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演奏者的音乐审美心理分析

时间:2022-10-07 08:04:35

钢琴演奏者的音乐审美心理分析

[摘 要] 音乐审美心理学应以理论为指导,探讨钢琴演奏者的音乐审美心理及心理调控,演奏者的音乐审美心理包括音乐审美感知、音乐审美想象、音乐审美情感和音乐审美理解,并从音乐直觉美感、音乐形象美感和音乐理性美感方面进行心理调控。

[关键词]音乐审美心理学 钢琴演奏者 审美心理 心理调控

音乐审美心理学作为音乐心理学的分支,其中对审美心理的研究日趋增多。审美心理,主要是指审美者的美感产生和体验,引导审美主体的参与性,明确审美者的主体地位,从而拓展审美主体的创造性。作为审美主体的钢琴演奏者,其演奏过程也正是审美心理发展的过程。演奏者作为审美主体,他的感觉产生、知觉操作、情感升华、创造能力、性格影响以及审美效应等构成了完整的审美心理结构。钢琴演奏者可以结合自身的审美经验对音乐进行判断和心理调控,从而培养演奏者正确的审美价值取向,最终提升其自身的审美情操。

一、 钢琴演奏者的音乐审美心理分析

1. 钢琴演奏者的音乐审美感知

音乐审美感知是通过视觉和听觉对音乐整体表现的总体知觉映像,它是一切音乐审美活动的基础。钢琴演奏者的审美感知是在演奏音乐作品时的表现力与审美个体的情绪体验同时产生的同构感应。演奏者的审美感觉力是演奏过程中演奏者与作品产生审美联系的桥梁,审美感知力的重要性首先在于它是演奏者与作品建立审美联系时具有主观情感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特点。这就需要演奏者在感知演奏的艺术作品时要将自己的情感移入进去,使之人情化、生命化,并产生艺术活动中的感知选择,也就是说,钢琴演奏者作为审美主体在主观审美情感的制约下常常可以赋予作品以创造性。例如钢琴演奏者在演奏柴可夫斯基的《四季·十月·秋之歌》中可以很清楚地感到随风飞舞的落叶会给演奏者带来的感受,而演奏门德尔松的《无言歌。春之歌》中,向上的旋律和琶音则表现了生机盎然。这种审美主体能被音乐作品唤起的情感就是审美感知力。

2. 钢琴演奏者的音乐审美想象

在任何的艺术活动中都需要有想象力。音乐审美想象是审美活动中的一种重要能力活动,从审美心理机制谈想象,想象就是对大脑皮层曾经建立的神经暂时联系的重组,也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对于演奏者来说,当一个音调进入大脑时,他就会立刻将其分解为音色、音调、结构和节奏等。通过审美想象,审美主体可以把审美对象表现得更加鲜明生动,使审美体验更加强烈,从而对美感的产生、发展和深化起着重要作用。钢琴演奏者的审美想象力是通过对审美表象(作品)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的审美形象并演奏出来的过程。演奏者通过想象激活了作品的生命力,使审美主体进入内心交流的审美境界,而且音乐的审美想象也是对演奏者将要演奏的效果的设想。例如钢琴演奏者在演奏德彪西的《金发女郎》这首乐曲时,演奏者可以根据音乐的五声音调以及变格进行的和声中感到她的恬淡之美,三度关系的和声显示其温柔之美,以及平行进行的朦胧迷离之美,因此,演奏者的音乐审美想象力来自对声色的敏感,使声色感找到了富有效果的符号秩序,增强了作品的艺术审美感染力。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指出,艺术是一种灵魂的自由和解放运动,无论创作还是欣赏,都是对法则和规律的逃逸。自由是艺术的源泉。艺术在想象的世界中翱翔。[1]

3. 钢琴演奏者的音乐审美情感

审美情感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用美的标准评价审美客体是否符合其美的需要所引起的态度体验,这种体验或者是肯定和否定,或者是愉悦和悲伤,它是审美主体伴随审美感知和审美想象的过程而产生的,审美情感的最高境界是达到“美”。对于钢琴演奏者而言,审美情感包括感情表达、感情共鸣和表演中的感情调节。钢琴演奏者在演奏以抽象音响符号的音乐作品时,他通过音符连续的速度,调式色彩、音调、节奏,以及音色等,可以引起简单的诸如愉快、痛苦、愤怒、恐惧、厌恶和惊奇等情绪。在演奏多声部结合的音乐作品时,也可以通过不同的简单情绪乐思的交叠,表现出复杂的情感。例如演奏肖邦的《a小调练习曲》开始,左手部分是带有忧虑心绪的低沉圣咏,右手是激烈的爆发,两者结合产生悲愤的情感。钢琴演奏者作为审美主体由于自身的情感有的放矢,与审美客体之间产生了共鸣,这种共鸣由于其强烈的情感体验具有深刻的审美性,因此,审美共鸣可以成为艺术所追求的最高效果之一。钢琴演奏者有了与作品的共鸣之后,需要经过在音响符号的概括抽象与解释乐曲之间进行感情调节,这种审美情感的调节有利于对音乐进行意境和和意向的重组,最终促进审美个体的审美情感发展。

4.钢琴演奏者的音乐审美理解

钢琴演奏者的审美理解是指对音乐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运用审美想象对审美客体的意蕴、内容以及象征意义的整体领会和把握。钢琴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表现出对审美客体(作品)的理解,它影响着整个审美活动的发展,在此过程中,理解活动不能脱离具体形象的感受和体会,它最终带给演奏者的是欣赏和领悟。钢琴演奏者的审美理解包括两个层次,一种是表层的审美理解,是对作品形式的整体感知,另一种是深层的审美理解,是对演奏作品所蕴含的一意味的深刻挖掘和把握,这依赖于演奏者对作品具有的某种审美特征的发现、感受和体会。例如,在演奏贝多芬《D小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中,演奏者可以理解其表现主题的深刻呈现和调性规则的刻意错位之美。在演奏舒伯特的《C大调五重奏》的慢乐章A段中,理解其织体写作、速度设计、乐句组织等,可以领悟乐曲的表达永恒时间的无尽延绵。通过这样的审美理解,钢琴演奏者最终会产生艺术的共鸣。

二、 钢琴演奏者的音乐审美心理调控

音乐审美的心理调控指审美主体在音乐审美过程中形成的、与音乐审美认知结构过程密切相连的、对外部事物是否满足审美主体的审美需要而形成的心理体验和控制能力。[2]

1. 钢琴演奏者对音乐直觉美感的心理调控

钢琴演奏者的直觉美感心理调控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迅速而短暂的美感体验,当演奏者视觉上看到节奏明快、曲调优美的乐曲时,就会受到刺激引发出情感,这时就产生了直觉的美感体验,它带有情境性和直觉性。演奏者只有在面对审美客体时而产生的直接作用于审美感官的刺激所引起的美感,在离开审美客体就会消失或发生变化。而直觉性是审美情感可以迅速的、不需要对乐曲旋律做理性的思维就可以产生的心理反应。

2. 钢琴演奏者对音乐形象美感的心理调控

音乐的形象美感心理调控是指对审美客体与形式所蕴含的意向进行品位、领悟和欣赏所获得的满足感和愉快的心理体验,这种美感的心理调控相对稳定和持久。音乐的形象美感的产生在于音乐本身由于能够模仿客观事物的抽象形象在音乐审美者的内心勾勒出了具体的形象性,因此,能够让音乐审美者深刻地体验到音乐中的描摹背景和动感态势,并了解音乐的情感后,音乐审美的形象美感才可以更好地表现出来。例如,钢琴演奏者在演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中,其富有形象感的“主题”,只有当演奏者作为审美主体对这一主题的音乐特征和思想内涵的深刻体验中,才能形成乐曲中所表现的自强自立并同“命运”作斗争的艺术形象,在这样的审美体验中,钢琴演奏者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3. 钢琴演奏者对音乐理性美感的心理调控

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音乐美感就是一种特殊的理性情感的表达方式。音乐的理性美感是指音乐审美理解和评价等高级审美认知活动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审美情感。音乐的理性美感与音乐本身具有“象征”和“暗示”客观事物的规则与原理的抽象性,这种抽象性与音乐审美主体内心由于固有的观念和情感具有的哲理性是密切相关的。钢琴演奏者对音乐的理性美感的心理调控可以极大地激发其在音乐的特殊氛围中去追求思想的自由性、观念的重塑性、情感的归属感,从而可以获得对音乐审美的美感体验。

三、钢琴演奏者审美心理分析和调控的意义

1.解释审美愉悦本质

钢琴演奏者的音乐审美心理分析和调控的意义首先在于演奏者对音乐的表现能引起审美主体的愉悦。拉尔夫·A· 史密斯指出“艺术批评应该是读艺术作品的一种和谐的,令人愉快的,思想上无拘束、无偏见的探索,其目的在于加深对艺术作品中美的理解和自我实现,而艺术批评恰好能帮助我们实现这一目标,只有通过对个人审美意识的培养和提高,才能使青年一代学会欣赏那些创造艺术、感觉并认识艺术的特殊方法,从而丰富生活,在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3]钢琴演奏者可以在演奏过程中得到美感的释放和满足,例如,在演奏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中,演奏者从乐曲表现的“平等博爱的欢乐”中感到无比的愉悦。从西贝柳斯的《芬兰颂》中演奏者得以体验“神圣”的原型。

2.提高音乐审美经验和效应

钢琴演奏者在演奏作品的过程中,通过多视角的思维分析,增强了音乐审美能力,从而可以提高审美主体的音乐审美经验和效应。这种审美经验和效应的提高体现在对个人的效应和对社会的效应两方面。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可以帮助演奏者重新塑造理想化的人格,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判断,树立正确的艺术理想信念,因此,音乐审美对人的发展具有更深刻的意义。从社会的角度来说,演奏者的音乐审美经验和效应表现在音乐美感与社会价值取向之间的关系,随着这种关系的不断交互作用,音乐审美经验会促进音乐艺术和社会高度文明的发展。

3.再塑音乐作品的生命力

作为作曲家审美体验的形式,音乐作品再现了某事某地的外部客观世界,表现了艺术家的个人的内部心理活动的情感和人类生命的体验。音乐作品的生命力在于它体现了与人类情感和人类生命形式的异质同构。钢琴演奏者在演奏音乐作品时,可以通过演奏风格的变换,以及理解音乐作品的音响符号的秩序与生命形式之间的微妙关系来再塑音乐作品的生命力,从而使作品具有能够超越时间因素的魅力。

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审美心理结构是在审美主体的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并对未来的审美活动起着支配作用。钢琴演奏者作为艺术的表现中介,又作为审美主体在演奏作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音乐审美经验,可以挖掘出作品本身具有的价值,同时也表现出审美鉴赏品评出来的价值,这些价值优化了音乐艺术,音乐艺术也反过来优化钢琴演奏者的音乐审美心理结构,从而促进了审美主体的音乐鉴赏力。

参考文献

[1] 黑格尔.美学【M】.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7

[2]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73

[3] 黄永健.艺术文化论---艺术在文化价值系统血红的位置.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论文2007。

[4]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华夏出版社,1987

[5] 林华.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上一篇:湖南民间音乐改编钢琴作品的创作特点 下一篇:新世纪两岸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观念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