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体会

时间:2022-10-08 02:07:40

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体会

【摘要】本文从“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提高学习效率,发展学生个性”、“灵活运用教材,将视野拓展到教材之外”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将“教材动态寓于教学中”。

【关键词】教材;动态;生存;语文;教学

众所周知,教材是课程的具体体现,是完成课程计划的基本保障,体现了课程设置的目标、目的,以及课程实施的方试方法,所以教材的重要性是不可而喻的。而语文教育要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的目标,作为课程载体、教学依据的教材,就必须有重大的发展。我们的教学实践体会是:

1 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从教材的呈现方式来说,教材具有确定性的特征。教材是以书本的方式固定下来的,有文章篇目、学习的要求,所有的内容都写在书上,一目了然,甚至教学目标、教学计划、重点难点等等,也都以教学参考等方式确定了。但同时,教材又不可能完全确定,在使用的过程中,它又有不确定的特征。所谓不确定性,是指教师在使用教材时不时完全照本宣科、一字不可更改,教师有整合教材、选择教材的权利。一是对教科书中的内容的略读粗学。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选择单篇课文的教学,也可以选择单元第10课《十则》和第25课《两则》,就可以结合在一起学习,以比较古代典籍的不同文体和风格。二是将教科书之外的教材引入语文教学。

因此,教材从其呈现方式来说,是确定的;但使用教材时,却不应囿于其确定性,而要根据现实生活及学生的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2 以教材为纲,提高学习效率,发展学生个性

学习了一篇文章,希望学生从中明白什么道理、掌握怎样的知识,教材的编写者都是有目的的。然而,教材表面所呈现的内容和它实际所蕴含的可能性之间有巨大的差异。对于同样的教材、同一篇文章,无论是从知识的掌握还是心灵的感悟上,每个学生的学习结果都是不同的。比如,一篇规定为阅读理解的文章,学生可能从中悟出了一中年文体的写法,可能是被某种情感所打动。我们不可能也不该将学生的思维框定在我们的“规定”与要求中相反,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突破“规定”,进行富有个性的学习和解读。

从学习知识的角度来说,任何一篇文章都包含了语言的所有要素,从中学什么原本必然的规定性。每个人在各自的生活经验中,都形成了自已独特的认知图式,在接纳新信息时,会表现出自主选择性。学生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结构也各有其特点,在接受语文信息时,不可能完全根据教学的规定和要求,而必然有其个性和独特性。学习是一种内在的思维过程,是整个生命的投入,具有不可能确定的特点,不可能通过外显的、预设的过程输入就必然获得一个预设的、精确的结果。教材本身是一个客体,但教材在学生的使用过程中,会通过学生的阅读、感知、品味,部分地内化为学生主观的东西。阅读不是作者原意的再现,而是客体与主体的互动,所有的阅读与理解都不同于作者的原意,学生从中所得到的东西也各不相同。这种“个性化”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都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但应该认识到学生学习的个性特点,还应该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一个自由的空间,并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认知结构,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范围内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发展个性。

3 灵活运用教材,将视野拓展到教材之外

作为教学蓝本的教材,不可能穷尽人类所有的文字遗产,无论它设计得如何全面、科学,也不可能涵盖所有的语文学习素材。相对于可供语文学习的资料来说,教材上的内容极其有限。至于哪些材料能被选进教材,并不具有必然性,因为这里有教材编者的主观能动性;也不能说被选进教材的就是最好的,因为能否入选教材,除了文章本身的质量素外,还要受到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等综合因素的制约。语文学习不只是学习语言、掌握语言,更核心的是学习文化。了解、认识、感受本名族的以及全人类的文化,并形成自已的思想和精神品质,才是语文学科更为更要的目标。而思想与精神品质的形成,只有依赖学生的大量阅读。既然人类的文化遗产如此丰富,既然所有的文字材料都可以作为语文学习的资源,那就没有理由把语文学习局限在语文教材中,而应该将视野拓展到教材之外。

那么,教材在其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呢?既然我们的阅读可以无限扩展,那为什么还需要教材呢?教材是一个例子,它提供了一个话题或者说线索,以此来指导学生的阅读。比如,人教版八年级教材中选入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便是提供一个线索,引导学生了解李白及其创作,阅读和背诵李白的其他诗。甚至更进一步,若是学生有兴趣,不妨对古代诗歌进行多方面的了解、阅读与背诵。再比如,语文版七年级上册选用了朱自清的《春》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朱自清和老舍的好文章自然不仅仅这两篇,但由这两篇文章引发开去,学生可以去阅读他们的其他著作,对他们做一个全面的了解,甚至去阅读他们同时代的作家作品。所以说教材是有限的,但它更具有广阔的兼容性。除了由课文引申出来的内容之外,其兼容性还表现为对生活内容的兼容。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语文的因素,都可以作为语文课学习的内容。经典固然是我们学习的对象,但既然所有的文字材料都包含了语言的要素,从学习语言的角度来说,所有内容都可以成为语文学习的资源。

语文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文化涵养,而我们生活的世界无五一不是文化素养,时政、新闻也一样是语文学习的材料,可以纳入到学科教学中来。

上一篇:六种颜色在英语习语中用法的研究 下一篇:怎样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