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荒岛情结

时间:2022-10-08 08:48:23

电影中的荒岛情结

[摘要]影视作品中有很多关于荒岛的情结。我们姑且可以分为理想主义的和现实主义的两种。前者是人们对失乐园的一种形而上的臆想,后者是与人类文明的彻底决裂后的反思。这两种倾向归根结底都基于对纷繁复杂的都市生活的反感和排斥。然而伴随着对荒岛生活本质的深入发掘,影片的线索都不约而同地导向回归当下、回归人情的结局,从而过滤掉了弥漫在城市上空的那些浮躁的厌世情绪。

[关键词]荒岛;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媚俗;回归

前几日,无意中又重看了一遍《荒岛余生》。对于现在来说,这是一部有点年龄的电影。――故事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那个时候苏联解体,改革在全世界方兴未艾,一切在加速,快递业务开始了。联邦快递公司的切克-诺兰是Fedex快递的最初一拨人,也成了飞机失事的唯一幸存者,漂流到一个荒岛。他靠着在飞行学校学到的野外生存技巧,苦苦挣扎了四年后最终获救。然而面对他的却是爱人已结婚和整个世界的改变。当影片的最后一幕定格在切克面对十字路口不知所措的时候,相信观众都会感到一种难以言状的悲哀。也正是这个结局,使得该片所承载的思想远远超过了一部现代版的《鲁宾孙漂流记》。

屈指算算,电影中还是有很多荒岛的题材。除了由文学作品改编的《荷马史诗》、《鲁宾孙漂流记》,还有《海滩》、《荒岛惊魂》等。我想但凡荒岛片大概可分为两种情况,即理想主义的荒岛和现实主义的荒岛。

理想主义者的荒岛应该是《海滩》中的荒岛,只不过是指一个特定环境而已,测验在这时候最希望选择或最能解闷的东西是什么,是建立在现代文明、科技、舒适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的。多年前有人问过我“荒岛唱片”的事情。类似的事情还有人问过“荒岛书籍”。 经常有人会问这类问题,比如:在荒岛上,你会带一本什么书看?带哪个乐队的唱片?最希望和哪个女人一起流落之上等。

我觉得,去荒岛,带几本书还是挺靠谱的,比如上顿不接下顿,明天可能就饿死了的时候,还可以装酷,气定神闲地阅读,这是何其境界。

我想要是真的被发配到千山鸟飞绝的荒岛上,如果随身携带了个MP3,排除一下寂寞真是不错,但突然又做出决定,一张唱片也不拿,不仅是要做到无限接近零负重,更主要的是,那荒岛上根本没电,带唱片去只能当飞盘玩。想到了必须有电,就想到要带电池,可是电池用完了怎么办?对,要充电,可是用什么充电呢?所以首先要建一个发电厂,岛上什么东西可以发电?可能有石油,于是要先派一个勘探队过去,把石油开采出来,然后发电。后来石油开采的越来越多,干脆修建了高架桥,打通了海陆,荒岛变得繁华了,甚至还有人在岛上开了唱片店、桑拿中心和妓院。这时候再听唱片就不难了,不仅有交流电还有直流电……瞧,为了去听一次荒岛唱片,测验一下特定环境下的品位,不小心成了拓荒者。

以上的遐想也许夸张了些,但其实人们是很乐于在想象当中去体验一下和日常大相径庭的生活方式的。电视剧中主人公的心酸、委屈和事事不尽人意的矛盾往往是支撑观众一边流着眼泪一边看完几百集电视剧的动力。然而,在现实中,试问又有谁愿意真实地去经历一下电影和电视剧中主人公波折坎坷的历程呢?说白了,要是人们都真的是有荒岛情结,那些岛屿争端的问题也不用留到今天再去解决了。

现实主义的荒岛应该是《荒岛余生》的荒岛。在现实主义的荒岛中,生活唯一的目的就是求生。面对着可以恣意放纵的自然环境和残酷的生存考验,漂流者的人生观会逐渐有所转变,当他发现以往那些困扰着他的生活的压力全都顿时消失,便会失去对时间的控制欲望,能够开始反思人生的目的,对人类文明产生真实的敬畏。最后对于工作、感情,甚至生命本身都有全新的体会和领悟。

现实主义的荒岛,实质是由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转变为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再转换为人与自身互动的交接点;是一个媚俗――脱俗――媚俗的进化点。当然这种否定之否定必须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因为人类的脚步总是要向前迈进的,我们不可能好不容易刚刚从原始的状态中总结出一些宝贵的生存经验,就被这些经验衍生出的逻辑复杂性给吓得跑回原始部落里去。我们也不可能刚刚体会到一点去伪存真的,就又立即用厚厚的假面把自己包裹起来。正如同后现代不同于现代,又有别于古典的精妙之处,也正是这种既能走出来、又能走回去的升华。如果领悟不到这一点,《荒岛余生》里的切克站在十字路口时,那种洗尽铅华的笃定与难以再次融入现实的茫然无措交汇的痛苦,相信不久就会被你所感受。

荒岛是个微妙的极点,越是生活在社会上层,享用最高人类文明果实的人就会越有体验。这类人或者依恋于生活在大众关注的目光中,或者已经习惯用食指来决定别人应该做什么。来到荒岛后除了迎接他们的将是蚊虫猛兽的关注目光外,甚至还会不得不经常和自己的粪便打交道。试想一下,当荒蛮和文明没有了时间的前后,当高贵和粗俗没有了丝毫的分别,当地球的南极接触北极的时候,人类存在也就会失去其整个维度。

荒岛是对生命的极限体验,即便是自命清高、愤世嫉俗的人也会留恋起人世间的种种媚俗。媚俗是什么?媚俗是朋友见面时问声“你好”,媚俗是对粪便的绝对否定,是把人类生存中根本不予接受的一切都排除在视野之外。媚俗的根源就是对生命的绝对认同。

所以,还是那句话,不管是颂扬人类自强不息精神的《荒岛余生》也好,还是反乌托邦精神的《海滩》也罢,都只是人们对那个久违了的信仰家园的精神寄托,是人类对自身文明的衍生物的种种反思。而真真切切,所触所感的是反思过去、活在当下。

[参考文献]

[1]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林英博(1981―),男,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师。

上一篇:影视的色彩审美功能 下一篇:《色·戒》:从小说到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