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音乐艺术的本质属性

时间:2022-09-14 06:11:42

中国民族音乐艺术的本质属性

[摘 要]中国民族音乐以其独有的民族艺术光彩自立于世界音乐之林,成为中国民族文化与民族艺术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研究中国民族音乐的本质属性,将对民族音乐的繁荣与发展,提供理性思辨与艺术实践的双重参照系。

[关键词]民族 音乐 属性 文化 精神 艺术 美学

中国民族音乐以其独有的民族艺术光彩,自立于世界音乐之林,成为中国民族文化与民族艺术的瑰宝。研究中国民族音乐的本质属性,将对民族音乐的繁荣与发展,提供理性思辨与艺术实践的双重参照系。

一、“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精神

中国民族音乐的第一个本质属性,是“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精神。“天人合一”实际上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的表现之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西方文化则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1]

中国音乐这种“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精神,是一条红线贯穿始终。例如著名的“高山流水”的故事:战国时期的古琴演奏家兼作曲家俞伯牙善弹古琴曲《高山》、《流水》,樵夫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2]后来钟子期死,俞伯牙竟摔碎古琴,以谢知音。这种音乐创作者、演奏者、欣赏者共同以山水之乐、山水之心的音乐情缘,充分证明中国民族音乐的“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思想。在这种“天人合一”文化思想的指导下,中国民族音乐才形成了亲切、真挚、含蓄、委婉等独特的民族特色。

二、“寓教于乐”的民族艺术特质

中国民族音乐的第二个本质属性,是“寓教于乐”的民族艺术特质。中国民族音乐的艺术精神,是一种“娱乐艺术”,汉语中“音乐”的“乐”与“娱乐”的“乐”是同一个字,说明二者自有必然联系,也就是说,音乐就是娱乐,娱乐就是音乐。而音乐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都是通过娱乐,即“寓教于乐”,才得以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实现的。我国先秦时期的艺术理论著作《乐记》中说:“‘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山人乐得其欲,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铝。”[3]说的就是音乐即快乐,只不过强调,君子的快乐从音乐中获得道理,小人的快乐则是欲望得到了满足。所以必须以道理制约欲望,才能做到既从音乐中得到快乐,又不致因欲望引起惑乱。其实讲的就是“寓教于乐”的道理。

三、主客统一的美学原则

中国民族音乐的第三个本质属性,是主客统一的美学原则。所谓“主客统一”,指的是音乐创作主体、表演主体、欣赏主体与音乐作品客体的统一。这种主客统一的美学原则,与西方主客分立的美学原则也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种主客统一的美学原则,也是所有中国传统艺术所共有的美学原则。“中国传统艺术的主体性,决定了人品与艺品之间的密切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从来强调艺品出于人品、人品决定艺品,因而有‘文如其人’、‘画如其人’、‘诗如其人’、‘书如其人’等多种说法。”当然,“乐如其人”也是主客统一的题中应有之义,我国传统的美学理论中强调的德艺双馨,当然也包括音乐艺术在内。

无数事例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战略时期韩国的女歌手韩娥,在韩国被秦国灭亡之后,逃亡到齐国,在过雍门时,卖唱糊口、她满怀爱国之情所演唱的歌曲,感动了许多百姓,留下了“余音绕梁”的典故。战国时燕国的筑(古乐器)演奏家高渐离,曾为刺秦王的荆轲击筑送行。荆轲失败被杀,高渐离隐性埋名,为人佣保。秦始皇闻其善击筑,派人熏瞎其双目,命其为之击筑。高渐离乃在筑内暗藏铅块,扑击始皇,不中被杀。唐代宫廷乐师雷海青,精通琵琶演奏技艺,堪为圣手。安禄山叛军攻入长安后,掠文武朝臣及宫嫔、乐师等,送至洛阳,在凝碧池作宴,以刀剑相胁,逼令众乐师为之奏乐。雷海青将琵琶掷地痛哭,以示抗议,被安禄山支解示众。如此等等,不胜枚举。唯有立足本民族的音乐特性,才会流芳千古。

参考文献

[1]张岱年 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P151.

[2]列子·汤问[M].转引自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M]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P130.

[3]转引自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M]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P65.

[4]彭吉象著.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P339.

上一篇:人戏与偶戏的互动 下一篇:肖邦钢琴作品乐谱版本之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