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提高“品德与社会”德育教学实效

时间:2022-10-08 12:40:43

论提高“品德与社会”德育教学实效

摘 要:本文从把握好课堂,实施高效授课;教育者自身道德修养;教学理念和课堂授课方法的选择;德育效果的现实展现等四个方面对提高“品德与社会”德育教学实效进行阐述。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德育教学;高效授课

品德,是人与动物进行区别的重要依据,一个人若是没有品德,就无法在社会上生存立足,更无法谈及取得成就和荣誉了。在德国,人们建立了诚信制度,一个人若是在地铁中逃票,其逃票的记录就会被记录在案,而影响他去找工作。由此可见,品德对人们非常重要,于是品德教育也为人们所重视,而如何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就需要教育者研究和思考,接下来,笔者将对提高道德教育的效率进行解析。

1.把握好课堂,实施高效授课

课堂是传授知识的最佳场所,同时学生学习能力也在课堂之中展现,教育者只有抓住实施高效课堂的机会,才能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使其获得知识的稳步提升。所以教育者一定要注意课堂教学方法,善于带动学生学习热情,切勿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小学是学生智力与品德发展的重要阶段,教育者一定要以身作则,对学生强调形成良好品德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进行自我道德修养。要教育好学生,教育者除了要拥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同时还要对教学理念和课堂授课方法进行选择,以便提高德育教学实效。

2.教育者自身道德修养

身为教育者,必须完成对自我的道德修养,以便在学生道德观念形成之初对其进行规范。教育者应时常翻看关于品德修养的书籍,并且切时关注社会中体现人性品德的新闻事例,以便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教育者应当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无形之中对学生形成积极影响,从而有利于在课堂上现身说法进行德育教学。

3.教学理念和课堂授课方法的选择

教学理念无非就是在学生智力发展的同时,强调德育的重要性,以达到学生道德与智力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目的。对于课堂授课方法,不同的教师自然是见仁见智,各有异同,然而万变不离其宗,课堂授课方式虽多种多样,但是殊途同归,教育者要达到的教学目的都是实现高效课堂授课,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1)展开“品德与社会”教研活动。这个活动是属于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教师之间先通过交换教学思想与授课方法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然后经过商议与整合,讨论得出结论,并且把结论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获得学生的反响,再进行总结和交流,找出更佳的教学方法,让教学组得到新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知识,从而提升整个教学组成员的教学水平。教育者们必须注重这个环节的流畅性,要及时做好教学总结,以便教学方面的问题能迅速解决,不至于让教学进程受阻。

(2)教学现场演绎情景,活跃课堂气氛。新时代的教学方式不可照搬旧时,教育者不能只站在讲台上简单地进行文字叙述,要让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从而实现学生的高效学习。那么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上怎样使课堂气氛活跃呢?根据教育者多年的教育经验得出,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容易被带动的,而教育小学生当然要适时宜地寓教于乐,把他们带到教学内容设计的情景之中,让他们切身感受当事人对于人性品德的展现,从而实现教学融入情景,在情景促进教学的良性循环中,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获得知识,以实现提高“品德与社会”德育教学实效的目标。

(3)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除了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外,教育者还应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小学生心智并未发育完全,所以更有利于教育者进行引导性教学。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互相学习?这就需要教育者在学生之间树立一个或多个榜样,进行原则之内的奖励,从而带动其他小学生的向优心理,实现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进步。

4.德育效果的现实展现

德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就是完成对学生完整人格与高尚道德的塑造。所以教育者需要私下观察和了解学生的个人生活行为,再对教学内容的侧重的方向进行规划。在进行观察和了解的时候,教师要与学生家长保持观念的绝对统一,让学生的情况在教师手中得到真实反映,这样就方便教师对学生行为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从而得出德育效果的现实展现。

综合而言,教育者要完成自我的道德修养,把握好课堂实施高效授课的机会,择优选取适合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研,设置情景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间相互学习,观察德育效果的现实展现,找到授课侧重的方向,实现提高“品德与社会”德育教学实效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游 雁.《品德与社会》教材的比较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2]徐晓燕.广元市利州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现状调查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2.

[3]林竹梅.《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现状调查研究分析[D]. 长春:长春师范大学,2014.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沿山路小学)

上一篇:今天不起眼的努力 成就明天的了不起 下一篇:浅议小学低年级绘本阅读教学的指导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