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及改革措施

时间:2022-10-08 08:33:02

地方院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及改革措施

摘 要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分析了艺术类学科特点和现今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上所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以及科研构建体系方面对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改革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够对艺术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艺术类 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这就需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现代艺术设计是涉及文化、社会、科技、市场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的知识体系有着更新的快速性和前沿性的特点,并且其专业创作与各领域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随着各个领域的快速发展,基础与应用并重已成为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趋势,这就对高等院校艺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1 艺术类专业的学科特点

艺术设计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讲它是新颖的,它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并发展的应用性极强的学科,虽然它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学科门类,仍然要受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基本模式的制约,但是艺术设计学科在专业教学中有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殊性。

艺术创作成立的基本条件是创新,因此,艺术类专业在培养学生时,除了要求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课知识以外,还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表现力、创造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对其个性化的培养,学生在进行创作时所表现的内容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因子,这种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就与文、理科统一的教学模式有所区别。尤其是对学生技能性和应用性的要求,使艺术设计学科跟一般学科相比,更具有职业教育的特征。

艺术专业学科特殊的教学培养特点要求我们在对其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针对性的思考。在共性里面强化个性,在基础理论教学基础上重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2 地方院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所存在的问题

2.1 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合理

许多地方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设定模糊,无法从中得出人才培养的规格及特色,以致于导致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的不完善,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完成,所以在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时,需要明确学生在经过培养后应该达到的知识、技能水平以及素质标准。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课程之间缺乏联系,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脱节,是很多院校的通病,这就导致学生对知识结构的认识、理解及把握不整体、不系统,使学生对各课程之间以及课程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融汇贯通产生困难,进而影响到对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开发以及自主性研究、运筹能力的综合培养。

2.2 教学方法陈旧,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教学方法是传授学生知识的桥梁,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接受程度。当前讲授式传统教学方法仍然是一些院校的主要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对实际案例的理解不深刻,并不能有效地鼓励学生对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及判断与分析。

实践教学是学生对知识进行灵活运用、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从中得到提升。但是,有些院校由于种种原因,还是以理论为重、实践为轻,缺乏实习基地和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引导,从而出现专业教学实践与市场对接机制不健全,使得市场文化品位无法通过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得以提升。

3 地方院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改革措施

3.1 突出专业特色,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主要基于社会需要和个人的发展。高校人才培养应该由传统的“供给者本位”转换为“需求者本位”,不能仅从教育者的角度思考,还需要将受教育者的期望、偏好和需求考虑在内。人才培养目标要从“现在”着眼向“现在与未来”并重,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下,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造能力。 (下转第50页)(上接第41页)

地方院校在进行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时,要对市场人才需求与本院校的办学特点进行统一考量,制定出具有专业特色,并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一些工科院校在遵循艺术设计规律的基础上,开设一些工科类课程,例如:设计制图与透视、人机工程学等,不但可以体现出工科院校的特色,而且使学生更加理性化和综合化。

3.2 优化整合课程体系,完善学分制

从课程类别上,将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分为四大模块,即通识课程、学科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以及实践教学环节,各大模块分别针对于学生的素质、专业基本理论知识、艺术设计创作的专业技能、以及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模块融合,学科交叉,建立符合艺术设计学科特点的系统化课程体系。

除此之外,完善学分制,将学分进行相应的压缩,为学生留出更多的自主学习、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的时间,以充分尊重学生兴趣、促进个性发展。

3.3 创建以科研训练和创新实践活动为载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创新强调的是思维方式,实践强调的是应用能力,应用型人才则必须具备创新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在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课外实习、社会实践等环节加以强化。并且需要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设计大赛,例如:大广赛、金犊奖等,在这些竞赛的过程中让学生不断发掘自己的能力,使其做到了解自己、了解学科动向发展。

除了课外实习、社会实践以及各类设计大赛这些实践环节以外,SRTP(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也是对大学生进行实践锻炼的平台,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通过科研立项给予本科生一定的经费,为其提供科研条件及机会,使之较早地接触学科的前沿知识及发展动态。SRTP是基于问题的课题探究式实践教学,能在最大程度上启发和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创新能力。

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着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进行一体化的设计。以基础理论课程为引导,以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为载体,以学科竞赛等实践活动为平台,构建出“做、研、学”互相融合的实践训练体系。

4 结语

综上而述,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真正意义在于创新人才,对其人才培养的改革措施除了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优化课程体系以及创建科研、实践为载体的教学模式之外,还具体表现在:(1)教学方法上注重思维的启发和能力的培养;(2)教学内容上强调厚基础、宽口径;(3)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与人才培养过程的有机结合;(4)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综合素质教育培养等。只有这样,地方性院校艺术类专业才能构建适应社会、市场等方面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上一篇:立足两个“加强”一个“转变” 切实提高科研费... 下一篇:推荐系统交互性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