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读课文”就该“略读”吗?

时间:2022-10-13 02:13:38

初中课文的每一单元中,均有两篇或两篇以上的略读课文,按要求,略读课文是不要精读精讲的。但笔者认为,有些略读课文,从内容、写法或思想意义上看,要比一些精读课文显得重要。因此这类课文,也宜精读精讲。

例如,初一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中有一篇略读课文《散步》,课后只要求学生说说“散步”这个题目好不好,理解“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段话的含义。笔者认为,光让学生理解一下题目的好坏及一段话的含义还远远不够。在教此文时,还引导学生探究了以下问题:(1)散文的语言美。文中有很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如,“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这些句子,对仗工整,句式整齐,很有节奏感,对学生的写作有一定的好处。(2)散文的人性美。这篇文章,通过一家三代人散步这件小事,揭示出人性的光辉,儿子孝敬老母亲,母亲疼爱小儿子,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发扬光大,对师生也是一次心灵的洗涤、道德的洗礼。(3)以小见大的写法。散文写得事虽小,但它却折射出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都应遵守的伦理原则。如果忽略了以上内容不讲,此文的设置就没有多大意义了。

再如,初二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中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也是一篇略读课文。此文在问题的设置上虽比《散步》要多,但一些重要的问题仍然没有触及到。在教学此文时,除了要求学生知道罗布泊的过去及现在的样子,明白罗布泊消逝的原因,还引导学生作了深层次的探究:(1)罗布泊神秘在哪里?(科学家彭加木在那里科考失踪,探险家余纯顺在那里探险遇难。)(2)为何要引用史书中有关罗布泊的记载?(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说服力。)(3)文中的四个“盲目”有何深层次的含义?(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目光狭小,只顾本地利益,不顾他人利益。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4)作者呼唤人们要有哪些意识?(要有忧患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6)学习本文,你有何启示?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了加强,科学发展的理念得到了提升。

又如,初三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中的《出师表》一文,对于这篇略读课文,笔者认为不仅不能略读,还应引导学生精读。原因如下:

从内容上来看,文中有许多重点知识需要掌握。如,实词的活用:“光、亲、远、全、竭、菲薄、良实、奸凶”等。如,重点句的翻译:“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等。如,对词语的古今义的理解:“痛恨、卑鄙、感激”等。再如,他情真意切地向后主刘禅提出的三项建议: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

从政治意义上看,也应教育学生学习诸葛亮的诚实守信,学习他的忠君思想。他在出师伐魏之前,对后主刘禅的为人及处事能力深感忧虑,唯恐他亲小人远贤臣。如果出师后国内政局不稳,前方必然会受到重大影响,只有国内政局稳定了,他才无后顾之忧,才可以专心伐魏。因此在他出师前,他既以长者的身份,又以臣子的身份,披肝沥胆地向后主刘禅陈述了亲贤远佞、继承先帝遗志的重要性。他的这种赤胆忠心,将彪炳千秋。

与此相反,一些需要安排精读的课文,觉得反而没有精读的必要。如,初二语文下册中的《我的母亲》一文,在学习此文时,只要求学生弄清下列几个问题就行了:(1)课文写了母亲的那几件事情?(2)表现了母亲什么品质?(3)你怎样评价母亲的这种教子方式?其他知识无需顾及。再如,教学《列夫托尔斯泰》一文时,只要求学生理解掌握两个问题:(1)文章的前半部分,描写了托尔斯泰丑陋的外表有何作用?(2)文章的后半部分刻画了什么内容?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对于文中的一些疑难句,没必要让学生去苦心体会。

再如,初三语文上册中的《威尼斯商人》一文,这是一篇内容较长的戏剧,也安排了学生精读。凡是教过此文的老师大概都会有这样的体会:没必要精读,只需让学生读读课文,了解一下戏剧的有关常识,熟悉一下戏剧的故事情节、戏剧冲突、人物形象就足够了。

当然,初中语文课本中还有一些课文没必要精读,这里就不再一一例举。由此看来,一篇文章是精读还是略读,要以文章的内容而定。

上一篇:小学语文有效作业的策略浅见 下一篇:把语文课堂教学的时间还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