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问题意识 点燃思维火花

时间:2022-10-08 08:51:32

培养问题意识 点燃思维火花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的数学是枯燥的数学,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而有趣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之上的。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和发展。可见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一种求知的状态,是发明创造的起点。教师只有主动地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条件,才能促进学生养成善于质疑的习惯,进而提高学生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提问中获取新知呢?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开展了“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的课题研究。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提问氛围――让学生“敢问”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总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知识面较窄,在课堂上往往不敢提问,害怕提问不好被老师、同学讥笑,或是不知从何而问,久而久之,在课堂上不乐于、不敢于提问。因此,学生内心强烈的问题意识能否得到表露、展示、交流,将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环境和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学中我努力为孩子们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和孩子们建立一种平等的“合作者”、“朋友”式的关系。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一种亲切、信任、相互尊重的情感信息,使他们感到老师是最可信赖的。当学生提问题时,我以赞许的目光和专注的神情,使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是非常重视的,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对培养和鼓励学生勇敢地提出问题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即使有些同学的问题幼稚可笑,或是漫无边际,甚至离题万里,教师也应该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我会耐心的提示孩子换个角度再想想。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帮助,多一些等待,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大胆的主动提问。

二、设计提问情境――让学生“爱问”

问题总是源于某种情境,生动具体的情境是产生问题的肥沃土壤。特级教师张新华指出:要形成一个“好”的问题或要让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教师必须创造出对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的情绪氛围,即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教学中,我发现为学生提供的素材或信息如果是比较丰富,或是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或是以已有经验为起点,或是较有挑战性时,都非常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提出数学问题。这样处理层次清楚,有轻有重,有缓有急,而且既解决了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又培养了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同时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使学生心理上获得满足。也使学生意识到怎样的问题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

三、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乐问”

1、新教材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看待和处理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适当改变例题的呈现形式,选择学生身边有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情,创设问题情境作为学习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想问意识。对于学生所提问题,是本课重点,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索出解决方法;对于用已有知识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就口头解答,对于本节课不能解决的,让学生课下研究,使学生感到“问题”就存在我们的身边,每时每刻都会产生,而解决问题又是必须的,拉近了数学问题与学生情感的距离。课堂上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气氛热烈,他们完全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在活动中,学生亲历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作为解决问题的主体投入到学习之中,不仅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而且强化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教给提问方法――让学生“会问”

课堂教学中还常常有这样的情景,老师: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还有哪里不懂?学生不是摇头,就是干瞪眼。难道他们真的懂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在很大程度上,学生是不知道该问什么?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学生提出问题后,再通过课件演示实物的角、进而抽象出角、做角、比较角的大小、画角等活动,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研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解决提出的问题,学生兴趣高涨,学习积极性高,不仅理解和掌握了学习内容,也培养了他们提问的能力。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指导学生会问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

陶行知言:“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可见,问是开路先锋,问是深耕之犁,学生具备问题意识,学生能质疑,这是思维活跃的表现。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又起源于问题。只有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讨论和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化,才能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作者单位:苏州市相城区北桥中心小学 江苏】

上一篇:利用小实验有效进行幼儿科学教育 下一篇:源头、现场和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