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中国画的创作艺术

时间:2022-06-06 11:55:50

感悟中国画的创作艺术

[摘 要] 中国画的创作有着强烈的艺术特色,它不以简单的形似为追求,而更重视全面观察之后的概括提炼,并加以艺术化处理,在形的基础上追求神的表现。它需要画家除了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更要从感悟的高度来完成创作,要从以情创作、以理创作、以心创作三个方面来进行创作,通过自由驾驭笔墨的能力,在画中注入自己的思想感情,以线条造型为主,加以分析概括,从而创作出具有神韵的艺术形象。

[关键词]感悟 中国画 创作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伴随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国画的形成和发展也走过了一段漫长的的岁月。中国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民族,灿烂的文化,孕育了独特的中国画艺术。经过历代中国画家的辛勤耕耘和不懈求索,中国画以其独特的绘画形式、观察方式和表现方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以一套完整的艺术体系和强烈而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在世界绘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中国画的创作也有着强烈的艺术特色。创作来源于生活,生活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源泉。然而在绘画艺术上,虽然中西方绘画创作均需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但两者在认识事物和观察对象的方法上却各不相同,由此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创作方式也迥然相异。中国画家不以简单的形似为追求,而更重视全面观察之后的概括提炼,并加以艺术化处理,在形的基础上追求神的表现。中国画虽然不是抽象绘画,但实际上却带有抽象的性质,其“借景抒情”、“以形写神”,又追求“诗情画意”的艺术手法,即追求“神”、“情”与“意”,具体来说,“写形”“借景”只是手段,“写神”、“抒情”才是目的。因“神”“情”并无具象,所以中国画有抽象的性质,然而中国画的抽象是建立在客观的具象之上的,与虚无主义的纯主观的、空洞的抽象迥然不同。在国画画面上,也不外乎点线面三种基本的绘画元素相互配合运用,但总体上是一种以线条为主、点和块面为辅的造型,用线来表现物体的形象,既明确又灵动,而且其线条是以毛笔蘸墨水在吸水性非常好的宣纸上绘画的,能在宣纸上形成非常丰富的浓淡枯湿的晕染变化,因此其绘画形象既有简单概括的线条造型,又有变化多端的墨色表现,显示出极高的艺术性。从中国画的用色特色上来看,大都要求概括单纯,更有自然界的真实色彩所不及之处。中国画还有一个非常高明的艺术特色,即诗、书、画、印“四绝”的完美的结合运用,使中国画成为一种同时拥有文学、书法、绘画、篆刻艺术的综合艺术体,使画面丰富而有变化,形成了中国画所特有的形式美。

因此,中国画的创作与一般的绘画创作不同,它需要画家除了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更要从感悟的高度来完成创作,简而言之,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创作,即:以情创作、以理创作、以心创作。

一、以情创作

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中国画逐渐形成了以情为主、以形为辅的创作手法。西方绘画往往注重对绘画对象很严谨的形体刻画,而中国画不仅要把事物的形态传达给观众,更是在绘画中注入了画家自己的情感,旨在把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也传染给观众,所以中国画在创作中总是带着感情去观察事物,用丰富的感情去感受生活,即“以情创作”,这是中国画独特的表达思想内涵的方法。中国画家通过自由驾驭笔墨的能力,在画中注入自己的思想感情,或喜或怒、或悲或惊、或颂或贬尽情宣泄,通过大胆的以意写形、夸张变形,其内心情感在笔下得以自然的流露,而被描绘的对象形体却退归次要的地位。如清初山人画鸟画鱼常画成白眼向天,借以体现其孤傲不群的气质,并隐隐抒发其对现实社会的愤懑之气。历代文人画家喜画寓意深刻的梅、兰、竹、菊四君子题材,借以表达自己的清高无为,通过恬淡的笔墨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在野文人和士大夫的人生观和处世思想。同样的笔墨工具,同样的绘画题材,不同画家赋予它的思想内涵却千姿百态。中国画家首先需要具备真挚的情感、饱满的热情、浓厚的兴趣,才能投入创作,而不是只作冷冰冰的旁观,无动于衷的观察。西方绘画观察事物往往囿于对象的形、色、明、暗等因素,受到空间、时间、光线等制约,追求“以形写形”,在创作的过程中虽然也注重“神”的表现,但它非常讲究画面的整体真实感。西洋画是“再现”的艺术,而中国画是“表现”的艺术,追求的是诗的浪漫,悠悠流动的意境,其画面不受真情实景的制约,不受光线、透视、投影等的约束,讲究以线造形,以散点透视的手法,写其意象而不重其形,以形写神,迁想妙得,追求“似与不似之间”。敢于用浪漫的手法提炼取舍,大胆删繁就简,以少胜多,计白守黑,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意中有意,味外有味”,从而创作出耐人寻味、充满内涵的艺术形象。其对对象的观察是全方位的,除了对象的外形和色彩,还有对象的动静、冷暖、前后、上下、里外等,呈现出一种流动的、散点的、对事物全方位的了解,然后在脑中形成对象的综合形象,才蘸墨挥洒、一气呵成,“下笔如有神”,把画家自己的情感也注入画中,所谓“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达到“借景抒情”的目的,这正是中国画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以理创作

“以理创作”是中国画又一项用于绘画创作的法则。所谓“理”即画家在深入生活、观察生活的过程中,经过分析和总结出来的事物的基本规律特征,这就要求画家在观察对象时不会被一些表面的、偶然的、局部的现象所迷惑,而是要从本质的、普遍的、全面的角度去抓住事物的根本。中国画在几千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线造型的绘画本质,其线条力度和韵味所表现出的抽象美,完全超出了其绘画本身的意义,变得更有助于画家修养和风格的抒发。其客观物象的“内容”已化入画家主观心境的笔墨“形式”,给观众留下的则是潜移默化、无以言状的感染和美的独特享受。物体表面是由面组成的,其色彩和明暗的变化受到光线的影响,是表面的虚像,而物体的结构才是实际的形体。中国画家在创作中一般从物体的结构出发,而不去注重明暗和色彩的表现,经过深入分析,进行概括提炼,用简洁明了的线条塑造对象的形体,因为刻画的是对象的形体结构,因而不受环境和光线的影响,所以刻画对象的线条是理性的,用线条的观察方法来描绘事物就是以理创作,它最能抓住对象的常理和本质特征,拥有优越的主观能动性。中国画家抓住了事物的不变的本质和常理,对事物的表面或偶然现象了然于胸,则不管事物多么变化多端,都能将其从千姿百态中归纳出它的本质和常理,从而正确地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因此中国画的高明之处在于“不似之似”的艺术特征,虽然形象略微变形却在对象的表现上更具神韵,再加上中国画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的笔法和墨法的巧妙配合运用,能以墨代色、计白当黑、以小观大、以少胜多,具有独特的艺术性。

三、以心创作

中国画家在长期的中国画创作中还形成了“以心之所见”来观察对象的创作习惯,即“以心创作”。与画面上所追求的虚实、主次、疏密等艺术性一样,在中国画创作中也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对客观事物深入观察、全面了解后,再以主观的概括、分析,提炼出具有神韵的意象,最后加工成艺术形象。在观察中加之有意识的艺术追求和取舍,创作主体力求明晰突出,神韵生动,而其他东西和背景可以尽量减少、舍弃,甚至空白,以使作品主体突出,令人印象深刻。这样的创作过程也即以心观景、以心思物、应物象形的主客观交互作用的过程。以心创作还表现在画面虚实关系的处理上,中国画创作绝非看到什么就画什么,其在对对象全面观察之后,需要经过取舍和过滤,该突出的部分加强表现,而该虚化的部分则大胆取舍,并且往往在虚处作文章,在虚的方面的思考甚至多于实的方面,即追求虚中有实,虚得有内涵,含蓄又留有余地。画面上的鱼虾,虽然没有画水,但鱼虾的动态却使观者感觉到鱼虾是在水中游动。许多山水画中的天空、云气和水面,以及人物画中的背景,都大片留白,无笔处却充满画意。而中国画中墨竹、墨梅、墨兰的传统,即全以黑白墨色表现对象,所谓“不施丹青,已极形似意”,虽然没有竹、梅、兰的颜色,却画出了竹、梅、兰的情调与性格,更有吸引力和欣赏性。相比较西洋画观察事物是见之所见,完全像照相机一样追求客观的表象,创作范畴被人为限制在一定的视点和视域之内,所见即所画,完全没有背着对象创作的习惯和实践经验;而中国画创作则是从物象的结构出发,画家经过长期观察积累形象,胸有成竹,从而可以背离物象进行创作。所以中国画的以心创作可以获得充分的创作自由,“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作百里之遥”,“咫尺千里”,取得创作上高度的艺术性。

综上所述,中国画绝不是简单的自然主义,而是追求有抽象内涵的具象艺术,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升华,是唯美的绘画内容与完美的绘画形式有机统一的艺术,它“从不似到似”,又“从似到不似”,即从“形”到“神”,探索一种“形外之形”、“象外之象”,所以在中国画的创作上,追求以情创作、以理创作、以心创作,从感悟的高度来创作,并寄托了画家的内在情感,赋予中国画作品以情感表现的美。

“笔墨当随时代”,中国画的创作随着时代的前进,其艺术内容和形式也随之更新,吸收了不少西方艺术和当代艺术的精华,丰富了国画的表现力。但是,万变不离其中,中国画以情创作、以理创作、以心创作的手法,是中国画的民族性传统,这个艺术的基本特征不能丢。中国画艺术是我们民族卓越才能、高度智慧和辛勤劳动的结晶,如今在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继续发扬光大,必将在世界美术领域中绽放异彩。

上一篇:论美声唱法对通俗唱法的借鉴作用 下一篇:数字实验短片综合技法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