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对策

时间:2022-10-07 05:56:59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对策

农业生态环境是由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组成的一个复杂的、开放式的系统。理想的农业生态环境使这种自然、社会、经济系统与系统外部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系统内部物质和能量传递合理,系统稳定,抗干扰能力强,能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存在的各类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绝大部分因人类在利用资源时忽视其自然发展规律,不断的冲击和改造着自然环境,引发环境问题,使经济、社会和未来的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特殊的矛盾和困难。

一、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生态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可见生态环境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是指农业所依赖的自然资源状况的可持续利用以及农业生态环境的良好保护,因此对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利用的描述主要从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着手分析。

二、农业生态环境的障碍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现象严重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主要表现在:①分布范围广,面积大。据我国第二次遥感调查,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其中水蚀面积165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191万平方公里。②土壤流失严重。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吨。③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耕地减少,土地退化,加剧了洪涝灾害,恶化了生态环境,给我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危害。统计资料显示,近几年来,我国因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达4000多万亩,平均每年达100万亩,因水土流失造成退化、沙化、碱化草地达1000万平方公里,占我国草地总面积的50%。

土地荒漠化现象是一种土地的退化现象,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导致植被的消失,进而破坏了生态平衡,使原本非沙漠地区出现了风沙活动现象。土地荒漠化的结果导致土地的生产力下降甚至完全消失。目前,全国土地荒漠化面积已经达到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3%,是全国耕地面积的两倍多。对草地的人为开垦、过量放牧使全国已有“三化”草地面积1.35亿公顷,约占草地总面积的1/3。全国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新增沙化土地2460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中等县的面积沦为沙化土地),新增草地“三化”面积200万公顷,由此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约1700亿元,接近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3%-5%。

(二)森林资源破坏严重,草原退化

根据第五次全国森林资源调查结果(1994-1998年),全国森林面积为15894万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为16.55%,人均占有率世界排名100位之后,第四次森林资源清查期间年均出现森林赤字5400多万立方米,乱砍滥伐等原因每年毁林达151万公顷。1998年以来这种毁林势头虽然得以控制,但森林资源赤字欠账太多,森林资源严重破坏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恢复,全国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大范围的洪涝灾害、水土流失、荒漠化等都与森林赤字有关。预计到21世纪初,森林覆盖率将下降到8.5%,而草场总面积将减少20%,单位面积产草量将下降30%,草原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

(三)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占世界人均水平的1/4,排名第100位之后,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而全国80%的河流和45%的地下水资源被污染而影响使用。1995年参加全球统测的10个尘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我国占了5个,1998年上升到8个,而据美国世界资源所1999年的公布结果,当年在世界10个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我国就占了9个。我国北方城市每平方公里每月的降尘量50多吨,有的地方高达100多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受酸雨污染的农田面积约4000万亩,到了90年代仅南方7省就造成农田减少1.5亿亩,而酸雨给两广川贵4省区带来的年经济损失达160亿元,2000年的统计表明,目前我国酸雨区范围和频率保持稳定,酸雨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0%。

(四)自然灾害频繁

由于人口增长速度过快,林、人争地和林、粮争地的矛盾一直没有解决,围海造田、围湖造房的现象长期存在。森林、草地的减少,其直接的后果就是涵养水源的功能大大削弱,一旦大雨来临,裸地很难吸纳水量,大量流水直下江河,造成江河水位暴涨;其次森林、草地可以覆被土地,保护土壤不被雨水冲刷,而在森林大量减少之后,水土沿江河流下,在水势趋缓之处淤积,垫高河床,缩小湖面。湖泊的消失,不仅使淡水生物的活动空间减少,而且使湖泊的调蓄能力大幅度减弱,增加了洪水灾患发生的频率。

三、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一)农民在利益的驱动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一般来说,人们直接依赖自然资源获取必须的水,食物和收入。由于我国农业的不发达导致农业的收入很低,这种低收益诱导农民以破坏生态资源来获取更多的收益。越是贫穷的地区其对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依存度越高,他们通过使用免费的公共财产或开放的资源来获取利益,从而造成恶性循环,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二)制度根源与生态环境

不同的制度安排会带来不同的经济效率,而不同的经济效率主要通过资源的配置来实现。自由市场和政府干预是环境和自然资源配置的两大手段,但有很多原因使手段失灵。理想的市场机制可以对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但它建立在很多假设的基础上,在现实社会中这些假设不能完全满足,就会造成市场失灵,使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市场失灵的存在使人们向政府寻求方法,由于信息不足,政策时滞,公共决策的局限性而导致资源的配置失败,可见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都存在着一定的盲区,我们应谋求两者的结合。

四、对策

(一)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牢固树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

人的行为方式从根本上影响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人的行为又直接受其思想的影响,因此加强宣传教育,使人们从思想上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激发责任感,牢固树立资源节约,持续利用的战略思想,对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二)改进资源的使用占有关系,提高资源利用率,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明确资源的产权关系,有利于明确责任,同时产权一旦明晰,有利人们保护生态资源,防止过度开采和利用,易于树立谁使用谁建设的观念,既能作到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同时又能使资源得到保护。

(三)建立全面协调平衡的农业生态系统

为了控制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应积极建立全面协调平衡的农业生态系统以逐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要科学分析农业生态系统中各种资源组合的特点以及其相互作用变化的规律,选择最优要素组合,以发挥资源的优化组合功能。要根据各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农业产业结构实际要求,建立各具特色的持续平衡的农业生态体系,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兼顾的前提下,提高综合效益,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要逐步对主要农业土地、水资源、森林、草地、生物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并形成科学的监测管理系统,把开发利用、保护治理、资源增值三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使有限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使可再生效益获得更多的增值。

(四)全面发展,走生态农业之路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为指导,采用农业生态技术,把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良性循环的高效集约农业。生态农业主张提高太阳等自然能源的利用率与转化率,提高生物能源的利用率和农业废弃物的再循环率。在当前对资源破坏严重、环境恶劣、生态脆弱的地区,要确实搞好产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草、水,进行资源重组,生态恢复和重建工作。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的发展趋势。

(五)健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规制度,构建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

纵观各国对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都是运用法律和制度手段,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将生态环保政策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政策,强调生态环境措施的多样性、创新性和灵活性。要建立健全与农业生态环保有关的法规并真正能够执行,在宏观政策层面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以解决农村自身难以消除的外部不经济问题,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农村生态环保的内在动力。科学构建农村生态环境的安全体系,提高农村生态环境灾害的应急能力,减轻灾难的损失。

(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上一篇:第三方物流:中国家电物流业的战略选择 下一篇: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