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过了一些时间,来了一只小猴,狼又用骗老山羊的办法说他是只狗,哄骗小猴子,小猴笑着说:“狼先生,您别骗人了。您骗不了我,因为有一只老山羊在这个陷阱里见了一只狼,狼呢?就是用这样的手法骗他的。所以您骗不了我。您还是待在陷阱里等猎人来就您吧。”小猴说完,一蹦一跳地走了。
又过了一会儿,来了一只母狼,陷阱里的狼急忙说:“您好,美丽的太太,您有一颗善良的心。我是一只公狼。我不小心掉进陷阱里了,您只用伸出一条腿下来,我就得救了。您如果救了我,我以后就是您的仆人,有了食物我就先孝敬您,您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行吗?”
母狼想了一会儿,说:“行。”母狼照办了。
公狼刚爬上陷阱,趁母狼不注意,一脚把母狼踢进陷阱里了,公狼边走边说:“让我孝敬你,没门!”
一、创新角度
意在创新一种文言文教学的“说读课”。
二、教学内容
1.落实字词;2.朗读课文;3.品读课文。
三、预习要求
1.理解注释,理解课文,熟读课文。
2.就课文内容,每人用“……写出了……”“……表现了……”这样的句式准备说一句话。
四、教学结构
三读:读准、读顺、读美。
三说:说译文、说描叙文、说评析文。
五、教学环节
1.教学铺垫。(3分钟左右)
⑴导入。⑵抢答(检查预习):作者,体裁,形象,层次……
2.读——读准;说——说译文。(15分钟左右)
⑴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老师听音。⑵请同学们注意如下字词的读音:缀、苫、倚、薪、暇、黠。⑶同学们读课文、读注释。⑷同学们向老师自由提问,看还有哪些字词不认识,哪些字词的意思弄不懂。⑸教师强调如下字词。(重点在第四段) ①指出用法:止( )、犬( )、洞( )、隧( );②理解词意:去( )、股( )、盖( )、耳( );③理解词意:少时( )、顷刻( )、变诈 ( )、几何( );④辨析词意:目似暝意暇甚,意将隧人以攻其后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⑹老师读课文,每读一段,学生说一遍译文,说完之后老师检查。
3.读——读顺;说——说描叙文。(约12分钟)
⑴同学们习读课文,要求做到不掉字、不换字、不倒字、不多字、不“哽”字。⑵教师教给朗读的方法——“分层背读法”。所谓“分层背读法”就是用语音停顿来表现段中句子所表达的一层层意思,从而清晰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脉络,进而达到流畅地背诵。《狼》这一课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写人必写狼,写狼必写人,二者相互交织,构成段内层次。如开头“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其远”这一段,由两层构成,一层写人,—层写狼,朗读时必须在“剩骨”后小停一下。⑶学生进行读法实践,理解故事的情节与朗读停顿的关系。演读全篇课文。⑷教师提出“请同学们对课文添枝加叶”的思考要求。同学们自找内容,就某一部分说描叙文。⑸教师点拨:为了展开铺叙,可用如下方法对课文“添枝加叶”,展开想象。①设置环境;②添加动静;③加上声色;④安排远近;⑤配上衬景;⑥表现心理。如对开头一句话,可以加上对夜色的描写,还可以加风声的描写。⑹同学们思考、准备,有表情地说“描述文”。
4.读——读美;说——说评析文。(13分钟左右)
⑴教师再教给一种朗读的方法——“表现情景法”。《狼》是一篇小说,有扣人心弦的情节,要运用语音的急缓高低来再现小说的情景。⑵学生再进行读法实践。朗读课文,表现课文情景。①读出轻重。②读出快慢。③读出抑扬。也就是读出情景,读出语气。⑶每个同学以“……表现了……”或“……写出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如“一屠晚归”写出了人物、时间。又如“一屠晚归”表现了特定的时间,表现了屠户是孤零零的一个人。⑷同学们发言。如:晚:说明当时已是路上无人,屠户处于无援境地。途中:写出了特定的环境和地点。一屠、两狼:对比,屠户只单独一人,狼却是两只,写出了屠户身处险境。投以骨:写出了屠户在想办法摆脱险境。 投,复投:表现屠夫一再设法不让狼继续追击。仍从:写狼的贪婪,狼的胆子越来越大,得寸进尺,步步紧迫。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写狼紧跟不舍,屠户面临攻击的巨大危险。并驱如故:表现狼集体“作战”,屠户好像到了山穷水尽、无路可走的地步。弛担持刀:写屠户准备奋起搏击。眈眈相向:写出了狼眼光的凶残与贪婪,写出了两狼伺机进攻。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写屠户机警果敢,不失时机,迅速出击。转视:把惊心动魄的情景展现在眼前,把情节推向高潮。一狼洞其中:将危险性渲染到了极点,原来“一狼径去”是为了前后夹击。直到禽兽“顷刻两毙”,文章中的悬念才得到了圆满的解决。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写屠夫的醒悟,更写狼的狡黠。教育人对狼一样的人一定要提高警惕。…… ⑸运用各种形式竞读、竞背课文。
5.课堂小结(2分钟左右)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能正确地翻译课文,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复述课文,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让学生通过学习认识狼贪婪、凶残、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只有敢于斗争,勇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5、体会本文简炼生动的语言,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文意,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难点:创造性地复述课文,多角度地阐释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
一、引言揭题 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谁能说说有关“狼”的知识或故事?
生说成语:狼心狗肺、狼子野心、狼烟四起、狼吞虎咽、鬼哭狼嚎…...
生讲有关狼的故事。
师:狼在我们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生:凶狠、贪婪、可怕……
师:的确,狼历来都是反面形象的代名词。今天让我们感受一下蒲松龄笔下的狼,是否能带给我们特别的感受呢?
板题:生齐读 第30课 狼
二、整体感知,了解情节
1、请一名学生朗读全文,要求不读错字,不漏字,不加字,特别提醒读好长句子中的停顿。
2、师点评:我特别赞赏这位同学读这两句 :“其一/犬坐于前。”“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并总结,能正确地断句首先要正确地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生齐读:其一/犬坐于前,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4、概括文章大意:
A、师导:这篇课文用了181个字描写了一个波澜起伏、扣人心弦的人与狼生死搏斗的故事。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游览前四个自然段,试着用是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前四段的内容,同桌可以互相交流。
B、生总结 师板书 屠户:遇狼 惧狼 御狼 毙狼
三、合作探究 凸显形象
1、分析狼的形象
A、这篇文章描写的到底是两只怎样的狼呢?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请你划出有关的句子,然后说说你的理解。
(1)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阴险)
(2)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贪婪)
(3)狼不敢前,耽耽相向。(狡诈凶狠)
(4)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狡诈)
师问:和这一句相对应的是哪一句?
生答: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边。
C、引导学生理解以上句子,总结狼的形象:贪婪、凶残、狡诈。
2、分析屠户的形象
(1)师引:同学们一定听过东郭先生与狼的故事,当年的东郭先生让我们又怜又恨,他的过分善良与愚蠢使他没有看清狼的本质。今天的屠户在凶残、贪婪、狡证的狼面前有什么表现呢?是否可圈可 点呢?
(2)生读读描写屠户的句子。(点名读)
(3)师指导学生找出描写屠户心理和动作的关键词语。
惧――投――弛 ――持――暴起――劈――毙――断 ―悟
(4)师:通过这些词语我们来揣测一下屠户的心理变化。
(5)生回答后师总结:恐惧――迁就――反抗――醒悟
(6)师:屠户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答:机智、勇敢,能够及时改变对策的人。
(7)师;从屠户的一系列变化的过程中你悟到了什么?(师引导学生主要从屠户胜利的过程中感悟)
学生答后师总结:对于凶残的狼不能一味迁就,只有奋起反抗,才能摆脱险境,与之斗智斗勇,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四、感悟寓意 走近作者
1、师导:我们再来看看蒲松龄对这个故事的评价吧!生齐读最后一段。
2、设问:老师有一个问题:“‘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此处为何用‘禽兽’而不用‘狼’? ”
生:“禽兽”在此处不仅仅指“狼”,泛旨所有凶残的动物。
师:再想想,蒲老先生此处给我们的忠告仅仅局限于我们面对动物的时候吗?
生答:还有恶人、坏人。
师小结:此处的禽兽不仅仅指狼呀!这也正是蒲老先生文章的高明之处,他的文章往往通过描写神、鬼、妖、兽来抨击和隐喻现实生活中的人、恶人。有诗云:“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师问:蒲松龄在文中是怎样看待狼的鬼魅伎俩的呢?
生答:一个字(笑)。
师引:是啊,他笑的意味深长,笑出对黑暗势力的轻蔑,笑出了他一身正气与傲骨。
3、大屏幕出示蒲松龄的图片(音乐起)生齐读: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五、总结全文 归纳写法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相信《狼》这篇课文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20多年前学过这篇文章,至今仍记忆犹新,那么,这篇文章的魅力到底何在呢?
2、生自由回答,师适时点拨。
3、师生共同总结
A、故事情节引人入胜
B、人物形象鲜明
C、语言简洁准确
(1)一屠晚归,担中肉尽。
(8个字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情况)
(2)对狼的特点用一个字概括:黠。
(3)对狼的评价用一个字概括“笑”。
(4)“亦毙之”,“亦”读起来让人解气、解恨。
六、能力迁移 读写结合
1、师:简洁传神的语言给人无限的想象,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课文中任选一段,用第一人称“我”来描述屠户当时的心理。
2、生自由写,师选一两名学生发言,予以肯定。
七、课外延伸 以疑激趣
1、我们来看看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遇狼、惧狼、御狼、毙狼)这是从屠户的角度来概括的,如果我们从狼的角度来概括,该用哪8个字呢?
生答:遇屠、追屠、诱屠、被杀
2、师导:屠户因为狼的凶残而变得机智勇敢,狼因为想吃屠户使尽诡计而终毙命。屠户的形象真实可信,狼的形象逼真传神,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据此,我们能不能试着给课文换个题目呢?换什么题目?
生答:《屠户与狼》、《屠狼记》……
【设计思想】避免烦琐的课文讲解,注意让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行领悟文章的内容与意义;通过对话表演、语言揣摩等,将学生引入故事情境之中,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教学重点】①理清文章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②认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以及屠户心理、行动的变化过程。③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课时】1课时。
【课堂实录】
一、情境引入
(投影一:一只成年狼的图像。)
师:在你们的心目中,狼是一个什么形象?
生:凶猛、残忍、狡猾、贪婪……
师:总之,是个反面形象!我们从一些成语中也可以看出来,譬如――
生:狼心狗肺、狼子野心、引狼入室、狼狈不堪、狼狈为奸、鬼哭狼嚎……
师:你知道哪些有关狼的寓言或故事呢?
生:《狼外婆》《披着羊皮的狼》……
师:最后那个是一首歌曲吧?(生笑。)同学们知道得还真多。昔日仁慈的东郭先生,救下一只被猎人追赶的狼,结果差点被恩将仇报的狼吃掉,而今,这位“东郭先生”的后代又遇到了狼的后代,其情形又将是怎样的呢?我们看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写的一篇寓言故事《狼》。
二、整体感知
师:初读文言文,不但要注意一些生僻字的读音,还要处理好句中的停顿,力争读出感情。好,以同桌为单位,互相听读,有问题商量解决。(学生读、听。)
师:现在请说一说,你的同桌给你指出了哪些问题?
生:我的同桌说文中的“少(shǎo)时”应读“少(shào)时”。
师:这是个多音字。
生:“其一/犬坐/于前”,我不小心读成了“其一犬/坐于前”,停顿错了。
师:知道为什么错了吗?
生:课文的注解说,“犬坐于前”是指“像狗似地蹲坐在前面”,而我读成“其一犬”,意思就变成了“其中一条狗”,与课文的注解不符。
师:说得好。我们读文言文就要善于借助注解来了解句意,疏通文意。但有时候我们也不能完全靠注解,还要有质疑的精神。
生:我把“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一句也读错了,读成了“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师:哦,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生: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
师:“变诈”怎样解释?
生:做假,欺骗。
师:现在听老师朗读,注意字音、节奏。(教师朗读课文。)同学们大声地朗读一遍,读出感情来。(学生齐声朗读课文。)
师:最后一段,大家还没有读出对狼的嘲讽语气来。(教师示范朗读。)
师:关于人与狼本文到底写了一场怎样的较量呢?请同学们对照课文注解或结合工具书,先熟悉本文所写内容,然后用自己的话给大家说一说这个让人惊心动魄的故事。(学生看书、练说。)男女同学各推荐一名,看谁能把这场狼与人较量的经过说得清楚、生动?(男女同学说。)
生(男):她等于把课文翻译了一遍。
生(男):“屠自后断其股”的“股”不是屁股的意思!(众生笑。)
师:那是什么意思?
生(男):大腿。
师:为什么呢?(生笑。)
生(男):这句话的前一句是“止露尻尾”,“尻”是“屁股”的意思,如果后面字里也有“屁股”的意思,就应用“尻”字而不是“股”字。
生(男):《口技》中“两股战战”的“股”字就是“大腿”的意思。
师:说得精彩。你们能积极开动脑筋,联系上下文、前后文理解课文内容,做得很好!
生(女):两只狼得到骨头、追赶屠户的情况,他没说清楚。
师:课文是怎么说的?
生(女):“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师:“后狼止而前狼又至”怎么理解?
生(女):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来了,而先前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了。
师:男同学在复述时说得不够清楚。看来,我们复述课文时必须先要理解课文,特别是一些重点文言词语。
(投影二:解释加点的词在句中的含义:恐前后受其敌 、盖以诱敌、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而两狼之并驱如故、顾野有麦场、屠暴起、一狼洞其中。)
师:这篇课文情节紧张曲折,引人入胜。请同学们从屠户的角度加一个字,用“ 狼”来分别概括课文1至4段的内容。(学生自由交流、讨论,概括为遇狼――喂狼――防狼――杀狼。)
师:屠户为什么要喂狼?
生:他希望狼得到骨头以后不要再跟着他。
师:结果呢?
生:狼太贪婪了,穷追不舍。
师:所以屠户很――
生:害怕。
师:课文用了一个字。
生:惧。
师:那么,第2段可概括为屠户――
生:惧狼。
师:还有其他不同意见吗?
生:我认为第3段应概括为屠户“御狼”。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这段写屠户在狼的不断跟随下,被迫放下担子,拿起刀,背靠柴草堆,准备抵御狼的进攻。
师:“抵御狼”,理解得好。(教师板书: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师:屠户与狼的整个较量过程可具体表述为:屠户卖肉晚归,两狼跟踪而来(遇狼)――屠户投骨,狼却紧跟不舍(惧狼)――屠户不得已,背靠柴草堆抵御狼(御狼)――狼施诡计,屠户见机行动,击毙两狼(杀狼)。这个过程恰好是故事开端、发展、进一步发展、高潮与结局。
师:你能仿照刚才的概括方法,从狼的角度来概括故事的情节吗?(学生概括为:遇屠――跟屠――诱屠――被杀。)
三、心理体验
师:面对贪婪、凶狠的两只狼,屠户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你能从文中找出那几个字来吗?
生:惧、窘、恐 、悟。(教师板书。)
师:是这些吗?
生(齐答):是!
师:大家都看过《实话实说》吧。现在,我请两名同学分别扮演小崔和屠户(下以简称崔、张),让屠户具体说说他的心理体验。(两名男生自告奋勇,学生热烈鼓掌。)
崔:张屠户,你好。听说一天傍晚你在卖完肉回家途中,遇到两只狼。
张:是的。
崔:你当初害怕吗?
张:哪有不怕的。那天,我卖完肉回家时天都快黑了,一个人走在荒山野岭,本来就有点心慌,就不时地四下张望,隐约中感到,我身后似乎有狼在跟着。于是,我把担里的猪骨头扔了一些在路上,希望狼有骨头啃了,不要再跟随我。
崔:狼得到骨头后,还继续跟随你吗?
张:狼那家伙最不够意思。(众生笑。)它们吃了骨头还想吃我,就一直跟着。我不停地扔,扔着扔着,担子里已没有骨头了,我感到十分恐惧,担心被狼前后夹击。
崔:但后来你为什么又不怕了呢?
张:我想,躲是躲不过了,与其被狼白白吃了,不如拼死一搏,或许还有生的希望。
崔:听说,狼是很狡猾的动物,在你与狼的较量中,你被它们蒙蔽过吗?
张:确实,当我看到眼前的一只狼像狗似地蹲在那里打瞌睡,而另一只狼又走了时,我暗地里高兴,以为这狼好蠢,给了我杀它的机会,直到后来,我才明白,眼前这只狼是在装睡,以掩护另一只狼从我身后攻击我,幸亏我先下手为强,才没上当!
崔:你真了不起!
师:他们俩说得怎么样?
生:好!
师:张屠户说得更好,不但生动,还很幽默,说出了屠户在与狼较量过程中的主要心理体验,把我们带入了当时的紧张场面中。
四、角色评价
(投影三:读课文,做评价。从 句可以看出,这是一位 的屠户。)
生:从“顾野有麦场……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几句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机智的屠户。
师:就是说屠户善于寻找有利地形,以防腹背受敌。
生:从“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几句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果断的屠户。
生:从“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两句可以看出,这是一位勇敢的屠户。
师:说得好。如果屠户在杀死第一只狼后就放心地赶路了,说不定打洞的那只狼发现了又会再去追赶屠户,来个出其不意,吃掉屠户。
生:从“乃悟前狼假寐”这句可以看出,这是一位并不聪明的屠户。
师:何以见得?
生:“乃悟”是“才明白”的意思,事情过了才醒悟,这不是有点笨吗?
师:你们怎么认为呢?
生:不是,如果狼比屠户聪明,就不会“顷刻两毙”。它是为了说明狼的狡猾。
师:课文用了一个什么字?
生:黠。
师:说得好。那么,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是两只什么样的狼?
(投影四:读课文,做评价。从 句可以看出,这是两只 狼。)
生:从“途中两狼,缀行甚远”两句可以看出,这是两只贪婪的狼。
生:我觉得它也说明了狼的狡猾,因为它们没有贸然地上前把屠户吃掉,而是跟随他走了很远,等待时机。
师:说得有道理。
生: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一句也可以看出,这是两只贪婪的狼。
生:从“眈眈相向”一句可以看出,这是两只凶残的狼。
生:从“少时……意暇甚”几句可以看出,这是两只狡诈的狼。
师:是啊,无论这两只狼怎样贪婪、狡诈,但在机智勇敢的人的面前终究是要失败的。作者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呢?(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师:作者议论狼时为什么还说到“禽兽之变诈”呢?
生:这是文章主题的深化。
师:深化什么?
生:意思是像狼一样狡猾的坏人终究都会失败的。
师:你是说它含有比喻意义,对不对?(生点头)那你们从这则寓言故事中得到哪些启发或启示呢?
生:对待像狼一样凶恶的坏人,我们不能胆怯,不能抱幻想,更不能心慈手软,不再当东郭先生,要敢于斗争。
师:说得好,跟坏人作斗争,我们不能蛮干,要讲究策略。
五、作业布置
1.指定作业:展开联想,把本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故事。可以变换角度,从狼或屠户的角度写。注意运用心理描写。
2.自由作业:查阅“狼”专题学习网站,比较文学作品与自然中狼的形象的差异。
学生纷纷发言,归纳得到如下成语:
狼贪虎视 狼心狗肺 狼烟四起 狼贪鼠窃 狼奔豕突 狼子野心 如狼似虎 如狼牧羊 声名狼藉 鼠窜狼奔 引狼入室 狼狈为奸 狼吞虎咽 鬼哭狼嚎
接着,请同学们根据这些成语说说“狼”的共同形象。大家说的很积极,很踊跃,也很准确,显得非常轻松简单似的,经过归纳得到:凶暴,残忍,狠毒,贪婪,奸诈,狡猾,忘恩负义,大坏蛋。
这正是我想要得到的效果。于是顺势板书出课文《狼》的标题,提出如下学习目标:
在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中,“狼”的“贪婪,奸诈,狡猾”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呢?“屠户”又是怎样表现的呢?我们从中能获得什么启示呢?
学生很自然地进入到该篇课文的学习中,兴趣很浓。
笔者在教学《珍珠鸟》这一课时,又运用到了相关成语导入的方法,只是形式稍有不同――先板书出一组成语,请同学们找出它们的共性:
尔虞我诈 恃强凌弱 过河拆桥 落井下石 勾心斗角 斤斤计较 口是心非 朝三暮四 人面兽心 背信弃义 忘恩负义 袖手旁观 两面三刀
经过讨论,归纳得出:其表现的是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的只是强烈的私人利益(私欲),缺少的是彼此间的关爱和信赖。
此时,得出的结论正是这篇课文所要表达的主题:“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于是,我就此导入本课,提出如下学习任务:1.找出本文的中心句,并说说它的字面意思和言外之意。2.小珍珠鸟对作者的信赖表现在哪些地方?作者对小珍珠鸟的关爱和信赖表现在哪里呢?
一篇课文,就在这些成语的导入下,展开了轻松而又活跃的学习。
后来我发现,这个单元的课文都可以类似的方法导入,特别是对写某些动物的课文更为合适。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用成语导入,既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积累了更多的成语;又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营造了活跃的氛围;而且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帮助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如此导入,何乐而不为呢?
《向狼借路》是教科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的一篇主体课文,本单元主题是“勇者无惧”。本文以极为生动的语言和扣人心弦的悬念,讲述了一个“向狼借路”的故事,说明勇敢无畏的精神,具有威慑一切的巨大力量,甚至可以战胜凶残的动物。本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那惊心动魄的场面,体会作者的勇敢。
二、学情分析
这是一场与狼斗智斗勇的无声较量,离学生的生活很遥远。只有真正地进入到故事的情境中,学生才能体会到作者的处境,从而感受到“我”的勇敢。以故事本身的悬念引起学生的读文兴趣。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能抓住关键的词语和语句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
3. 体会文中的“我”表现出来的勇敢精神,并使学生受到熏陶教育。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利用本节课分类词语更好地理解勇敢的意义。
难点:抓住“硬着头皮”“像一个将军在他的士兵面前走过一样”等语句体会人物内心活动让文本牵动师生的心,让学生如身临其境,结合词语体会“我”的紧张、恐惧、勇敢。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板演一个“借”字,谈话:同学们,你向谁借过什么?丹德奎尔跟你们谁都不一样,他曾经向狼借过路,想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向狼借路》的故事。
(评析:教师利用“借”字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想,促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中探索新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书三遍)。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本文出现了很多四字词语,你能读准它们吗?(词语分类,词语呈文。)
(1)瘦骨嶙峋 筋强骨健 一掠而过
井然有序 面目可憎
(2)胆怯 心惊胆战 丧魂落魄
(3)镇住 畏葸不前
多音字 禁 颤
第一组词语体会狼在饥饿情况下更加残忍,狼的凶恶和速度快。
第二组词语体会“我”的害怕。
第三组词语是让学生理解害怕狼的“我”却把狼镇住了的秘诀就是勇敢。
勇敢和害怕不是反义词,害怕是许多人都会有的情感。
(4)体会“不禁”一词,感受害怕的程度。
“颤”有chàn 和zhàn两个读音,联系上下文,应该读chàn,表示我害怕狼的外在而表现全身颤抖。
(评析:课文中这些词语虽然并不深奥,却准确传神。教师归纳整理,学生比较,联系上下文深究词义。可以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高明之处。)
3.结合词语的分类让学生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细读课文,抓中心切入,学习人狼较量
师:你对于狼有哪些了解?丹德奎尔也了解了狼的特点(出示“我老早就听说……不逃跑的人或动物”) 。
丹德奎尔看见这“瘦骨嶙峋 筋强骨健 一掠而过 井然有序 面目可憎”的狼后,又将有怎样一场惊心动魄的人狼较量!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5段,看看“我”与狼进行了哪几次较量,圈画标注出每次较量中,描写狼的行为和“我”的表现的词句。读后同桌交流一下感悟。(温馨提示:当狼遇到不明实力的人或动物的时候,通常会随着与猎物距离的改变而使出不同的招数)。
(评析:教师没有从“怎样教语文”的角度去设计,而是给学生一个平台,让学生掌握“怎样学语文”,教师通过提示,让学生通过三次较量来感知“惊心动魄”。)
1.50米时的较量
学生汇报,教师抓住“为首的那只狼侧过身去蹲在地上……所有狼的眼睛和尖鼻子都转过来对着我”一句加以引导。
(课件出示:“我不敢流露出丝毫的胆怯,硬着头皮继续往前走”指导朗读。对“硬着头皮”这一短语,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并运用。)
即使我( )我也必须冷静地面对狼群。
如果我( )就会( )。
因为我对于狼的习性了如指掌,所以我( )。
那么我的决定一定经过了深思熟虑。
(评析: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尤其应发挥孩子们独特的创造力,给文章“留白”的地方进行个性补白,使孩子们在阅读文章的时候有自己独立的思考,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意思,从而为孩子们以后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在25米到30米时的较量
我就这样硬着头皮向前走着,距离在逐渐的缩短,走到25米到30米时,狼又使出了什么招数(大声嗥叫)。这是怎样的嗥叫啊?(生读3段文中描述。)
一声嚎叫在耳边就有3声,这一声声嚎叫不绝于耳,让我感到(胆怯 心惊胆战 丧魂落魄 )。
(1)播放狼叫声,听后有什么感受?我分明感到这阴森恐怖的嗥叫好像是在对我大声吼叫,它在吼什么呢?
面对狼群我不能( )只能( )。
(评析:教师找准训练的切入点,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性的说、写训练,不仅有效地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想象能力,为其提供语言表达的机会,也可大大丰富课文内容,优化学习资源,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2)我:还继续向前走吗?好!那咱就走,课件出示:“我总算保持了原来的步态,也没有改变行进的路线。”你体会到作者此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师: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我从狼群面前经过,就像一个将军从他的士兵面前走过一样。读着这句话,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指导学生读出身临其境的感觉。
(评析:教师让学生感受到“像一个将军从他的士兵面前走过一样”的含义,对句子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唤起对作者那种临危不惧和临危不乱的赞叹。)
(3)总算通过狼群了,跑吧?为什么不能跑?通过第5段第一句话“群狼一动不动地蹲着,看着我,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其实这是狼的第三招:静观其变。
(四)谈勇敢,升华文章主题
1.谈勇敢
师:三个回合的较量之后,狼放弃了,我得到了一条生路。我们再来品味一下在数个较量过程中我所表现出来的勇敢精神到底是什么呢?临危不惧是一种勇敢,沉着应对是一种勇敢,克服恐惧、战胜困难更是一种勇敢(再读对话)。
2.我用( )向( )的狼借到了路
总结:勇敢不是蛮干而是面对困难。首先思考然后临危不惧;我们要学会沉着冷静处事,学会坚强勇敢生活。
板书设计: 14 向狼借路
我 狼
心惊胆战 逼近
丧魂落魄 威慑
勇敢 畏葸不前
评析:
当前初中英语课文教学呈现重结果、轻过程的趋势。课文教学变成判断、选择、回答问题的程式,以显英语学习的“工具性”;完成阅读任务后教师急于向文本外拓展,以体现英语学习的“人文性”。 课文教学直指阅读技能使阅读活动浅尝辄止、索然无味――所设问题缺乏内在逻辑,不利于学生深度阅读文本,阅读课失去了探究味;学生忙于答题,无心品读文本,阅读课失去了语言味;阅读缺乏情感参与,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阅读课失去了情智味。课文教学“偏食、速食”, 语言学习“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变味的课文教学现状亟需改变。
二、反思与认识:追寻原味的英语课文教学
1. 对工具性和人文性关系的思考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指出,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即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也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1]笔者认为,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人文性是英语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课程价值的最高体现;工具性则是实现英语教育价值过程中所需要或形成的技能价值。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课文教学中表现在: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是在语言学习和赏析中、情感积极参与的探究中和人文素养的提升中达成的;学生获取信息的技能提升了,又会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2. 对课文教学本质的反思
阅读是一种交流活动,读者在与文本的互动中创建意义。[2]Nunan 指出,阅读是一个读者通过结合语篇信息及自身背景知识建构意义的流畅过程,阅读的目标是理解。[3]可见,阅读不是一个简单获取、处理信息的认知活动,还应包括情感的参与和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课文教学要做到联系生活、学以致用,教学才具有真实性,彰显教育性。课文教学不但是初中生学习语言、培养阅读技能的重要途径,还要通过对文本的理解与赏析提升人文素养,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3. 对课文教学方法的反思
当前英语课文教学多采用西方阅读教学方法,即文本驱动、图式驱动和交互模式的阅读方法。目前为人们所广泛接受的是交互阅读,即在阅读中交替使用文本驱动和图式驱动阅读。
笔者认为,课文教学既要本土化运用国外阅读教学理论、方法,也可借鉴国内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认为,课文教学要以“美”为突破口、以“思”为核心、以“情”为纽带、以“活动”为途径、以“周围世界”为源泉,这样的教学才符合儿童认识世界、学习语言的规律。[4]这些强调在阅读中品悟语言,注重情感、思维、审美的理念对英语课文教学不无启示。
综上所述,英语课文教学要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多元互动,关注阅读感受,让学生充分享受阅读过程,回归教学原味。
三、突显“过程性”:原味的英语课文教学
1. “过程性”课文教学理念
英语学习具有渐进性和持续性的特点。现代外语教育注重语言学习的过程,提倡采用既强调语言学习过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语言教学途径和方法。[1]外语阅读教学中对学习者情感的控制和引导是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兴趣能使阅读者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效果最为理想。[5]学生享受了阅读的体验,就会对后续学习保持持久的兴趣。
初中英语课文教学需要学生认知与情感共同作用,具有很强的“过程性”特点:阅读需要进行语言输入、转换、输出,是学生感悟语言的过程;阅读需要由浅入深与文本互动对话,是学生阅读探究的过程;阅读需要情感、思维的参与,是学生发展情智的过程。课堂上,这些过程表现为不同的阅读活动,在阅读中既有所侧重,又融为一体,学生的语言、思维、情感在阅读过程中得到和谐发展。
初中英语课文教学应突显“过程性”,让学生读出课文的原味,充分消化、吸收课文的“营养”:学生在多维目标的阅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验探究和发展情智,整体提升学生的阅读技能、思维能力以及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英语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2. “过程性”课文教学探索
在2013年扬州市初中英语新教材培训会上,笔者观摩了题为“The rare red wolf” (文章详见教学月刊网站“资料下载”中的“原文选登”)的课文教学课例并进行深度分析,以探索“过程性”课文教学的策略与方法,追寻课文教学的原味。
(1) 解读文本,确定思路
这是一篇介绍美国珍稀动物红狼生活现状的文章,距离中国学生遥远,生词、文章体裁等增加了教学困难。该教师从网络搜索了不少红狼以及文本中提及的灰狼和郊狼的相关信息,使学生对文本加深理解。初步明确教学思路:要让学生真正读懂这篇文章,需要花力气做好知识、情感的准备,如词汇的处理、阅读兴趣的激发、问题的设计等。此外还要考虑阅读过程中给学生以阅读策略的体验和引导。对保护红狼的情感应该在学生阅读过程中体会红狼所面临的危险时自然被激发。
(2) 分析学情,明确目标
学生刚学了《牛津初中英语》8A Unit 4的“ Giant pandas”,对介绍野生动物的外貌及生活习性已具备基本图式。阅读策略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师要考虑培养学生根据目的阅读的意识,让学生对要阅读的内容进行预测,在强烈的期待中阅读文本,寻找、甄别、处理、分析信息。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语境猜测部分主题词汇意思;通过设置问题链,引导学生快读了解红狼广告目的,寻读了解红狼生活习性、面临的危险,研读分析出红狼面对的危险并讨论保护红狼的措施;能根据图片和关键词描述红狼,号召人们保护红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与文本互动,读出情智味、语言味、探究味。
(3)精设活动,读出原味
①创设情境活动,读出情感味
【教学实录1】Pre-reading: Describe some wild animals and guess.
T: Do you know a lot about wild animals?
S: Yes.
T: So you’re wild animal lovers. I’ll test you. Listen!
They are small and have big and soft tails.
They are clever and can play tricks in water.
They are black and white. They like eating bamboos.
Can you go on playing the game like this?
【点评】课初的师生交流话题与语言同文本接近,而描述猜测野生动物的小游戏与学生近期所学无缝对接,使课堂教学迅速切入主题。教师做好描述的示范后,可让学生互相描述、猜测,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实录2】Pre-reading: Learn some new key words.
T: You can guess wild animals by their appearances, food, abilities. Are there many giant pandas in the world?
S: No. There are fewer and fewer.
T: So giant pandas are rare wild animals, and if we do nothing, they will become extinct ...
【点评】 由游戏自然过渡到谈论大熊猫,列出谈论野生动物的图式主题词(见图1)。在谈论大熊猫外形、面临危险的语境中有选择地处理关键生词,为阅读做好一定词汇准备。学生对文本充满情感期待。
②精设链式问题,读出探究味
链式问题使阅读不再是零碎信息的查找,而是对文本抽丝剥茧的解读。学生的思维不断被激起,乐于验证、梳理、归纳,阅读技能得以自然运用和提升,课堂充满探究味。
【教学实录3】While-reading: Know about red wolves.
T: Now let’s read an ad about another kind of wild animal. Then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hat kind of wild animal is the ad about? What does the ad ask us to do? Do you think we must help them?
【点评】上述问题为总括性问题,旨在让学生通过初读了解文本谈及的动物及广告目的,为进一步阅读奠定基础。通读后的问题主要是对文章谈论的什么动物以及广告的目的进行了解。其中,第三个小问题只是设置悬念,充分阅读理解文本后答案自然明了。
【教学实录4】While-reading: Match the pictures with the wolves.
T: You know 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wolves in national parks. They are red wolves, grey wolves and coyotes. Can you match them? Are the three kinds of wolves good friends?
【点评】红狼、灰狼和郊狼对学生来说都很陌生,运用图片使信息表达直观清晰(见图2、图3)。图片搭配活动丰富了信息的获取与转换方式,激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图片与问题结合运用还可促进深度阅读。完成图片搭配后问及三种狼是否为好朋友,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
【教学实录5】While-reading: Learn more about red wolves.
T: Do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red wolves? What do they look like? What do they eat? Where do they live? Do they live alone? What are they good at?
以上问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红狼的外貌及生活习性。
T: Red wolves are amazing animals, but they are in danger. Here are some Yes/No questions. Correct the sentence if it’s false.
1. There are lots of red wolves in the USA today.
2. Farmers often kill the red wolves because they like their fur.
3. Red wolves can live safely in national parks.
【点评】这三道判断题均围绕红狼面临的危险,且具有内在连贯性:红狼不多(现状)―农民捕杀(原因)―放养红狼(措施),因此学生的阅读活动就具有逻辑性。而第三个问题又引起阅读新的焦点――拯救红狼的方式及原因。
【教学实录6】Discuss how to save red wolves.
Question 1: How can people save red wolves? Why? How do you know?
Question 2: Do you think red wolves can live safely in national parks? Why or why not?
Question 3: How can people help red wolves live safely in national parks? Why?
【点评】如何拯救红狼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深层阅读,是彻底理解文本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很容易从文中找到放养红狼的句子,通过追问,可进一步引导学生猜测、理解release, a pack of等生词的意义。
而红狼能否安然生活在国家公园自然出现正反两种观点,这成了另一个争论焦点。争论自然引起深度阅读,从而得出正确答案。答案自然又引起学生探究红狼在国家公园会遇到什么危险,最终理解本文为何需要人们捐款帮助保护红狼。
本步骤的三大问题为连环性问题,均源自上一步骤的判断题:从了解红狼的外貌、面临的危险到分析危险的原因,从而理解保护红狼所采取的行动。连环性问题使阅读活动具有内在的层次性和连贯性,做到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因而能吸引学生不断深入探究文本。而阅读文本之初的“Do you think we must help them? ”以及图片搭配后的“Are the three kinds of wolves good friends?”两个悬念性问题也自然得到呼应和回答。
围绕主线的问题链不断激起学生的不同意见,引起争论。答案出现疑点,阅读就出现焦点,学生的思维就不断碰撞,阅读就不断深入。学生的疑问体现了阅读过程的真实性,课堂充满探究的味道。
③品悟文本,读出语言味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设计不同的阅读活动,让学生在探究文本的同时,品悟语言的表现形式与表达效果,使课堂充满语言味。
教师可要求学生朗读出所设问题答案的支撑句子、段落,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由于所寻找的语句不尽相同,可以引起其余同学参与思考,直到找到正确的支撑句。寻找支撑语句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形成根据目的阅读的策略。教师还可对学生所读语句进行评价反馈,培养学生根据问题提取、重组文本信息的能力。例如:How do you know? Do you agree with him/her? What’s your idea? Your answer is really long. Can you make it shorter?
在深度阅读、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从写作的角度朗读相关语句,品味语言形式和表达效果。本课中教师请学生思考作者如何表现红狼的数量之少,并读出“Only 100 years ago, this dark red wolf lived in places all across the USA. Today, there are only a few red wolves left living in zoos and nature reserves. We have to save this animal! We can’t sit around until it becomes extinct like the dodo. ”通过朗读,学生明白作者通过对照的方法,表现出红狼陷入的困境。
四、结束语
课文是初中生学习英语知识、获得语言能力的重要来源,优化课文教学是学生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过程性”理念下的课文教学帮助学生积极主动进入阅读,真正激发思维,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习策略的运用并有所提高,学习后有获得知识和提升能力的愉悦。在“过程性”阅读课上,学生饱含情感积极参与,通过与文本对话理解作者意图并形成自己的观点,阅读成为精神盛宴;积极参与阅读,大胆猜测,进而深读验证假设,阅读成为探究历程;采取不同方式从不同角度体验感悟语言、品读文本,阅读成为语言大餐。这样的课文教学使语言学习回归本真,符合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特点和需求,有利于《标准》五维目标的整体达成,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
[2] SILBERSTEIN S. Techniques and Resources in Teaching Reading[M]. Beijing: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1994: 9.
[3] NUNAN D. 英语语言教学理论与实践[M].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64.
[4]李吉林. 谈情境教育的课堂操作要义[J]. 教育研究,2002(3):68.
关键词: 朗读 理解 情感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就“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一、深刻理解,把握内容,读出真情实感
一篇感情丰富的文章,如果学生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不出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那么即使老师的范读再好,播放的录音再好,学生只能机械地模仿,形似而神异。没有“实感”怎么会读出“真情”呢?《军神》一文中“你是一个真正地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这句话,是全文的亮点。在理解课文时,一个学生说出“您割了七十二刀”后,我抓住“七十二刀”问:“你们谁有过类似的经历呢?”一个学生说:“我有一次在家里不小心摔了一跤,把手摔破了,缝了三针。”我接着问:“你当时有什么感受?”那位学生说:“有点痛。”这时,我不失时机地追问:“假如现在我在你手上再割一刀,你的感觉会怎样呢?”学生纷纷议论:“咬紧牙关,忍住痛。”“再割第二刀呢?”“哭出来,忍不住了。”“再割第三刀呢?”“要晕过去了。”我语重心长地说:“同学们,才第三刀就受不住了,而刘伯承将军承受了七十二刀啊!”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带着这种体验,学生读出对刘伯承将军的敬佩、仰慕、赞扬、惊叹等独特的感受。
二、创设情境,入境入情,读出真情实感
在练习朗读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进入情境,感情就会油然而生。讲读课文时,老师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创设情境,努力再现当时的气氛,把学生的思维带入再造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从而拨动学生感情的琴弦,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读出真情实感。如教《赶海》这篇课文时,我这样渲染气氛: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读懂课文。课文主要写了“我”赶海时遇到的四件事:追浪花、摸海星、捉海蟹、捏海虾。为让学生走进课文所描述的情景之中,我在学生熟读课文之后,运用课件播放相关片段。在学生观看视频的同时,我适时用语言点拨。在教摸海星这一片段时,我适时提问:“这时的海星多吗?是否就能轻而易举地摸到海星呢?”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这时的海星并非满地都是,要摸到海星必须小心、仔细、认真。这时,学生的思维自然走进课文所描写的情景之中,再朗读时就情不自禁读出“我”摸海星时的那种仔细、认真、小心的场景,尤其是对动作词“摸呀摸呀”和语气词“嘿”读得逼真、形象。
三、发挥想象,激发情感,读出真情实感
想象力的调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源泉,乐于想象是儿童的天性。学生的学习总是伴随着想象,通过想象能使文本中的人物栩栩如生,让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脑海浮现出具体、清晰、鲜明的形象,从而激发情感,读出真情实感。我们要运用对文章角色的理解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揣摩角色的个性,在朗读中融入自己的理解和再创造,把课文读出趣味,读出意味。《狼和小羊》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狼为了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儿,小羊虽然申辩,但狼最后还是把小羊吃了。课文主要是以狼和小羊的三次对话呈现的,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谁能边读边想象出狼说话的样子来?”在学生读完后,有的说:“我好像看见狼的眼珠子骨碌一转,想出了坏主意。”有的说:“狼露出锋利的牙齿,很凶恶。”有的说:“即使小羊在不停地申辩,狼也不听,狼太不讲理了。”……在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带着想象,分角色朗读对话,读得相当逼真,小羊的柔弱及狼的盛气凌人被完全表现了出来。
四、掌握语调,抑扬顿挫,读出真情实感
真挚的感情是朗读的生命,语速的快慢、重音与强调、停顿与连接、语调的抑扬顿挫等都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荷花》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朗读前,我先让学生找出荷叶特点的词语:挨挨挤挤、碧绿、大、圆。然后在这几个词语下面做重读标记,再请学生读这一句,注意把加点的词语读重一点。学生按这种方法读,不仅读出荷叶多、绿、大、圆的特点,而且体会到荷叶长得特别茂盛、充满生机。《狼和小羊》一文中,狼第二次找碴儿时说:“就算这样吧,你总是个坏家伙,我听说你去年在背地里说我的坏话。”狼第一次找碴儿结果没有得逞,这里的“我听说”其实是狼在想找什么理由吃掉小羊,所以要语速放缓,其余句子要读出狼凶狠的语气。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