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思考

时间:2022-10-08 07:57:33

对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思考

摘要:高职院校职业指导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高职学生顺利就业,走上合适满意工作岗位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从剖析高职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入手,分析当前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现状,深入思考职业指导的工作实践和创新发展,能够为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职业指导

随着高校扩招,使得高校毕业生,尤其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开始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虽然目前高职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在逐年增长,但面对就业发展的新形势,高职院校需居安思危。因此,有必要对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进行思考和探讨。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剖析

从宏观来看,高职学生整体就业难是国际、国内形势所趋。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报告显示:2008年最后一个季度以及2009年的第一季度,全世界同时经历了投资、消费、产出以及贸易的迅速下滑,导致很多国家就业岗位大量流失。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目前就业形势也非常严峻,不仅大学生就业难,全社会都存在就业难的问题。根据近几年教育部门的统计,自1999年高校扩招近10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由2003年的212万人猛增到2008年的560万人,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70%多一点,每年有近30%的毕业生不能顺利充分就业。“2008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663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263所,成人高等学校400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1079所,高职(专科)院校1184所。”(《二00八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9-07-17,教育部网站)。高职教育已成为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

从微观来看,就业难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职业能力不足,专业知识不扎实、知识结构不全面、综合技能水平不高、缺乏一专多能的水平;2.就业期望值过高,缺乏对自我的客观认识,常出现高估自己能力的现象,缺乏对社会和职业的了解,片面地和简单地看待自身职业生涯;3.缺乏择业核心竞争力,在选择就业单位的过程中,表现出被动性和随意性,很少有人对自己进行分析与评估,明确自己的素质、实力、个人特点、能力、兴趣和学习、工作方式以及对工作环境的喜好等;4.缺乏品质和情商的锻炼,一个有着良好沟通能力、合作精神、能承受巨大压力、有强烈的竞争与进取精神的大学生会受到招聘单位的关注和追捧,反之,则不然;5.缺乏职业指导,更缺乏职业规划意识,大部分学生在校期间都缺乏规范的职业素质和系统的专业职业指导。

二、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从总体上看,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主要是对学生开展就业政策、求职技巧等知识方法上的应急性指导,帮助学生应付求职的过程。实际情况表明这种指导只能应付一时,对帮助学生长期的职业选择和发展作用不大,职业意识和生涯规划的缺乏限制了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具体讲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职业指导的时效性不够。当前,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仍停留在毕业前夕的“临时抱佛脚”状态。往往在最后一个学期,才匆忙地在课堂上对毕业生进行指导。这种指导,在提高毕业生面试技巧、让学生了解择业、签约过程等方面可能会有一些效果,但是对提高毕业生未来工作能力、调整就业方向及进行创业教育等重要方面帮助不大,且与国家要求的全程化职业指导思路相背离。把高职毕业生职业指导简单化的做法,不利于解决部分高职教育产品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问题,难以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对“就业难”问题的认识。

2.职业指导的内涵不丰富。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内容,仅限于方针政策讲解、就业信息、择业方法、技巧指导等,且多采用报告会、讲座等形式进行,即使有教材,也基本上是“照本宣科”。作为高职学生的职业指导,应当是全员化、全程化、全方位的指导。据调查,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方式及内容单调,带有一定的共性,也是高职院校在职业指导过程中必须解决的“瓶颈”问题。难怪常听到一些高职学生反映:“上不上职业指导课没啥两样”;“职业指导课没意思”;“那些东西网上和报纸都有,自己看就可以了”。

3.职业指导的实效不明显。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进行职业指导时实行混合建制,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职业指导通常由就业工作部门来实施,而各类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则是由各相关专业负责人协调专业教师共同完成的。由于就业指导部门未能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故在方案中无法反映社会需求信息,更无从了解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培养和需求的脱节。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的部门在方案制定的过程中,也未能深入研究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培养目标指向过于单一。加上职业指导课进行时间的不合理,形式与内容的过于单调,导致就业指导的实际效果不明显,不能给高职毕业生以应有的帮助。

三、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实践与创新思考

高职学生在就业理念上还存在许多误区,职业定位模糊、心理准备不足、职业素养较差、现实和期望值差距较大、自我调适能力不强、就业观念滞后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高职学生的及时就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就业质量的下降。这些也决定了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特殊性,即,职业指导既要体现人生方向上的导航性,又要体现就业实现上的功利性。如何创新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思路,在职业指导中建立以人为本,注重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新的职业指导模式,把职业指导工作贯穿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是值得关注和深思的问题。

1.创新工作机制,实施三全职业指导。随着毕业生人数的日益增多,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就业情况越来越关系到学校的生存、稳定和发展。全员参与、重心下移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保证,就业工作涉及面广,工作复杂,必须充分调动各层面的积极性共同做好就业指导工作。要结合学校的特点和工作实际,不断完善全程指导与全员参与的就业指导机制,逐步完善全员参与、全程指导、全方位服务的就业指导模式。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应该“前移”,一年级是学生职业规划的试探期;二年级为学生主要进行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的教育;三年级主要是进行职业适应和实施行动的阶段。

2.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择业竞争能力。为了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教学工作的新要求,我们要以就业为导向,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步伐,将培养的重点放到全面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上。要把就业指导与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从新生入学起就强化学生的就业竞争意识,分专业引导学生立足专业实际,展望职业未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要加强专业建设,根据社会的需求来设置专业及课程体系:为了使学生从潜在的“顾客”(入学前)变为现实的“顾客”(入学后),学校应提供相应的专业和课程体系来满足“顾客”的需求――即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及课程体系,密切注意市场需求变化,根据变化对专业、课程内容及时进行调整,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真正为市场所用。要把好出口关,逐步实现就业教育与专业教学的全面渗透与融通,提高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

3.注重工作实效,开展个体职业指导。高职院校中现在使用的群体性指导涵盖面过宽,往往忽视了个体的差异,没有针对性。所以对高职毕业生来说,“指导过了,也就忘了”。而个性化指导则是为高职毕业生量身定做的个人职业规划,可以使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成功率大大提高。个性化指导也可以从毕业生所学专业的类型特征着手,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根据目前工科类毕业生普遍抢手而文科类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的现状,群体性涵盖式就业指导已不宜多用,而个性化指导必将大受高职学生欢迎。在进行个性化指导时,可针对学生试行个人职业规划,实现一对一互动。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特点,为每个高职学生建立一套独特的职业规划方案。指导过程中的互动,要求充分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正面引导,让高职学生通过自我认识、自我剖析以寻求个人核心价值,详细分析个人的职业兴趣、性格及优势。

4.理论联系实际,活化职业指导形式。实践证明,仅仅在课堂上以授课的形式对高职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是远远不够的,空洞的理论总是不受欢迎。职业指导课程如果停留在“老师讲学生听”的单纯授课阶段,将无法满足当今高职学生的需要。应该结合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性职业指导,这是高职学生专业能力得以朝纵向深化的基础。在充分自我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切实关注个人职业生涯的目标,培养自主规划职业发展的能力。邀请成功人士尤其是校友举办讲座等形式的交流,能激发学生自我感受和感悟的能力,多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校内创业、职业训练等活动,目的是让学生接触社会实践,以实践形式的指导结合纯理论的授课指导,必将受到学生的喜爱,并有助于学生成长和成才。

5.拓展工作内涵,完善职业指导工作体系。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及职业指导工作,一直被视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部分,很少有人把此类工作作为一项教育、教学活动来看待。在高职教育的具体实践中,职业指导确实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部分,同时也的确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活动。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及职业指导工作,不是哪个职能部门的事,而是全体教职工的事,是高职院校的头等大事。学生职业指导就业工作没做好,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任务就不算完成,加强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就是一句空话,这是一个重要的、关键的问题。

上一篇: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项目教学研究 下一篇:中小电子商务企业信用体系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