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通信行业市场竞争博弈分析

时间:2022-10-07 11:35:04

中国移动通信行业市场竞争博弈分析

提要中国移动作为市场的先入者,在联通进入市场之前,一直获得高额的垄断利润。中国联通在政府的扶持下,以低于移动的价格进入市场,形成了中国移动通信市场上的双寡头垄断局面。本文对中国联通进入市场和紧接着引发的“价格战”,采用进入博弈和伯特兰悖论进行了说明,指出极端的价格战是不可行的,应该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并采用豪泰林等模型进行详细论述。

一、中国移动通信服务行业市场竞争格局

目前,虽然中国有几大电信运营商,但获得许可经营移动通信服务业务的只有两家运营商,即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移动”)与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联通”)。中国移动成立于2000年4月20日,最初是中国电信内部的移动通信部门,继承了原有的移动通信网,具有先天的资源技术优势。中国联通成立于1994年,在全国范围内提供移动通信业务,并获得了全部的电信业务经营权,成为国内唯一的全业务电信运营商。

截止2003年底,中国移动用户是14160万户,收入为1586.04亿元,市场份额为64%;中国联通用户是8083.3万户,收入为597.56亿元,市场份额为36%。毫无疑问,当前中国移动通信服务行业表现出“双寡头垄断”的市场格局。

因为电信业是一个规模效益非常显著的行业,在用户规模达到一定数量后就会出现所谓的“雪崩效应”,即用户的增长与盈利的增长呈现正比关系。目前,中国移动和联通的规模效益都十分显著。在目前的资费水平下,每增加一个用户,都意味着利润的增加。所以,双方都不惜一切代价,抢夺用户资源。

二、中国移动通信服务行业博弈分析

寡头市场中企业行为的本质特征在于其行为的相互依存性。由于市场中企业的数目有限,每个企业在决定产量和价格的同时必须考虑自己的行为对于竞争对手有何影响以及如何对竞争对手的反应采取行动。换言之,就是企业的利润不仅取决于自己的决策,也取决于其他企业的决策。因此,在分析寡头市场中企业决策行为时不可避免地会运用到博弈思想。

(一)初进入阶段的市场博弈。中国移动是2000年正式从中国电信内部分离出来的,成立了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早在1987年11月18日,第一个模拟蜂窝移动电话系统在广东省建成并投入商用。1994年3月26日,邮电部移动通信局成立。1995年GSM数字电话网正式开通。1996年移动电话实现全国漫游,并开始提供国际漫游服务。作为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先行进入者,中国移动无论是在网络覆盖上还是通话质量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并能借此获得垄断利润。在利益的驱动下,原有的垄断企业中国移动必定会对潜在的进入者进行威胁和制造障碍。(图1)

假设原有在位者的垄断利润为100,潜在进入者的成本为40,那么当潜在进入者进入市场时,若原有在位者采取容忍的策略,则利润降为50,进入者的利润减去成本得10;若原有企业进行抗争,则利润降为20,进入者的利润为-20。当潜在进入者不进入市场但进行降价威胁时,若原有企业采取容忍的策略且认为降价是不可信的,仍能取得垄断利润100;若其相信了这一威胁并采取抗争的策略,则只能取得利润40。可见无论潜在进入者是否进入,对于原有在位者而言,容忍都是其占优策略,唯一的纳什均衡是(50,10),即潜在进入者进入,原有在位者容忍。

政府允许联通以低于移动10%~15%的价格进入市场,以及市场博弈选择的结果,使得中国移动通信市场出现了双寡头垄断的局面。中国联通涉足移动通信行业降低了移动资费水平,通过低价策略迅速扩张市场份额,与中国移动展开了正面竞争,促进了移动通信业的快速发展。

(二)移动和联通竞争的价格战――伯特兰悖论。随着政府对移动通信市场的逐步放开,各运营商有了更多的经营自。中国联通为了尽快地降低平均成本和收回投资,就通过降价和促销等策略来吸引争取更多的用户以尽快提高市场收益,而中国移动为了不失去已有的市场份额和利益,不得不加入降价的行列,由于两个移动通信企业提供的服务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替代性,存在着恶性竞争的趋势,这就使得它们陷入了无休止的价格战中。

伯特兰模型对双寡头之间的价格博弈作了很好的描述。伯特兰模型的分析中,假定两寡头之间彼此不存在产品差异,产品之间可以完全替代,并且两个厂商的成本函数相同。伯特兰模型中两个寡头之间的价格博弈过程如下:

在市场上只有一个垄断厂商A的情况下,该厂商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制定垄断价格Po,获得全部垄断利润。厂商B进入以后,形成了双寡头垄断局面,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厂商B会选择一个低于Po的价格P1,由于两个厂商的产品之间完全可替代,这就使得所有的消费者都接受B的产品,从而B企业获得全部的市场份额。当A观察到B的定价以后,也会同样选择一个低于P1的价格P2,从而攫取全部市场份额。如此反复博弈下去,最终两个厂商都会将价格定在边际成本的水平上,结束博弈。结果是两个企业的经济利润都为零,平分市场。这就是所谓的“伯特兰悖论”,即寡头垄断的价格博弈最终导致了完全竞争市场的结果。

虽然,现实中移动市场上的相互竞争并没有出现伯特兰悖论那么极端的结果,而是仍然保持着相对较高的垄断价格,移动通信行业仍然攫取着相对较高的垄断利润。这是因为在现实中存在产品差异、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已固定的偏好和搜寻价格的成本等,使得伯特兰模型的假设条件并不能够完全得到满足。

但是,伯特兰悖论的意义并不在于说明现实与理论之间的差距。虽然伯特兰均衡的结果在现实中并不会出现,但它所揭示的含义确是十分明显的。对于我国目前的移动通信业来说,运营商之间虽然存在着产品差别(如联通和移动在移动通讯产品上的差异),但这种产品和服务之间的差异并不是很大,也就是说它们之间仍然有很大的替代性。所以,当厂商A降低价格时,虽然不会使厂商B失去全部市场份额,但仍然会吸引相当一部分原来厂商B的用户转而消费厂商A的产品,这样就达到了“价格战”的目的。伯特兰模型为我们解释了为什么移动通信市场上的每个企业都有降低价格的冲动,从而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移动市场如此激烈的“价格战”其背后的形成原因。

(三)差异化竞争――豪泰林价格竞争模型。虽然价格战是市场竞争的客观需要,对培育市场有着重要的作用。至2002年11月末,我国移动通信用户数已超过2亿,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市场。在短短十来年的时间里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价格战。但是恶性价格战是得不偿失的,它不仅大大降低了行业利润率,造成国家税收锐减,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而且影响到整个电信产业的健康发展,使企业普遍产生非理性的竞争思想,盲目进入恶性降价循环,严重削弱了电信产业未来发展的推动力。要使移动电信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尽可能地逐步摆脱这种轮番降价的囚徒困境,实现企业之间的理性竞争,移动通信运营商应该从低层次的价格竞争,转向差异化战略。我们运用博弈论中的经典模型――豪泰林价格竞争模型来说明移动通信差异化竞争的实质。

豪泰林价格竞争模型的前提假设是:两家寡头的市场类型相同;消费者对不同企业产品拥有不同的偏好;用非价格因素的产品空间地域位置不同造成的购买成本不同代表两家企业提品的差异性,购买成本越高,代表产品的差异性越大。目前,中国的移动通信市场是符合这三个前提假设的:两家寡头即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消费者选择哪一个网络是有一定的个人偏好的;这种偏好并不是完全由价格形成的,还有服务质量、品牌等非价格因素。下面用数学方法对此进行模拟:

在一条街的两端有两个商店A、B,顾客均匀的分布在这条街上,每个人都想买一件产品,A、B商店出售的产品价格分别为p1、p2,产品成本均为c,设单位旅行成本为t,顾客与商店A的距离为x,整条街的长度为1,则该顾客与商店B的距离为1-x。

可以算出,顾客购买A商店产品的旅行成本为t(x),购买B商店产品的旅行成本为t(1-x)。对某特定顾客来说,购买A商店产品的总成本为p1+t(x0),购买B商店产品的总成本为p2+t(1-x0),若p1+t(x0)>p2+t(1-x0),则该顾客一定会在A商店购买产品;若p1+t(x0)<p2+t(1-x0),则该顾客一定会在B商店购买产品,所以p1+t(x0)=p2+t(1-x0)时的x0就是A商店的市场份额DA(p1,p2),1-x0就是B商店的市场份额DB(p1,p2),此时:

DA(p1,p2)=x0=

DB(p1,p2)=1-x0=

A商店的利润为A(p1,p2)=(p1-c),B商店的利润为B(p1,p2)=(p2-c),分别对A、B求偏导数,=0,=0,求得唯一的纳什均衡,p1*=p2*=c+t。

根据豪泰林模型的结论:均衡价格=平均生产成本+产品的差异量。在平均生产成本一定的情况下,企业间提供的产品差异越大,均衡价格就越高,从而利润就越大。原因在于产品间的替代性随着差异性增加而降低,企业垄断能力便增强,这样导致竞争越来越弱,从而均衡价格将更接近于垄断价格,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因此,移动通信市场上以价格为主要手段的竞争方式需要改变,现在应该是差异化战略的时代,这是移动通信市场螺旋式上升发展,逐渐走向成熟的必然趋势。

三、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差异化战略

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也是有差异性的,但是这种差异性不是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基础上而形成的差异,而主要集中在先天造成的基础网络设施差别、人为的技术垄断差别以及由此形成的在消费者心目中偏好的差别。因此,移动通信企业需要进一步确立差异化战略,培育自己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其主要途径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增加增值服务产品的种类;2、建立自己的服务营销体系;3、提供优良的技术质量&确立技术优势;4、改善服务质量&确立服务优势。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连锁零售企业基本情况分析 下一篇:跨国公司转移定价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