引进来”。通过高校服务社会,社会对高校的认可度不断提高,社会资源也会逐渐流入高校。如在就业服务网络平台的建设中,应积极把众多潜在信息群,如高校文化服务的目标企业、毕业校友等吸纳进来,满足学生群体对社会信息的需求。

(三)丰富话语体系打破高校网络文化的自闭空间

如同《礼》所说的“没有文采,行而不远”一样,从传统的高校网络文化语言表达的正统性、模式化转化为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表达,所产生的生动效果是可以预见的。丰富话语体系将会打破高校网络文化的自闭空间,将高校的优质资源与学生对知识的猎奇性、需求性相结合,使高校网络文化自然地吸引学生眼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扩大用户规模。当然,在此过程中,要正确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的语言习惯,对新的话语体系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分析,克服和防范其可能产生的危害,扬长避短,使其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的科学的大众文化的一部分。

(四)坚持主旋律明确高校网络文化的价值定位

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应明确其指导思想、建设方向和标准任务等,把高校网络建成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阵地。在社会环境变迁中,应循循善诱地加强对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工作,对意识形态层面进行有说服力的阐释和指导,使学生主体甚至社会大众感受到高校的教学科研所产生的强大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此外,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应帮助大学生了解网络文化现象的复杂性,增强其对网络文化信息的鉴别能力,使其能够对网络文化现象进行批判性思考。

作者:李娟 薄丽娜 单位: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上一篇:楼宇建筑电气节能技术论文 下一篇:文化建设管理中网络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