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类中药的药性特征浅析

时间:2022-10-07 06:45:16

花类中药的药性特征浅析

[摘 要]花类中药是一种常见的中药类型,在对花类中药进行临床开发时,可以提高我国中药发展水平,可以研制出更多的中药,对疾病治疗也有着积极的影响。本文对花类中药的药性特点进行了分析,希望对中药研制人员提供一定帮助。根据我国《中药大辞典》中的记载,共发现了162种花类植物可以入药,这包括花蕾以及花粉等,在对花类重要进行研究时,一定要分析其药性,还要了解花类中药是否存在毒性,要减少花类中药的副毒作用,这样才能更好的临床中应用。

[关键词]花类中药;药性;来源;特征;药效

中图分类号:TM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1-0361-01

花类中药在临床治疗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对这类中药进行开发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将花类植物作为中药的主要成分,要保证其不具毒性,还要保证药物药效的最大发挥。花类中药在研制的过程中,要分析其药性,还要了解其药效。花类中药在临床中并没有进行大力的推广,其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在我国古医书中,对花类中药的药性有着较多的记载,这对花类中药药性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本文对花类中药的药性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其药理作用进行了介绍,以供参考。

1、花类中药的来源及药效范围

在162种花类药物中,尽管其科属来源分布较广,但从其植物的种类构成看,仍以草本植物所占比例最高(71种,占43.8%。其中多年生草本44种,一年生草本25种,水生飘浮草木2种)。其次是灌木(47种,占29%。其中落叶灌木28种,常绿灌木17种,攀援灌木2种)、乔木(25种,占15.4%。其中落叶乔木21种,常绿乔木4种)、藤木(19种,占11.7%)。

花类中药的药效范围亦分布较广,其中以清热、解毒药所占比例最高(48种)。依次是凉血、止血药(31种),止咳平喘(28种),活血化瘀、祛风止痛(各22种),健胃和中(21种),解毒止痢(泻)(2种),疏肝理气(19种),调经止带(18种),养血安神(16种),利水渗湿(15种),疏风解表(9种),平肝息风及清肝明目(各8种)。从这几类药效分布情况看,在总体上体现了花类中药所特有的“轻扬升散”之特点,这与传统理论是一致的。但亦值得提出的是,具“沉降”之性的花药亦不乏其例,仅“止咳平喘”、“利水渗湿”二类花药就达40余种,并非“唯旋复花独降”。

2、花类中药与性味、归经的关系

花类中药在寒、热、温、凉(平)四性的属性方面,寒(凉)性(68种)多于温(热)性(43种),平性(51种)居两者之间。在毒性方面,明确标有大、小毒者仅6种,占花药总数的3.75%。说明花类中药大多药性较为平和,临床开发、应用面广。在“五味”方面,则以辛味所占比例最高(49种)。其次是苦味(44种)、甘味(43种)、酸(涩)味(26种),以淡味(9种)最少。在归经方面,以入肺经(43种)最多。依次是肝经(33种)、大肠经(2种)、心经(17种)、肾、胃经(各11种)、脾经(8种)、小肠经(7种)、膀胱经(3种),以入胆经(1种)最少,三焦经为零。总体上就脏腑而言,入脏多于入腑;以三焦而论,则入上焦者居多。由此可见,花类中药的“轻清宣畅、善走上焦”之特点,除了它本身的质地(轻)及所含化学成分(挥发油等)的药理作用外,与其性味、归经亦有着密切的关系。

3、花类中药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花类中药的性味与其功效有着较大的联系,而且性味会受到化学成分的影响,在对162种花类中药进行研究后发现,其化学成分主要有四种类型,一种是含甙类,含有生物碱性成分比较多,这类中药共有58种;第二类是含有挥发油成分,共有26种;第三类是含氨基酸、有机酸的成分,共有2种;第四类是含糖成分的花类中药,共有13种。含有前两种化学成分的花类中药具有辛辣味,还具有一定刺激性,这种药物的味感含有辛味,主要是由辛味植物这一来源制得的,含有生物碱成分的药物,味感较苦,是由苦味植物这一来源制得的。

通过分析花类中药的药物原理,研究人员发现这类中药多具有清热解毒的特性,还具有抗菌、抗病毒的特性,医药工作者经过用这一类药物为患者退烧或者退热。比如金银花或者这种植物,在中药制药中应用比较多,这些花类重要都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金银花还具有抗病毒的药效,针对一些流感病毒有着较强的杀菌效果,其还对多种致病菌引起的疾病有着治疗效果,可以抑制皮肤真菌的感染。具有解热镇静的作用,采用制成的膏药,在涂抹到人的皮肤后,可以达到退热的效果。还有一些采用制成的中药,对中枢神经系统有着良好的抑制作用。花类中药有着较多的功效,在应用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治疗效果。

花类中药活血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循环系统的作用方面,如从红花中分离出的有效成分红花黄素,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纤维蛋白溶解酶活性、抑制体外血栓形成等作用;蒲黄醇提取物经股动脉注射,能使麻醉狗股动脉血流量增加,外周阻力系数平均下降62.7%。静脉注射相当于生药0.15g的醇提物使纤颤急心冠脉流量增加43%。

花类中药平肝作用,主要表现在降压、降脂及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方面。如红花煎剂及乙醇提取液等,均可降低动物血压,且持续时间较长;有人用蒲黄进行防治家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初步证明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并在抑制动脉硬化斑块形成方面亦有一定作用。

花类中药止咳平喘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呼吸系统的作用方面。如满山红乙醇或水提取的各种制剂和挥发油均有止咳作用。实验表明,家兔静脉注射满山红醇浸水溶液,可直接对抗乙酰胆碱所引起的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而达到平喘效果。若经胃给药,则具有显著的祛痰作用;又如款冬花,为温肺止咳之佳品,其煎剂具有较强的镇咳作用;洋金花生物碱则具有抑制呼吸道腺体分泌、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不仅能使其痰量减少、痰液变稠,而且能增强其排痰功能,使痰液容易咯出。

花类中药镇痛作用,主要表现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方面,如洋金花、闹羊花、合欢花、鸡蛋花等;如洋金花所含东莨菪碱具有双相性的中枢调节作用。近年来,药理实验和临床观察表明,东莨菪碱通过抗肾上腺素能作用,产生镇痛和加强杜冷丁的镇痛作用。并能使实验大鼠的痛阈升高42%~8%。又如合欢花,具有镇静、安眠及镇痛作用。

4、结语

本文对花类中药的来源进行了分析,对花类中药的药效范围进行了介绍,对花类中药与性味、归经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还对花类重要的化学成分以及药理作用进行了论述,在了解这些知识后,对药师的研究有着较大的帮助。花类中药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较大的作用,这类中药的毒副作用一般比较小,而且性温、性平的中药比较多,将花类植物用药,可以提高我国疾病的治疗水平。花类中药有着不同的化学成分,其药理作用比较多,在研究的过程中,要做好分类工作。

参考文献

[1]黄裕新.丙三醇同贮法养护花类中药经验[J].中医药学刊.2003(08)

[2]李勉,韩紫岩,赵辉.常用花类中药花粉粒的鉴别[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4(01)

[3]盛tt.花类中药材变异的检出之探讨[J].海峡药学.2012(07)

[4]胡翠英,马骥,庞其昌,赵静,王琳,崔代军.常用花类中药材粉末的光谱成像快速鉴别与分析[J].中国药房.2012(43)

上一篇:应用智能配水阀组 完善注水地面工艺 下一篇:火电厂热控设备故障原因和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