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GDP的质量以及衡量指标的改善

时间:2022-03-09 11:58:44

中国GDP的质量以及衡量指标的改善

追求经济的持续增长是所有国家开展经济活动的一项主要目标,迄今为止,世界各国都在以GDP 增长速度的高低作为判断经济形势好坏和政府经济政策是否有效的基本标志。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在《经济学》教科书中把GDP称为“20 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可见GDP在经济学中和现实中都享有令人瞩目的地位。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简称GDP),它是指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在其领土范围内所有常驻单位生产的最终产品(物品与劳务)的货币表现,是国民经济各行业在核算期内增加值的总和,即各行业新创造价值与固定资产转移价值之和,是衡量经济整体状况的一个最重要的指标。GDP包括经济活动中生产并在市场合法出售的所有最终产品,无论是有形的物品,还是无形的服务,其价值都要转移成GDP数据的形式。GDP的高低把世界各个国家分成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把各个地区分成先进或者落后的区域。

在中国,上个世纪“翻两番”到2020 年再“翻两番”的目标都与GDP 直接挂钩。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最关键的就是实现2020 年GDP 比2000 年翻两番。中国国家战略目标的确定以及相应采取怎样的财政政策、金融政策,都与对GDP 的判断有关,可见GDP已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一指标。中国的GDP 从1978 年的3624 亿元增加到2002 年的102398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9. 4 %。按2000 年价格计算,预计到2020 年,将超过35 万亿元,年均增长7. 2 %。GDP 在见证一种神奇速度的同时,也见证着一个古老民族的复兴。

但是GDP这个指标是完美的吗?它可以完全衡量社会中人类的经济福利状况吗?1968 年,美国参议员罗伯特・肯尼迪竞选总统时说,“GDP 衡量一切,但并不包括使我们的生活有意义这种东西”。任何事物在相互联系的整体中观察时,必定会暴露它的局限性。从内容上解剖GDP,它包括政府的消费支出、投资和其他方面的购买性支出,全国所有企业的投资性支出和居民的消费支出这三个方面的货币价值总和,但是这些必须交易必须是合法的、在市场上进行的。这就把另一些方面的社会福利舍去了,诸如父母对孩子教育方面的付出,人们不愿工作而选择休闲享受,人们对公共事务的关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怀等等方面,这些都使全社会的福利增加了,但是GDP没有包括它们,可见GDP不能包括使我们的生活有意义的所有东西。其局限性具体分析如下:

一、 GDP 不衡量增长的代价和方式,不衡量社会成本

国内生产总值在衡量一定时期经济成果时,没有把自然资源的利用作为经济过程的投入看待,同时也没有将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所造成的对环境的破坏,以及为恢复适宜环境所作的努力加以适当考虑,因而其计算结果有很大的偏误。

古印度有一句格言:“空气、水和土地不是父辈给我们的礼物,而是我们向子孙的借款。”工厂机器的运转意味着GDP在增加,但是同时也把污染排放到空气和水中;座座高楼拔地而起意味着GDP 在增加,但是绿化面积的减少对子孙后代造成不可计量的灾难;珍贵貂皮在市场上热卖意味着 GDP在增长,但是生物链的破坏是生态系统失衡。GDP反映经济规模的扩大,却不能反映资源耗减和环境破坏。

近年来我国GDP的年均增长量超过8%,但为此我们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高消耗、低效率、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长模式,造成了资源的惊人消耗和数量巨大的污染排放。所有这些行为都对将来的经济增长产生不良甚至破坏性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因此遭遇极限增长。一方面是环境污染严重。目前,我国农田化肥农药污染、重金属污染、土地荒漠化、各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等现象日益严重,全国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另一方面是经济增长以牺牲生态环境质量为代价。据世界银行测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仅空气和水污染带来的损失占GDP的比重就达8%以上。

在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下,我国自然资源支持体系已经无法持续地发挥作用。在世界产业分工链条中,属于中国的环节是制造业。这本身就是一个对自然资源需求量极大的产业,再加上利用效率低,导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过快。

二、国内生产总值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经济福利指标,有时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并不代表社会福利的增加

过分追求国内生产总值,反而会减低人们的“效用”水平。

GDP(GNP)体系被萨谬尔森称为二十世纪的重大发明,是为西方标准的市场经济而设计的,中国式的市场经济就难免水土不服出现偏差了,而且GDP本身的缺陷在中国被人为地放大了,以至在某种程度上严重偏离真实的财富,其主要表现为:一是低效或无效的产出,重复计算而增加GDP。这在城建方面尤为突出。如一些城市的市政设施建成没多久就要拆除翻修,马路“拉链”频频被豁开、不断挖坑填平,有的道路挖挖修修反复折腾,弄得人们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但却能不断地增加GDP。二是偷工减料的各种“豆腐渣”工程带来的财富贬值甚至是负效应,然后整治这些豆腐渣工程却可以增加GDP。三是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带来的财富贬值和GDP增值。中国假冒伪劣产品尤其是医药和食品几乎使每一个中国人心惊肉跳,从毒奶粉、毒酒、毒大米到泡水肉、敌敌畏火腿、吊白干腐竹应有尽有,可怜的中国人如果买到真货,就像占了便宜一样。

国内生产总值的种种缺陷表明,它已经不能适应人们日益强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必须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 。在经历种种不真实的计量后,世界开始关注用何种指标可以更好地取代GDP指标体系,从而可以更好地衡量人们的真实财富。

目前核算绿色GDP[全称绿色经济GDP(geGDP)]的理论框架已经形成,作为对GDP的改进,它是一个通过经济模型把SEEA(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中测度的环境退化成本予以内部化而得到的国内生产总值,其真正目的是为了向决策者提供指导,研究怎样改变经济行为才能达到比现在更为可持续的收入水平。从它的两个计算公式,可以看出其先进的方面。

(一)计算绿色经济国内生产总值的生产法

geGDP=P-Ci-U.np

(其中P代表国内总产出,Ci代表中间投入,U.up代表非生产自然资产的经济使用)

这一公式表明,经过环境核算的绿色经济国内生产总值,不仅包括生产资产的投入与使用,而且还包括了非生产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使用、耗减和降级。

(二)计算绿色经济国内生产总值的支出法

geGDP=(X-M)+C+(Ag.p.ec+Aa.np.ec)-AAa.np.env

(其中(X-M)代表产品进出口净额,C代表最后总消费,Ag.p.ec代表生产资产的积累,Aa.np.ec代表经济资产中非生产自然资产的耗减以及转移为生产资产的增加,Ag.p.ec+Aa.np.ec相当于SNA中的资本形成总额,Aa.np.env代表不属于经济资产的环境资产向经济资产转移的减少部分)。

这一公式表明经过资源核算得出国内生产总值,其资本形成不仅包括了生活残资产的资本形成,还包括由于非生产自然资产耗减和降级而引起的资本总量变化,以及自然资产在经济使用中向经济资产的转移。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过纯经济福利(净经济福利) 的概念。这个指标对应我们上面考虑的两个不足方面有重大改进。

1.经济净福利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经济净福利指标认为任何单位在进行生产时都使用了环境资源。有些生产单位在使用环境资源的同时,为改善环境资源的质量有所投入,但有些生产单位则以破坏环境资源为代价,增加其产出的价值量。因此,在衡量生产单位为“福利”所做出的贡献量时,要减去对资源环境的破坏以及加上相应的产出。

2.经济净福利对闲暇价值问题的关注

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在发达国家,人们已经出现将劳动的收入与闲暇的舒适相比较而开始选择的现象。在闲暇这部分时间里,尽管没有创造增加值,但从福利的角度看,人们的“效用”水平并未减少,反而会由于家庭成员之间的照顾、教育、自我享乐而使社会福利水平上升,因此,应将闲暇时间虚拟加进经济福利。公式如下:

经济净福利=GDP+为改善环境资源质量的投入-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得到的产出

我国从第六个“五年计划”开始,原来的“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已经加上了四个字,改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 “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样中国明确提出全新的发展观,既要注重经济的高速增长―――――经济GDP ,更要注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GDP 以及人的自身健康和全面发展―――――人文GDP ,实现三个GDP 的协调增长。

在衡量经济成就方面, GDP 还是最重要的指标,但它的至上地位也会降低,而其他一些指标如就业、负债、效益会与GDP 同行,GDP 从“总分成绩”将变成“单科成绩”。但这从增长到发展,正是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新突破,其影响和意义将会异常深远。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上一篇:论我国民营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 下一篇:第三方物流:中国家电物流业的战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