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过敏性紫癜的体会

时间:2022-10-08 08:25:36

中医药治疗过敏性紫癜的体会

摘要 结合小儿过敏性紫癜病机特点和小儿的生理特点,在临床上运用疏肝理脾法和补肾活血法治此证,疗效显著。并附病案以以资验证。

关键词 过敏性紫癜 疏肝理脾 补肾活血

过敏性紫癜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以广泛性毛细血管炎为主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以皮肤紫癜、消化道黏膜出血、关节肿痛和肾脏损害为主要表现。过敏性紫癜在社国医学上多属血证范畴,与中医典籍记载的“肌衄”、“葡萄疫”、“斑毒”相似,其病因病机多认为是外感风热之邪与气血相搏,热伤血络而追血妄行;或脾虚气弱,血失统摄,血不循经而致。故治疗上当采用祛风散邪,清热凉血,益气摄血之法。笔者认为疏肝理脾,补肾活血之法,在本病治疗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疏肝理脾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肝属木,喜条达恶抑郁,主疏泄和藏血,宜开不宜郁。脾属土,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在生理上相互协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若肝郁木壅,气机郁滞,则横逆犯脾;脾失健运,脾气亏损,不能摄血,血液失统,而致出血。另外,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测血瘀。肝气郁结,可影响气机的宣畅,使脉络瘀滞,瘀久则化火动血,迫血妄行而致出血。再次,肝气郁结,气郁化热,熏蒸肝脉,热盛干扰血分,伤络动血,迫血妄行,溢于脉外,引起出血。因此,治疗仅以益气摄血或凉血祛瘀之法,往往疗效不佳。《血证论》谓“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故只有辨证准确,主以调肝理脾之法,佐以清热凉血之法,才可效果显著。另外因肝但阴而用阳,肝阳易动,则肝阴易耗。肝藏血除了必须贮有一定量的血以制约肝之阳气升腾,勿使过亢,这样才可以维持肝的疏泄功能;另外还具有防止出血的重要作用。故用药时加当归、芍药等以养血柔肝,使泻中寓补,疏中寓养,动静结合,刚柔相济。此型多因情志致病,以成人多见,但小儿在临床上亦较多见。所以不能忽视。

例1:患者,男,13岁。2个月前感冒后出现皮肤紫癜,曾先后2次住院,予激素、抗过敏药物治疗,病情无缓解,故求诊于中医。前医曾于犀角地黄汤、归脾汤加减治疗,初服有效,但后服效差,双下肢紫癜反复出现。本次就诊,精神郁闷,双下肢皮肤可见少量紫红色斑点。追问病史,得知因病耽误学习而闷闷不乐,心情忧虑。自觉胸胁满闷,喜叹气,心烦,舌绛红,苔薄黄,脉弦数。辅助检查血常规正常。尿常规示:隐血(++),诊断为紫癜,证属肝瘀脾虚,阴虚火旺,化火伤络动血。治以“疏肝理脾,滋肾凉血”,方用丹栀逍遥散合六味地黄汤加减:柴胡10g,当归12g,芍药12g,云茯苓15g,白术18g,薄荷3g,丹皮12g,栀子12g,益母草15g,紫草10g,山萸10g,生地黄15g,山药10g,大枣6枚。服药7剂,皮疹完全消退,复查尿常规隐血转阴,随访1年无复发。

补肾活血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藏而不泄,内寓真阴真阳,为一身阴阳之根本。肾的封藏对血液的固涩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儿为稚阳之体,紫癜反发作更易累及于肾,伤及肾阳,导致火不暖土,脾阳不振,故统摄无权,血溢脉外,耗伤阴血,则阴虚血热,虚火妄动,灼伤血络,导致紫癜迁延不愈;此外,瘀血滞留,致血溢脉外,血不归经,可使出血加重或反复出血。阴虚致脉道失于濡养,僵硬涩滞,易于损伤,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使血行障碍。以上诸因素可致血瘀长期存在,贯穿了疾病的全过程。因此,治疗上应从根本入手,或温补肾阳以助脾阳,或滋肾阴以凉血,同时佐以活血之法。

例2:患者,女,14岁,反复紫癜3个月,病初曾用中药治疗,紫癜一度消退,但后来又反复出现近月余,臀部、双下肢皮肤均可见红色斑点,伴腹痛、腹泻,不思饮食,面白神疲,夜尿频多,舌质黯淡,舌尖有瘀点,苔白滑,脉沉弦涩,尺脉重按无根。尿常规示:蛋白(+),诊断为紫癜,证属脾肾阳虚,瘀血阻络。治以温补脾肾,活血化瘀。方用金匮肾气丸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制附片3g,桂枝6g,山药12g,山萸10g,泽泻10g,云茯苓12g,补骨脂9g,桃仁6g,红花3g,川芎6g,当归6g,赤芍12g。服药3剂,腹痛腹泻减轻,减附片继服4剂,紫癜渐消退,腹痛消失。继服10剂,紫癜全部消退。但有时仍觉乏力倦怠,夜尿频多,尿蛋白仍在(+~++)之间,舌质较淡,脉细无力,调整治则,给予温补脾肾,固精缩尿,方选用四君子汤合右归丸加减。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2g,云茯苓12g,山药15g,巴戟天10g,山萸15g,枸杞子10g,熟地10g,益母草10g,芡实12g,金樱子12g。继服15剂,尿蛋白转阴,随访1年未复发。

讨论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发病容易,传病迅速的病理特点,正如《小儿药证直诀》所说:“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因此,对于过敏性紫癜的治疗,应顾护卫气为本,消除紫癜为标,而疏肝理脾、补肾活血的方法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通过疏肝而健脾,使血有所藏有所统;补益气之使元气充足,正气旺盛;活血化瘀以消除病因。所以临床治疗此病,应结合小儿的生理特点和本病的病机特点,方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上一篇:CT对脑软化灶的鉴别体会 下一篇:高压氧、脑活素联合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