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昏迷病人CT检查的临床意义

时间:2022-10-07 11:42:23

急诊昏迷病人CT检查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昏迷病人CT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急诊昏迷病人的CT检查及救护过程。结果以昏迷就诊的58例病人中,43例CT检查有异常发现,其中颅内出血34例,瘤卒中5例,考虑颅内感染2例,肿瘤2例。结论CT检查可作为急诊昏迷病人的首选检查方法,为病人的临床确诊和迅速的救治赢得了时间。

关键词:昏迷;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急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814.42 R25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349(2007)08-0771-02

昏迷是临床常见急症之一,是意识障碍的最严重表现形式,此时病人的脑功能处于衰竭状态,甚至可能发生不可逆性脑损害,若不尽快查明病因,对其治疗,部分病人可能导致死亡。自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于1972年用于颅脑疾病诊断,使神经影像学诊断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由于CT为无创性检查,且简便迅速,这就为昏迷病人的快速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充分的客观证据,以尽快采取有力的治疗措施挽救病人的生命。我科近年来对58例急诊昏迷病人进行了CT检查,现就该类病人急诊cT检查的临床意义及救护特点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58例病人均为1999年12月-2006年12月我院急诊科就诊的病人,其中男36例,女22例;年龄17岁-81岁;既往有高血压病病史26例,糖尿病病史10例,冠心病7例,病前有发热病史2例。从发现意识不清到就诊时间为1h-27h。格拉斯哥评分(GCS)14分-12分者45例,(11-9)分者10例,8分以下者3例;压眶一侧肢体少动者21例,一侧病理征阳性者23例,双侧病理征阳性者15例;双侧小瞳孔者3例,瞳孔不等大者4例,一侧瞳孔散大固定于展外位并伴瞳孔对光反射消失者3例;脑膜刺激征阳性17例,有癫痫大发作3例。

1.2 方法根据病人的反应快速判断其意识水平后,立即确保呼吸道通畅,其中有15例行紧急气管插管,5例放置了口咽通气道,1例行气管切开,以保证通气充分;建立静脉通路。经上述急诊处理后,由专门医护人员陪同病人检查。采用德国西门子cr SOMRT OM Emotion,根据检查要求不同,选择窗宽和窗位,扫描方式为连续旋转模式;空间分辨力为20LP/cm,密度分辨力为1024-1024像素。取眶耳线(orbifo meatal line,OML)为扫描基线,根据需要不同选用1mm-10mm厚,由OML依次向上对各层进行扫描。扫描中务使两侧OML在同一平面上。若考虑为脑干病变,则可选择薄层扫描技术(thlnslice tech-mque),以尽量减少享氏暗区的影响。整个扫描过程中应有专门护理人员陪视,并严密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若出现呕吐、呼吸不畅等异常情况,应立即终止扫描,给予紧急对症处理,待病情平稳,再行扫描。躁动不安的病人应注意头位的固定,其中有29例使用了制动带固定,7例使用地西泮镇静。

2 结果

经CT确诊为颅内出血34例,其中丘脑出血破入脑室6例,基底核区出血10例(伴破入脑室者6例),顶叶、额叶出血1例,原发性脑室出血2例,脑桥出血4例(伴破入Ⅳ脑室2例),小脑蚓部出血破入Ⅳ脑室1例,小脑半球出血2例,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在环池、脚间池、外侧裂池及前纵裂可见不同程度的积血;双侧硬膜下出血1例,单侧硬膜下出血伴对侧脑挫裂伤1例。经CT诊断为瘤卒中5例,其中垂体瘤卒中2例,右额叶和右额颞叶星形细胞瘤伴瘤内出血各1例,左额叶转移瘤伴出血l例。诊断为小胶质细胞瘤2例,其中左侧额叶1例,表现为大片状高密度影,边界清楚,中线结构右移;左侧颞叶1例,表现为混杂密度灶,高密度灶呈条索状分布,脑室受压,中线结构右移。诊断为颅内感染2例,其中1例表现为右侧脑桥低密度影,脑室系统扩大,另1例表现为双侧颞叶内侧呈肾型混杂密度改变。

经CT确诊的顶颞叶出血病人经临床化验检查最后诊断为白血病继发脑出血。原发性脑室出血病人有1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证实为侧脑室前角动静脉畸形。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经DSA检查.最终有3例证实为前交通动脉瘤,1例为后交通动脉瘤。CT检查未见异常的15例病人中,经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有3例最后诊断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2例最后诊断为脑桥梗死。

3 讨论

由于昏迷病人病情的特殊性,对其进行准确而特殊的检查,会有很大危险,但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又是确定诊断和鉴别诊断所必需的手段。紧急处理危及生命的危象,迅速查明病因,对因治疗是救治昏迷病人的原则。CT检查简便、迅速、安全、无痛苦,而且密度分辨率高,无重叠结构,解剖关系清楚,可显示病灶的细微结构,对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较高。故此,其可成为昏迷病人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昏迷病人尤其是急性颅内占位病人常合并恶心、呕吐症状,易导致窒息,在行CT检查过程中,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或呕吐物等。对于中重度昏迷者及有恶心、呕吐、呼吸困难表现的病人,在行CT检查前最好给予气管插管或放置口咽通气道,以利于改善病人的通气,处理紧急情况。有癫痫持续发作的病人必要时应行气管切开。本组病例有15例(25.86%)在检查前行气管插管,5例(8.62%)放置了口咽通气道,1例(1.72%)行气管切开。无一例在CT检查过程中死亡。

CT扫描中,病人的制动极为重要,因为轻微的活动,就会产生伪影,使图像难于诊断,尤其对于后颅凹病变的诊断。而昏迷病人,特别是轻度昏迷病人,多有烦躁不安的表现,给CT检查带来极大的不便。此时,应给予头部及躯干制动带固定,若制动带固定效果不佳,视病人呼吸情况,适当可给予镇静剂。但对于呼吸困难或呼吸急促者应慎用镇静剂,以避免其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并暂缓检查,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本组病例中,有29例使用了制动带固定,7例给予了镇静剂镇静,均取得了满意的CT图像,尤其是脑桥出血的病人,因同时采用超薄扫描技术,避免了岩骨间透明带的影响,为临床确定诊断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有癫痫大发作的病人,采用地西泮静脉缓慢推注取得了控制癫痫发作和镇静双重效果。本组病例经急诊CT检查,43例(74.14%)颅内发现有异常改变,这为昏迷的及时救治提供了充分的客观依据。由此可见,CT对急诊昏迷病人具有定性诊断价值,且可明显缩短病人的救治时间,及时挽救病人的生命。

上一篇:静息心电图与二维超声心动图对冠心病诊断的对... 下一篇:老年高血压病病人脉压与冠心病发病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