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教育教学中的“破窗效应”

时间:2022-10-08 09:18:41

如何克服教育教学中的“破窗效应”

一栋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及时去修补,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这就是破窗效应的由来。

实际上,“破窗效应”被运用到教育领域是近年来的事,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有着非常广泛的意义。小到学校的卫生管理:洁净的地面是不允许有一张纸片的,有一张纸片存在就是“车窗”被砸碎,规则被破坏,有了一张就会有两张、三张……因此当第一张纸片出现时应立即清除,并严惩抛撒者,否则,地面很快就会脏乱不堪。大到学校的纪律管理:学校的课堂上或者自习课上,一旦有个别同学睡觉、闲聊、喧哗、看小说、玩手机......老师如果不及时加以制止、杜绝,渐渐地,就会有更多的同学纷纷效仿,用不了多久,整个班级就会像一个无序吵闹的市场......因此,学校、班级一旦制定了某项纪律约定或管理规则,就要严格执行,不允许任何“破窗”现象出现,否则纪律或规则就会成为一纸空文。它会暗示其它人,管理规则是可以破坏的,且破坏后是没有任何后果的,那么我就可以视规则为虚无。

现实中,很多学校都能拿出一大堆规章制度,而实际上发挥作用的却很少,原因就在于在执行中出现了“破窗”现象。一位年轻的教师坦言:刚一开始工作的时候,学校布置什么任务都能够及时认真完成,而且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待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后来渐渐发现学校对于那些没有及时完成任务的老师也没有怎样,所谓的奖勤罚懒、奖优罚劣,也只是说说而已。自己对布置的工作也渐渐应付、敷衍起来,再后来就是能拖则拖,能免则免,拖拉多了就仅仅是“习惯”的问题了......因此,管理规则一旦制定,就不允许任何人破坏。一旦发现破坏者,就要立即严惩,防止“破窗”行为扩大化。

反之,如果一名学生因为成绩不好或有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就早早地给他贴上一个“差生”或“坏学生”的标签,那么人们就会带上有色眼镜看他,只要他犯了一点小错,就抓住不放,乱扣帽子,因为既然是破的东西,让他再破一些也无妨,所谓“墙倒众人推”,说的也是这个意思。而这样做的结果,会使所谓的“差生”的逆反心理越来越强,反正你们都不拿我当好人看,我索性就跟你对着干,坏就坏到底吧!他自己就会出现这种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所以教育工作者应该首先不要轻易认定哪扇窗破了,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及时修好被打碎的窗户玻璃才是明智之举。

那么,当班级中的“破窗”产生而又没有及时修补已经形成一定气候时,也并不是无药可医,只是治理难度要大得多。这就要求教育者花更多的精力,更要注意工作方法,在医治的过程中不能平均用力,要分清主次,找准要害,所谓打蛇要打七寸,然后再循序渐进。

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不爱完成作业的学生,一旦治理得不及时,不彻底。就会出现“破窗效应”。记得我在中学教语文的时候,每接手一批学生,都会发现有一部分男生学习习惯较差,上课不做笔记,经常不交作业,尤其对于记忆性的东西更是不记也不背。刚开始,课堂上背写不下来,我就让他们自已主动找时间来找我背写。但他们根本不理会。一段时间下来,这支队伍似乎还有扩大的趋势。我一想,这个问题不能再拖了。于是,我就仔细观察琢磨这些同学:哪些是真的背起来有困难的,哪些是因为懒不背的,哪些是随帮唱影,跟着凑趣的。还有,这里面,哪些是只要稍加点力度就能攻克的,哪些是需要费点周折才能突破的,哪些是死扛到底,难以攻克的。心里有数之后,我就先从最容易攻克的那几位入手,找到突破点。每天只要他们课间有时间,就让他们上办公室来找我默写,默写本就放在我这,没写完,下课再来,直到完成为止。并且,每次只要完成一拨,我就及时在班级里大加表扬,借机给剩下的那些没完成的学生施加压力。这样,下一拨,再找稍难攻下的那几位,就比较好办了。为了防止他们串通合伙一起不来办公室。我还对其内部进行了分化瓦解,分而治之,各个击破。我先叫比较听话的,两个一起来默写。一次不能多人,否则他们会有“法不责众”的心理。最后剩下的那几个“钉子户”,每次只叫一个,先叫其中背得稍快的。起初,他们来办公室也是站在那卖呆儿、死扛、磨洋工,以为我不过是吓唬他们几天就完事。结果,我是天天追着他们不放,每天都给他们布置一点先抄写,第二天再让他默写;包括晚自习,我就把他们叫到自己旁边,再默写一点。就这样三句五句的分批次默写,我就不信他拿不下来。虽然我也知道他们这样背记效果并不是有多好。但让他们能背下来并不是我的惟一目的,我只是想通过背记,来逐渐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让他们有点事干,否则他们就会闲着没事整出点事来。另外也是为了“杀一儆百”,防止破窗行为扩大化。就这样,这场持久战,终于在我的一再坚持下,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总之,防治破窗效应的关键在于“第一扇破窗”。破解思路很简单:窗户破了,一要及时补上,二要缉凶捕盗。补窗的目的是为了“疏通”大部分人守法的环境,而缉凶捕盗的目的是为了“堵住”一小撮人违法的渠道。

上一篇:中国公司境外上市法律监管问题研究 下一篇:如何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