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画民族化历程的启示

时间:2022-10-08 09:14:00

中国油画民族化历程的启示

中国油画发展到今天,“民族化”仍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它关系着油画这门源自西方的艺术能否被我们吸收和借鉴,能否被中国的观众所接受和喜爱,关系着这门艺术能否被中国传统文化所发扬和丰富,成为表现民族思想、情感和审美的艺术载体。先辈们从上个世纪20年代就开始探讨如何使西洋油画具有中华民族特色这个问题,截至目前,“民族化”问题仍然在油画界存有分歧和争议,但经过了它最初的百年历程,中国油画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和空前繁荣。

在中国油画“民族化”的探讨中,不可避免的要谈及中国油画的“中西融合”。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油画的“民族化”历程就是中国油画“中西融合”理论发展的历程,“中西融合”是中国油画“民族化”的具体方法。

油画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从不同层面进行油画民族化的实践过程。从19世纪末开始,中国画家就开始了对西方写实油画的学习和引进。早在20世纪初,李铁夫、李叔同、冯钢百、颜文梁、徐悲鸿、刘海粟等艺术先驱者们,将西方油画艺术引入本土,并致力于寻求油画的民族化之路。其中有些人抱着把原汁原味的写实油画引进国门的目的,还有些人在学习西方写实油画的基础上,较早地注意到了中国传统绘画与写实油画融合的问题。他们回国后,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时常思索着“艺术如何反映民族审美意识”“如何使作品具有东方特色”等问题,在“中西结合”方面作了大胆的尝试。但是他们受观念的局限,认为油画的主流就是现实主义,认为中国传统艺术缺乏的就是当时极为神圣而时髦的“科学性”。

林凤眠可以说是“中西融合”艺术理论的伟大开拓者和实践者。他在巴黎留学时就开始研究,寻找着西方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的相近之处,他认为:“西方艺术形式上之构成倾向于客观一方面,常常因为形式的过于发达,而缺乏情绪之表现,把自身变成机械,把艺术变为印刷物。而东方艺术形式上之构成,倾向于主观一方面,常常因为形式过于不发达,反而不能表现情绪上之所需求。其实西方艺术之所短正是东方艺术之所长,短长相补,世界新艺术之产生正在目前,惟视吾人努力之方针耳”。[1]1928年,林风眠发出《致全国艺术界书》倡导:“以‘我入地狱’之精神,乃与五七同志,终日埋首画室之中,奋其全力,专在西洋艺术之创作,与中西艺术之沟通上做功夫。”[2]林风眠此处虽没有用“油画民族化”这个概念,但其“专在……与中西艺术之沟通上做功夫”的想法,其实就是“油画民族化”的问题。

邓以蛰在其《观林风眠的绘画展览会因论及中西画之区别》一文中描述林风眠在20世纪20年代的创作时说:“风眠的山水同写生,多以国画作之……《既往之梦》,参用国画的笔法,可称创格。”[3]上述这段话,其实已经揭示出了20世纪初众多青年油画艺术家在“沟通中西艺术”(或谓“油画中国化”)上的一种探索方向:即“参用国画的笔法”入油画的创作。其实,当时青年们探索油画民族化道路的方法远不只这么一种。以徐悲鸿为代表的主张在技术上以欧洲现实主义以前的古典派画法为基点,在方法上主张直接面对自然写生,“细心体会造物,精密观察之。不必先有什么主义,横亘胸中,使为目障”[4];然后各人逐渐在写生中总结经验,提炼自己的表现方法,创造自己风格的现实主义一派;以及以刘海粟为代表的借鉴欧美现代主义艺术,并参以中国意笔山水画技法的表现派,等等。三、四十年代本应是中国文化,中国民族美术重建的大好时期,然而却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而受到严重影响。

20世纪中叶,艺术界出现了学习苏联的热潮。中国美术界派出大量的留学生留学苏联,大力引入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风格。1956年,在“全国油画教学会议”的讨论中有代表提出:“…我们的作品既要有民族风格,也要发挥油画特点…在掌握了油画性能和具有一定表现能力之后,应根据自己民族风俗习惯、爱好、优良传统,创作中国气派的油画风格,不能仅仅停留在西洋的表现形式上…”。这一时期的创作以学俄罗斯风格油画为主导,艺术风格总体上偏于单一化。尽管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还是有很多艺术家没有停止对中国油画“民族化”的探索和实践,出现了罗工柳、董希文、吴作人…等一批优秀的艺术家,推动着中国油画的发展和进步。

到了20世纪末,中国油画迎来了它的第三次学习热潮及世纪末的西方现代艺术热。一种倾心于西方现代艺术和对写实主义“反拨”的力量兴起。“85”新潮之后在油画领域崛起的“新古典”和“新现实”艺术,明显地反映了这一趋势。而被人们称为“新古典”和“新现实”的油画,实际上是在我国特定的历史时期现实主义艺术新的表现形式。它们具有现实主义的一般特征:在内容上关注社会现实,在形式语言上运用具像写实手法。不同的是,新时期的现实主义油画艺术中理想化的色彩减弱,更为直接和广泛地描绘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关注当代社会的弱势群体,人物形象塑造从英雄化走向平民化;写实手法也发生不小变化,具体表现在风格的个性化和表现手段、技法的多样化。新一代的艺术家们视野更开阔,从民族传统和外来艺术中广为借鉴经验和技巧,为己所用。前辈艺术家们一直在探索的油画的民族化路程仍在继续,但是年轻的艺术家们以更为平常的心态处理这个问题,他们默默地从写意的民族艺术传统中吸收营养,但不刻意追求“民族化”。比如这一时期“油画山水”、“意象油画”的出现,就是中国油画本土化和民族化最主要的特征,它的内核是中式的,外表则具备了某些西方绘画艺术的形式感,它最大程度的渗入了中华民族的人文气质与文化心理,所以,尽管这种表现形式的作品的边界十分宽泛,但它的内核非常鲜明的表现了中国人的文化性和文化性的中国特征,透显出了中国人的文化观念、人格境界和品位格调。这样的艺术家很多,如曹吉冈、张元、洪凌、张冬峰等,作为中国新一代的油画家,他们在艺术格局已经呈现多元化的今天,仍不断地从自己的传统文化里去发现、体会、寻找着中国油画新的切入点和发展方向。

整个20世纪中国油画的发展历程表明,影响中国油画民族化进程的因素有如下三点:首先,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安定富强对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以及中国一次次地在国际重大事件上的大显身手,中国人出现了一百多年来从未有过的民族自豪感;尤其是近两年来,“中国结”、“中国印”现象在中国民间无形地流行了起来,“回归传统”、“文物情结”也越来越盛。全民族的民族精神越是高涨,油画民族化问题就越有可能得到更好的解决。这一切都为当代油画的民族化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再者,中国油画的“民族化”是个长期艰难的过程,要使西洋的油画艺术变成一种既有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又体现中华民族的艺术风格的、内容和形式高度统一的新型艺术,不是几代油画家就能实现的梦。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若要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取得一席之地,必须立足于本土,所以作为当代中国文化艺术的创造者来说,就既要系统学习西洋油画语言,又要批判继承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元素,在多元互补的艺术格局中寻求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感性与理性、科学与艺术的契合,把油画艺术的发展建立在本土的生活根基上,以广博的文化修养,充分发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使油画语言更具有独立性、方向性、生活性,使绘画作品更具人文情怀,使得中国油画的内在品质更完美,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时代精神、地方色彩、个性特征和民族特色的中国油画。

在进行中国油画的“民族化”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误区,一定要清醒的认识到它并不意味着对西方精神一味的排斥,也不能完全的照搬西方的艺术形式及内容。中国油画民族化在发展的道路上,每个时期的油画作品都体现着油画家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懈探索,以及对西方文化精华无比艰辛的积极吸收。当然,“学习和借鉴西方长处则应别具慧眼。”(吴冠中语),既要善于吸收,又要去粗取精,如果只是一味地、盲目地追求西化,必然使中国油画远离群众。

作为审美主体的当代中国人,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已经无法从其意识里抹去,随着西方文化的进入,传统观念的影响有所削弱,但深入骨髓的传统文化基因是无法改变的。中国油画可否在借鉴西方传统油画艺术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把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天人合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等观念作为指导思想,即在借西方丰富的形式体系之还中国画之“魂”中寻求发展,为当代中国油画赢得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中国油画面对的是中国观众,背靠的是有几千年文化艺术积累的民族传统,因此要在充分发挥油画语言特性和特长的条件下,努力融进某些民族艺术美术观念和表现手段,使油画语言更加丰富,更适合中国观众的审美要求和欣赏习惯,油画在中国的发展决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的渊源,数典忘祖。

第三,要真正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民族精神的中国油画,还必须使油画艺术具有充分的时代精神。油画家必须深入到我们所生存的时代生活中,扎根于实实在在的生活的土壤,切身感受当代广大群众的生存状态,密切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从社会生活中吸取创作资源。民族形式的丰富多样,不是一种僵化固定了的形式。西方的油画呢?他的气质和形式也更是在不断地发展,就像我们在引进西画的时候,主要学习的是西画的写实功夫,而如今西方现代油画的主流早已从摹仿自然形态进入到创造艺术形象了。所以我们不管从形式和内容上,都要看到中国油画的民族化势必要跟上这个时代的步伐,才能创作出体现我们这个时代的民族精神,符合这个时代大众审美追求的作品。只有当中国油画在整体上具备了民族意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中国油画才有可能在世界舞台上占有真正的一席之地。

至此,笔者更加确信油画民族化的探索是中国当代油画艺术研究的取向之一。中国油画要走“民族化”的道路,只有在深刻地学习和掌握中西方艺术的实质和技法前提条件下,才能根据画家表情达意的需要,灵活运用中西艺术技巧,达到中国油画和谐的统一。只有融入更多人文内涵,从对自然时空切换中引入人类踪迹的沉思,才能以创作个性生命实现对社会现实的人生体悟,把一个新型文化的心象世界呈现给观众。历史证明,油画艺术作为一种外来的绘画品种,要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必须在全面系统地继承西方油画传统的同时,扎根中国的文化土壤,融入中国艺术的本质与精髓,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本土文化的特色,才能符合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追求。(责任编辑:高笑云)

参考文献:

[1]林凤眠.东西艺术之前途[A].林凤眠散文[C].广州:花城出版社,1999.12.

[2]林凤眠.致全国艺术界书 [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156.

[3]水天中.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 [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185.

[4]徐悲鸿.“惑”之不解 [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220.

上一篇:从美、德、日三国学校音乐欣赏教育看我国音乐... 下一篇:以自身实践寻求当代文化的现实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