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OTC市场谈呼和浩特医药产业营销思路

时间:2022-06-29 02:42:43

从OTC市场谈呼和浩特医药产业营销思路

一、2005年OTC市场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人们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自我保健意识不断增强;同时由于公费医疗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自我医疗和自费购药群体不断扩大,药品零售额快速增长,OTC (非处方药)市场充满机遇。自2000年1月1日国家实行药品分类管理制度以来,我国OTC 市场平均每年以30%左右的速度增长。进入2005年之后, OTC市场仍将进一步扩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随着2005年《医院体制改革指导意见》等相关政策的出台,医药分业的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要从体制上解决“以药养医”问题,就必须实施医药分业,把医院门诊药房分离出来,变成社会零售药店,独立经营,彻底切断医院与药房的经济联系。同时,医疗流通领域的改革,特别是平价药店进入医院药房将进一步推动医药分业。

(二)药品分类管理的加强无疑给OTC营造出更加良好的环境

据透露,今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继续完善OTC目录,并将专家遴选、自上而下公布的形式改为由企业自行申报,凡是符合OTC品种标准的,均准予其进入OTC目录。众所周知,西方发达国家医疗保险目录里很少有OTC的品种,而在我国2004年9月公布的医保目录中,OTC品种大约占20%。OTC进入公费医疗必然推动该市场形成火爆的局面。

(三)大量的药品专利陆续到期,被证明是安全有效的处方药转化成了OTC药

很多医药企业都在积极地将那些专利期已满的处方药向OTC转换,以实现其利润最大化的战略目标。通过这种转换,企业可延长药品的生命周期,把处方药因失去专利保护、面临仿制竞争而造成的销售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

(四)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重,几乎每个国家都不同程度地感到了政府公共卫生支出日渐增多的巨大压力

鼓励OTC药品消费,是政府节约医疗福利支出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可见,上述种种因素将对我国OTC市场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到2005年我国的非处方药的销售额可望到600亿元,2020年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非处方药销售市场之一。面对国内巨大的医药市场蛋糕,强生、拜耳、惠氏、杨森、施费宝、史克等全球性跨国公司已大举进入我国市场。地处边疆的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直接受益者,再加上自身的多种资源优势,已被众多国内外医药大鳄相中,因此,呼和浩特的制药企业如不及时研究市场发展趋势,尽快开发特色产品以占领市场,则很难保证竞争中的优势。

二、呼和浩特医药产业现状

(一)医药制造业蓬勃发展

近年来,呼和浩特政府一直把医药制造业作为优势产业来扶持发展,针对全市医药行业存在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短缺之间的矛盾,现有产品技术含量低,而附加值大的产品生产能力不足等问题,启动医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化开发重点项目,培育以民族医药为主体,在国内、国际有竞争力的产业集团。

目前全市医药制造企业共有20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主要有:农业部定点生产兽用生物制品企业内蒙古生物药品厂、内蒙古双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大唐药业公司等。此外,随着呼和浩特大唐电力工业经济园区的建成,国内石药集团、华北制药、新华制药、升华拜克等医药大鳄纷纷入驻呼和浩特,也带动了当地医药产业的发展。

(二)市场资源潜力巨大

始办于1999年的中国・呼和浩特医药保健品交易会,目前已成为我国医药保健品行业举足轻重的医药交易盛会。展会每年举办两届,每届药交会,全国约10万药商云集呼和浩特。2005年药交会的举办规模更是盛况空前,会场成交额达5亿元;按照惯例,药交会的后续成交额将是会场成交额的两至三倍。本届药交会共有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及特别行政区的3000余名厂商代表参展,其中包括“哈药集团”、“吉林修正药业”、“广州白云山制药”等上市公司和知名企业;此外,“美国TT公司”、“韩国未来技术投资公司”等国外企业也慕名加盟。

呼和浩特举办药交会,最大的优势是医药保健品的营销人力资源。目前内蒙古医药保健品营销人员近30万人,大多集中在呼和浩特,占全国医药保健品营销队伍人数的七成以上,营销网络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年销售总额约在100亿元左右。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呼和浩特市为中心,医药保健品营销这一行在自治区内悄然兴起,并迅速发展。呼市药交会和医药保健品营销大军已经成为呼和浩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区域优势逐步显现

内蒙古药材资源丰富,如具有代表性的肉苁蓉、甘草、黄芪、沙棘等,开发价值极大。据考证,自治区中蒙药材已达2000种以上,是全国最大的中草药种植基地。近年来,自治区把蒙药列为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名牌产品崭露头角,如麻黄素、灰黄霉素、土霉素碱、鸿茅药酒、苁蓉酒等。目前我区开发的蒙药药品达5000余种,不仅在国内具有很高的声誉,而且在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十分畅销。

呼和浩特市处于环渤海经济圈辐射范围内。环渤海经济圈的产业基础雄厚、资源丰富、人口密集、市场潜力巨大,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最活跃、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随着环渤海经济圈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近日北京市发改委首次提出“3+2”首都经济圈发展战略构想,即在现有京津冀合作的基础上,加入内蒙古和山东的部分地区,发挥内蒙古、山东的地方优势,实现更大空间范围内的流动与配置。这一战略的实施,势必带动呼和浩特市产业结构调整、资源开发利用、投资等各方面的发展,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必将推动呼和浩特医药产业的飞速发展。

(四)产业政策积极扶持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的医药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地域、GSP认证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呼和浩特医药市场出现了大而无形、多而无序、片面追求局部利益的被动经营局面。对此,市政府根据我国加入WTO后医药行业面临的机遇,结合呼市当地的实际情况,及时出台了产业调整政策,确立了医药产业向大集团、大市场发展的战略思路,并把生物制药确立为呼和浩特市的支柱产业之一。同时,进一步加大呼和浩特经济开发区的招商力度,广泛吸引国内国际的知名企业来我市进行投资建厂、贸易交流和技术合作。目前总投资4亿多元、年产1万吨青霉素项目和投资1.16亿元、年生产3000吨黄霉素项目已在呼和浩特市落户。

三、呼和浩特医药产业营销思路

(一)积极探索具有民族特色的医药产业

我国加入WTO后,在西药仿制品生产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只有树立民族大旗,重点研究和开发中、蒙、藏、苗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医药产品,才能使中国医药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内蒙古药材资源丰富,是全国最大的中草药种植基地。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把蒙药列为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从总体来看,呼和浩特现有医药企业的规模实力,产品科技含量,市场占有率还不具有优势,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 应依托内蒙古的资源优势,突出主业,积极向生物制药、中蒙药或兽药等特色医药发展,走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的经营之路。

(二)重视培育和开发农村市场

我国目前农村人口占国内总人口的75%左右,但农村药品消费量与城市药品消费量的比例却为1∶9; 同时农民的自我保健、安全防护意识相对较差,故发病率及安全事故发生率偏高,因此农村医药市场的开发不容忽视。尤其对于内蒙古这样一个经济较为落后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程度较弱,其农村和牧区的市场更具发展空间。

开发农牧区市场,应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一是利用医药专业人才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多种活动,深入农村地区义务宣传OTC药品知识,免费为农村群众提供自我药疗的咨询服务,以提高农村群众的医疗保健意识和药品消费知识水平,培育潜在的OTC药品市场;二是重视拓展农村药品零售市场,帮助农村地区增加药品零售网点,这不仅可以方便消费者购药,而且可以用规范的药品经营行为净化农村药品市场,帮助农民转变药品消费观念;三是大力提倡和鼓励城市的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到农牧区开设连锁药店,用连锁药店优良的药品供应体制以及良好的服务改变农牧区药品市场的落后状况。

(三)走经营模式多样化的道路

鉴于呼和浩特现有的医药企业目前尚无明显的竞争优势,应本着有利于企业发展,能够扩大市场份额的原则,可采取委托加工、招商、合作开发等灵活多样的经营模式。如通过建立区域联盟,进行区域范围的合作或联合,开拓区域市场,强化公司产品的影响力,最终实现联盟组织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2003年成立的“中国药品商大联盟”反映着制发展的大趋势,可借助中国药品商大联盟进行商的选择。同时,还可利用目前市面上知名度高品牌的力量,与之联姻,借助其品牌优势,或依托其营销网络,达到产品迅速上市,提高市场份额的目的。

(四)大力开发新品种,挖掘老产品

从近几年各届全国药品交易会上可以看出,市场推广产品中品种较多,但新特药仍主要集中在竞争相对激烈的心脑血管、糖尿病、胃药、减肥产品、儿童用药、肺病药物等六类产品上。因此,医药企业应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把握机会,找准突破口,开发新品种,形成有利润增长点、以点带面的特色产品,最终做到在狭小的市场中占有最大的份额。同时,老产品由于具有广阔的市场基础,可从中挖掘具有市场潜力的品种,精心包装、策划,以全新面孔出击市场,迅速提升其品牌知名度,为后续新产品的推出奠定基础。

(五)广泛做好营销传播工作

OTC药品营销传播应是在公司的总体营销战略目标指导下进行的一项系统性、科学性、有效性、一致性的营销传播策略。营销传播最大的特点是应以消费者为中心,不论采取何种传播手段、传播方式都应该以消费需求为导向,重在与传播对象的互动沟通;同时,信息传播要以“一个声音”为主,强调传播活动的系统性。 OTC企业必须应用各种市场营销手段来促进销售,广告宣传是其中一项重要的促销手段。

(作者单位:内蒙古财经学院市场营销系、内蒙古北方药都有限公司)

上一篇:创新理念 创新思路 创新方法 下一篇:内蒙古企业养老保险发展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