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随笔:学生写作天地宽

时间:2022-10-07 05:49:13

课文随笔:学生写作天地宽

所谓“课文随笔”是依附于课文而生成的随笔。这种随笔可长可短,可片断可全篇,自由度极大。学生只要有所思,有所悟,有所感,都可以入围。课文随笔,大致有两类,一类是侧重于课文思想内容的随笔,我们习惯性称之为“课文情感随笔”,这类随笔重在学生阅读文本过程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一类是侧重于课文写法与语言特色的随笔,我们习惯性称之为“课文语感随笔”,这类随笔重在记录学生学习课文语言的心得和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试着让学生写课文随笔,不仅拓展了学生写作的思路,而且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选取几组学生的课文随笔和教师的点评与大家共飨。

边城,美的世界,爱的世界

沈从文以他盛年饱满的才情为我们勾勒了这样一幅画面:青山、绿水、白塔,还有一位十五六岁的明慧温柔的女孩……

这是美,是永远追求的原始的野性的美。那颤悠悠的缆绳,那摇晃晃的渡船……

这是“爱”,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爱。那厚道的祖父、无助的翠翠;那豪爽的天保,忧郁的傩送;那流淌的河水、无语的山风……

这是圣水。被现代物质文明所摧毁、仅仅存留在“记忆河”里的圣水,舀取一瓢,闭目静心,承受这愈显珍贵、纯朴健康的人性的洗礼!

这是一首歌谣,隐伏着悲痛的爱的歌谣,已唱了七十多年的歌谣;吟着它,那种神秘、温润的东西常常会充溢着人们的眼睛……

于是赞者呐喊这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这是“田园诗的杰作”。

【点评】这篇情感随笔,用极具诗意的笔触,抒写了习作者对边城世界的感受。立足全篇,具体全面,极富才情。

她,祥林嫂

她,有着自己的希望,希望却在“祝福”中消尽;她有东方女性的优点,然而社会却肢解了她的梦想,剩下撕心裂肺的“我真傻”。

她,依然在阳光下,却一次又一次碰触着黑暗。她,年轻的祥林嫂,曾经用生命去抗争。可是到死,仍处于层层包裹的毒茧之中,那个毒茧束缚着她,侵蚀着她。

这,不是性格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一个沉重的社会悲剧。

【点评】这篇情感随笔形象地表达了习作者对祥林嫂的理解与同情,习作者的笔触及到祥林嫂这一形象的悲剧性的社会意义。

美丽的荷花淀

这里没有战争的硝烟,也没有战争的残酷。这里是美丽的荷花淀,美得不沾一点人间火气,美得如世外桃源,人间仙境。战争本该具有的破坏与残酷痕迹,竟被一支妙笔描绘得干干净净,不留一丝痕迹。战争没有在人们内心深处留下创伤,也没有阴影。

孙梨用他独特的方式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对战争厌恶、对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赞美。

【点评】这篇情感随笔,立足于诗体小说的表达内容,分析其写作用意。语言简练而自然。

忽然与自然

――读〈药〉随笔

“忽然”是个常用词,我们作文时经常要用它,但怎样用得自然,用得恰当,这却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读《药》的第一段,我略有所悟:“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

在这里,鲁迅先生用了“忽然”一词,从叙述动作来看,华老栓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灯盏,即便没有“忽然”这个词,意思也是清通的。但假如真的去掉“忽然”,那华老栓这人,就是让人难以理解的了。因为这里用“忽然”,是为了准确地表现出华老栓当时的精神状态。

我们知道,“忽然”一词表示的意思是动作迅速而出乎意料。一般入睡的人,不会“忽然”坐起来,除非有了特殊的情况才会这样。华小栓得了致命的痨病,华老栓不能不为爱子担忧。如今有了“得救”的希望,兴奋自然是难以抑制的。但这将要去取的救命之“药”――人血馒头又是如此的与众不同,心情紧张可想而知。而这药是否一定能治好小栓的病,前途未卜。这种种担忧、兴奋、紧张、疑虑的心情交织在一起,使华老栓怎么能安睡呢?而且人血馒头不易得到,还要“趁热的拿来,趁热的吃下”,华老栓又怎能误点错过?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下,睡着的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是极其自然的事,如不“忽然”坐起,那倒是反常的现象。在这里用“忽然”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可我们用“忽然”却常常不考虑是否大有必要,是否合情合理,突然地用上“忽然”,那自然是不会让人感到自然,也不一定就那么恰当了。

【点评】这篇语感随笔是习作者读鲁迅的《药》,觉得开篇 “忽然”一词用得极自然,极恰当,同时结合《药》这篇小说语言的内容与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写出了习作者自己的感悟,写得很具体,也写得很集中。

总之,无论是课文情感随笔,还是课文语感随笔,都是由“读”到“写”、读写结合的产物。由于是随笔,不仅形式、内容、篇幅都有较大的自由度,加之所花时间不多,而且极有语文学习价值,所以课文随笔,实是高中生练笔的好形式,值得倡导。

上一篇:网络语言应该出现在作文中吗? 下一篇: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