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湘西观光农业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10-08 03:00:43

发展湘西观光农业的问题与对策

观光农业作为一种新型产业,以其自身特有的优势,获得长足的发展,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些地区甚至把观光农业作为主导产业,从战略的高度加以发展。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观光农业,在其优势产业――旅游业的带动下,虽然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在其发展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现实问题。探讨湘西地区观光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如何健康、快速的发展观光农业,对湘西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观光农业概述

观光农业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与旅游业相结合的农游交叉的新兴产业。它是以农业资源为基础,以生态旅游为主题,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农村特有的人文景观吸引游客前来观赏、休闲、品尝、习作、购物,满足其食、住、行、购、娱、游的需求,并参与新型农业实践的一种旅游形式。

作为农业和旅游业的交叉产业,观光农业具有农业和旅游业的双重属性,具体生产性、观赏性、参与性、文化性、地域性、多样性等。

战略意义

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湘西州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丰富的典型地区。据统计,2004年全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达30万。湘西的剩余劳动力不仅数量多,而且素质低,严重制约着湘西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发展观光农业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可以大量吸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解决州内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问题,从而缓解目前的就业压力。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观光农业通过合理规划设计,开发农业旅游项目,把农业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和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建立多功能的农业发展产业链,带动农村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打破一、二、三产业的界限,形成销、旅工农、科工贸集成的产业化生产体系,从而带动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发挥资源优势

湘西州的资源优势体现在自然资源优势和旅游资源优势两个方面。湘西地处云贵高原边缘,降水的年内分布与光、热资源的分布基本同步。光、热、水的配合有利于农作物和林果生长发育。境内不少山地受地形影响,冬季冷空气不易侵入,气候条件好,适合各种植物生长。气候和地形造就了湘西丰富的生物资源,现有野生动物258种,观赏类植物数百种,珍稀濒危植物几十种。良好的气候、有利的地形和丰富的生物资源为湘西观光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客观基础。湘西的观光农业可借湘西旅游业繁荣发展之势,依靠旅游业的产业关联效应,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获得长足的发展。

发展构想

建立农园果林观赏区

农园果林观赏区可以让观光者观赏当地的农业景色,了解农业知识和风土人情。可以利用湘西古丈茶叶的优势,在古丈罗依镇的黑潭村重点布局建设茶叶大观园,把古丈的毛尖和全国的各大名茶都集中培育在一个园内,既作为一个茶叶科研基地,又作为一个茶叶观光园地,发挥科研和观光的双重功能。另外在湘西,有凤凰廖家桥、花垣窝灼、龙山里耶和永顺高坪四大猕猴桃基地,数公里连成一片的猕猴桃果林,美不胜收,利用猕猴桃产业现有的优势,加强上述四个基地的纵深开发,以猕猴桃农园为依托,加快园林建设步伐,提升基地的品位和层次,将其建设成融生产和观赏、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型农园果林观赏区,充分体现其综合经营的特点,以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

建立实践型农业旅游区

游客到“农园”来,主要是为了寻找与城市生活完全不同的“农”味、“野”味、“乡土”味,体验乡野之趣、田园之乐的。实践型农业观光旅游以亲身体验、重在参与为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操作型:让游客自己动手,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如在凤凰沱江为游客提供垂钓服务和并为游客提供加工条件,还可以在吉首市花果山为游客提供烧烤野炊场所等,让游客自己动手,充分呼吸山野的新鲜空气,忘却都市的烦恼,尽情享受田园之乐。

学习型:让游客通过实践学习农业生产知识,体验农村田园生活,从中获得乐趣。如游客参加农耕活动,学习农作物种植技术、动物饲养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和农业经营管理等,将昔日艰苦的农业劳动化作有益身心健康的消遣活动,另外可以让游客到磨坊、豆腐坊一试身手,还可在大田扶木犁执鞭子赶牛。同时也给广大青少年提供了解农业、农村、农民、增长知识和体验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好机会。

可以将上述各观光农业旅游形式结合起来,让游客全方位地体验“干农家活、吃农家饭、住农家房、赏农家景、享农家乐”的生活乐趣。使“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成了农村一景、旅游上一绝。

建立民俗风情旅游区

湘西农业生产历史悠久,是多民族聚居区,民族众多,民俗各异,文化资源极为丰富,有着丰富的民俗风情。湘西观光农业可以选择具有地方或民族特色的农庄,利用农村特有的民间文化和地方习俗作为观光农业活动的内容,将民俗风情融入其中,建立民俗风情旅游区,突出民族特色,达到艺术性、民族性、趣味性、生态性、现代性的统一,让游客充分享受浓郁的乡土风情和浓重的乡土气息。例如土家族地区的“火把迎亲”婚嫁习俗,旅游者可以以歌手甚至新郎或新娘的身份参与体验湘西民俗的韵味。另外还有侗族的“三月三”的大型清明歌会和“大雾梁歌会”、土家族的“六月六”节日等富有少数民族民俗风情特色的节日活动,[5]都是很好的具有观光农业特点的旅游资源。

建立野生动物观光狩猎区

湘西野生动物资源非常丰富,属国家重点保护珍稀动物有金钱豹、金丝猴、猕猴、锦鸡、娃娃鱼等20余种,其他可狩猎的野生动物更是种类繁多,适宜发展观光和狩猎业,为建立野生动物观光狩猎区提供了客观条件。可以考虑建立一个以凤凰旅游景点为中心,周边山林为载体的野生动物观光狩猎区。开发商可以人工饲养野猪、野兔、山羊和野鸡等动物,将其投放到狩猎区中,并为旅游者提供狩猎工具和狩猎技艺咨询,让旅游者在“围猎”、“打步鸡”、“打棒棒鸡”和“打蓬鸡”等狩猎活动中得到乐趣。[5]为提高旅游者狩猎的乐趣,开发商可以加长狩猎活动服务链条,为其提供餐具,让旅游者亲自动手进行野味烧烤加工,品尝狩猎成果。

存在的问题

思想观念滞后产业意识不强

目前,传统农业在湘西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人的思想观念相当落后,许多人看不到观光农业发展的希望。观光农业的发展基本上处于自发状态,小打小闹,小步慢跑。“农业不能搞旅游,农民不会搞旅游,农村没有条件搞旅游”的观念在当地居民甚至有关政府官员的心目中根深蒂固,观光农业充其量不过是旅游业的“副产品”。观念落后阻止了观光农业的纵深发展,使处在低位徘徊状态。

基础设施条件差

湘西基础设施的落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旅游服务等硬件设施不足。例如:吉首市的宾馆和招待所虽然有80余家,但上档次和规模的屈指可数,集旅游、商贸、会议、餐饮和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宾馆凤毛麟角。多数招待所卫生条件差,文化娱乐设施未跟上,游客对其怨声载道。二是公路等交通设施不发达。穿越湘西州的两条国道累计长度105公里,6条省道累计只有450公里。[6]常吉高速公路和吉茶高速公路的建设还刚刚起步。观光农业旅游点分散,通车困难,许多游客只得忍痛放弃。

观光农业土地使用不规范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供观光农业使用的土地许多被滥用了。在规模庞大且占用大片良田沃土的观光农园内,大片土地被休闲娱乐、住宿、停车和交通等非农设施占用。

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湘西的观光农业目前主要是自发性经营的,缺乏政府宏观调控和统一规划。部分观光农业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过分依赖非自然技术手段,大兴土木,城市化和人工痕迹明显,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这是与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背道而驰的。

发展的对策

由于观光农业在省内乃至全国处在初期发展阶段,且发展并不平衡,人们对发展观光农业积极作用的认识较肤浅。因此,各级政府应真正把观光农业当作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改善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新兴产业来发展,积极加大对观光农业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发展观光农业的重要意义,提高当地居民对发展观光农业重要性的认识,转变观念,是发展湘西观光农业的思想前提。

提升湘西境内宾馆、餐饮和娱乐设施的服务档次和质量,加强交通设施建设,在热门观光景点和市区之间开辟双休日服务线路,在景点内部提供必要的交通服务,满足游客吃、住、行、娱的需要,是发展湘西观光农业的基本措施。

严格观光农业土地农转非的审批制度,对可耕地转为非耕地实行严格控制。建立健全耕地占用补偿制度,对耕地占用数量进行直接对等补偿;实施有效的检查、监督和奖惩制度,加强对农园内土地使用的管理力度,是发展湘西观光农业的重要保障。

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农业旅游观光项目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科学地设置和建设园区、观赏景点和绿色地带,重视旅游农业区农业生产,避免片面强调旅游功能而损害农业生产,保护资源和环境,走生态效益型道路,是湘西观光农业发展的根本道路。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商学院

上一篇:中小企业市场定位的技术创新观 下一篇:论商业保险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