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的“意味”

时间:2022-08-17 10:27:38

服装的“意味”

摘要:服装的意味包含在服装形式中,由人的心灵去发现,并补充新的意义,使服装意味得以完善。服装意味的属性除了具有一般性外,还具有不稳定性、象征性、特殊性和依附性。在服装与相关事物、情感所生成的意象中,其意味将超越服装意味本身。服装意味由人赋予,表现的是人的心态,蕴涵的是人类文化。

关键词:服装;意味;文化

中图分类号:J502 文献标识码:B

服装设计师通过愿意和可能利用的设计元素及表现手段,构成所希望的服装式样。在这里,我们将服装式样及所表现的内容看成是服装的形式。一般说来,这个“从无形到有形,从混乱到秩序,从杂多到统一的构造过程”所构成的形式,这种“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的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情感”的形式,称为“有意味的形式”。②这里从字面意义上借用英国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既有能唤起人愉悦感的“外形式”。也包含着同样能引发美感的别具意味的“内形式”,而不是贝尔“有意味的形式”的原义。服装的意味不仅表露于外形式,更丰富的意味则包含在内形式中。内外形式浑然一体,而所含意味在层次上则有所区别。相对地说,外形式的意味是感性的、浅表的、较为客观的,其意味相对确定。内形式的意味则是抽象的、深入的、较多地映照人的心灵,其意味是不确定的。在审美过程中,当人与物“双向交流,主客一观一返照”时,③其意味已经不完全是设计师所表现的意味了。“因为人有一种冲动,要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之中实现他自己”,“人通过改变外在事物来达到这个目的,在这些外在事物上面刻下他内心生活的烙印,而且发见他自己的性格在这些外在事物中复现了”。④由此可见,服装的意味随人的“心境”而改变。形式是多样的,意味也无穷尽。不仅如此,在某种服装形式与其他事物相关联所生成的语境中,由文化背景、审美态度、物我交流所生成的意味,已经远远超越服装本身所表达的意味。我们说,服装是一种文化现象,服装文化所映照的是人类自身。服装的“意味”便是对“人”的最好注解。

一、服装意味的一般性和不确定性

服装的设计元素,从基本的、单一元素的角度看,无论是属于造型的、色彩的,或是材料的,大凡有形的,这个形都会呈现出某种表情。水平线的沉静、曲线的流动;“H”型的庄重、“X”型的优美;红色热情、绿色平和;丝绸的光滑、呢绒的蓬松,都有各自的性格特征,因而具备各自的表情。“形式因素具有表现性的原因在于与人的心理结构的异质同构关系”,“对特定形式产生共鸣,说明人们具有一种形式感,他可以通过对形式因素的感知产生特定的审美经验”。⑤人的“形式感”使某一特定形式的表情具有明显的倾向性。或者说,人对特定形式产生的审美经验具有共性特征。具有共性特征的形式通常是基本的、单一的形式元素,其表情是单纯的。单一的形式元素应用于服装便是服装的设计元素,设计元素的表情不是服装的意味,只是构成服装意味的基础条件。

服装的形式不是无数单一的设计元素的简单叠加或盲目拼合,而是为了表达某种情趣所作的刻意安排。设计元素经过改造后,已失去原有表情的单纯性,其表情服从于整体的服装形式的需要。元素间的组织关系、形式的结构经过加工、整合后,使服装形式有了新的特性,从而有了新的表情。新的表情不是各个单一元素表情的简单集合,而是一个总体的情调倾向。情调倾向赋予服装或高贵、或粗俗、或优雅、或庄重的品味,这个品味是服装的风格,也是服装的一种“意味”。这些意味往往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样的高贵品味有地域的、民族的、年代的差异。相同内容的高贵,也因表现手段不同而使服装有不同情趣的意味。庄重风格可以是丰富、华美的形式,也可以是简约、朴素的形式,而传达出的意味则迥然不同。由于服装的意味是由各设计元素共同构建的,有实在的形象存在,因而是浅表的、容易感知且较为客观的意味。这种意味由服装的外形式所决定。

在外形式传达的意味中,通常还包含着深一层次的“言外之意”。例如,在西方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从侧面看女性的“臀垫”装束,后面是一条拖曳至地面的曲线,所包含的意味是那个特定时期的文化和审美观念。有人用“戏拟”方式将“经典”的“臀垫”装变形,将拖曳至地面的曲线变为梯阶似的折线,在“玩笑”中否定“经典”服装。梯阶似的折线所显示的意味已经不仅仅是外形式所表示的“有趣的创新”,而是有着明显的“后现代思潮”的印痕。所折射的是现代与后现代的观念冲突,是不同审美观念在服装领域的碰撞。这种由表及里的意味,是外形式意味的延伸,是由心灵观照所引发的意味。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将显露的和隐含的内容构成一个整体,其抽象的架构关系也是一种形式。相对于外形式而言,这种可感知而不可见的形式,便是“内形式”。内形式依附于外形式,所包含的内容通过外形式而彰显。内形式的存在,使获得完全意义的服装意味变为可能。

从审美过程看,这种物我交流、由表及里的审美过程是一般性过程,具有普遍意义。因此,我们将由此获得的服装意味称为服装的“一般性意味”。

然而,同一形式的服装意味是多变的、不稳定的。由人赋予的服装意味,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人的文化背景、所处环境、当时心态的差异,所获得的意味大相径庭。一件传统的中式对襟男装,在当下的文化人眼里,其意味是儒雅的,寄托着对传统文化的怀念。但在现代企业的白领眼里,却有点过时的迂腐意味。然而,在骆驼祥子眼里则又是另一种意味,那意味是劳苦,其间还包含着无数的辛酸。由此可见,从不同角度审视服装,会获得不同的意味,即意味不是固定的。其实,服装意味的可贵之处就于具有不稳定性。意味的不稳定性为服装审美增添了活力,意味由此变得丰富多彩。

二、服装的象征意味

在大多数情况下,服装总是包含着这样或那样的意味。但是,在没有将服装的某一形式“符号化”之前,并不具备特定的象征意味。因为,“象征首先是一种符号”。①在这个符号里“现成的感性事物本身就已具有它们所要表达出来的那种意义”。但也可能符号本身并没有明白的意义,因为“象征所要使人意识到的却不应是它本身那样一个具体的个别事物,而是它所暗示的普遍性的意义”。从黑格尔的这段话里,我们可以看出:象征需要符号化,符号与意义之间的联系,可能是“密切吻合”的,也可能是“暧昧”的,还可能是“任意的拼凑”。不管怎样,服装本身并不具备象征。服装的象征意味完全是人为赋予的,是在约定俗成中形成共识的结果。例如:由庄重的造型和已经在长期的约定俗成中形成共识的符号构成的法官服,一旦人为地规定为法官专用,法官服便成为与意义相吻合的符号,这符号便是正义与公平的象征,其意义是公认的,法官服的象征意味由此确立。再如,在我国的“五行说”还没有对服饰产生影响前,龙的图形和黄色并不具有特定的意义,应该说与皇权的联系是暧昧的,一旦成为皇帝的龙袍专用,便成了皇权的符号,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利。至于绿色与邮政,在没有形成共识前,可说是“任意的拼凑”。在我国,采用绿色作为中国邮政标志专用颜色,是1949年第一次全国邮政会议决定的。绿色象征着和平、青春、茂盛和繁荣。当绿色的象征意义形成共识后,“绿色邮政服”便成为一种符号,成为和平使者的象征。

由此可见,当人们对某一特定的服装形式赋予特定的意义后,服装就成为有象征性的符号,其象征意味便成为特定的共识了。

三、无意味就是意味

服装的意味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根本没有”什么意味。本文说服装的意味,并非要求服装一定要有什么意味不可。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无意味”:其一,服装的形式极其普通,仅从物质的层面发挥着服装的功能。其实,这其间的“普通”已经意味着“审美疲劳”;实用的目的不需要有什么言外之意,因此难以激发审美情感,觉得无意味。但从审美的角度看,无意味本身就是一种意味,是一种更为空灵的意味。“白茫茫大地一片”并不比“万紫千红总是春”逊色,“素打扮”和“浓装艳抹”总是各领。其二,创新的服装形式可能引发出“形式美感”,其意味却不明确或难以琢磨。此刻,“形式美”引起的愉悦就是意味,没有深层的意味也可以审美。

“有”与“无”是相对的,“有”是一种意味,“无”也是一种意味。

四、服装意味的依附性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服装的意味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以外物和心灵这两方面为依托。这里的外物便是客观存在的服装形式,心灵则是主观的感受和联想。在物与我的双向交流中引发出服装意味,而这意味更多的是人的心灵返照。没有“物”或“我”,服装的意味便不存在。

不仅如此,当服装置于特定的环境,在与之相关的事物、情感所生成的“意象”中,服装的意味还会得到延伸。且看唐代诗人李端的《拜新月》:“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细语人不闻,北风吹罗带”。人物的内心思绪随着罗带缓缓飘出,使人情思萦绕,挥之不去。罗带本身也许没有意味,但此刻的罗带已人格化,成为有生命之物,其意味可谓深长。再如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中有“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句。与全诗联系看,衣袖在舞动中,将人的超脱豁达、豪情逸志的情调,充分表露出来,其意味已经远远超越了诗中包括服装的所有物象的意味本身。

服装意味依附于服装形式和人的心灵。所表现的是人的心态,所蕴涵的是人类文化。服装是一面镜子,映照着人类自身。人的思想无边,服装的意味也就无穷。

参考文献:

[1] 周宪.美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 阮延陵.美学经纬[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6.

[3] 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79.

[4] 徐恒醇.设计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建筑色彩经营与城市形象定位 下一篇:论传统文化中芍药花的文化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