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税率选择对农业生产者收益的影响分析

时间:2022-10-07 04:48:30

农资税率选择对农业生产者收益的影响分析

[摘 要]为了减轻农业生产者的负担,我国实行了对农资免税或低税率的政策,农业生产资料中仍然含有增值税。在当前我国农产品供大于求的市场环境下,农业生产者很难通过提高农产品价格将税负转移出去,从而承担了本不应该承担的税收负担。文章通过借鉴其他国家如何消除或转移由农业生产者承担农资税负的经验,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经验做法,以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进一步提高农民收益。

[关键词]农资免税;农资零税率;农民收益

[DOI]10.13939/ki.zgsc.2016.51.245

1 我国现行农业生产资料税收政策介绍

农业生产资料消费,是农村最庞大的内需市场,随着近年来国家鼓励粮食生产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广大农村地区对农业生产资料的需求都将与日俱增,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国家为了减轻农业生产者的负担,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1998年5月下发通知,对销售饲料、农膜、部分化肥和农药,以及批发和零售的种子、种苗、农机等实行免税。2001年1月1日,这一政策得到延续执行。目前,我国许多省份也实行了对农业生产者购买农业机械进行直接补贴的惠农政策,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者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我国粮食问题的安全系数。

农业作为一种弱质产业,理应成为一种无税产业。本文侧重于探索如何消除由农业生产者承担的税收负担,进而来进一步增加农业生产者的收益。

2 农资免税和零税率对农业生产者收益影响的比较分析

2.1 免税和零税率的区别

免税是指某一环节不征税,从商品的整体税负而言,仍然含税。因此,它属于一种有限免税。

零税率就是按该商品的全部价格,退还其生产流通各环节已纳的全部增值税。也就是说,除对本环节的增值额不征税外,而且还退还其进项税额。零税率,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有抵扣权的免税,是增值税应税交易的一种特殊形式和特殊的制度安排。

下面以零售环节为例,分析实行免税和零税率时消费者的不同税负。见表1。

假设商品经过生产、批发和零售环节进入消费领域,各环节增值分别为100元,增值税税率17%。

零售环节免税时:

商品以334元的价格卖到消费者手中,消费者负担增值税34元。

零售环节零税率时:

商品以300元的价格卖到消费者手中,消费者负担增值税0元。

总之,实行零税率时,消费者不承担增值税税负;免税时,消费者仍然承担一部分增值税税负。

2.2 农业生产资料实行免税和零税率农民收益的比较分析

假设农业生产资料制造、批发、零售、农业生产环节的增值分别为a、b、c、d,除免税环节的税率为0外,其余各个环节的增值税税率设为t。

当前我国农产品(如粮食等)的市场环境是供大于求,另外我国实行对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农产品免税的政策。这些都决定了农民通过提高农产品价格将税负转移出去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2.2.1 农资零售环节免税

(1)零售农资价格不变

见表2。

(2)零售农资价格提高

见表3。

2.2.2 农资实行零税率

见表4。

由上述分析可知:

(1)农业生产资料零售环节实行零税率的情况下,农业生产者收益比实行免税的情况下要优。在免税情况下,若农业生产者获得与在零税率下的同等收益,必然减少零售环节农资零售企业的收益,加重农资零售企业的税收担,近而会影响了农资对农业的服务供给。

(2)目前我国绝大部分产品的定价机制是企业定价,企业千方百计地会将自己承担的税收负担转移出去。在目前农业生产资料供给渠道不是十分畅通的情况下,零售企业将进项税额转移到农民负担的可能性非常大。因此,农资零售环节免税时,零售环节农资价格提高更符合实际情况。

(3)零售环节免税经销商出售的农业生产资料不是最后的销售,而是作为投入物进入下一阶段农业产品的生产,免税不具有合理性,零税率可以避免重复征税。

3 对我国农业生产资料税收政策的建议与设想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状况和税收环境也与其他许多发展中国家类似,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去借鉴。

我国总体上农业比较落后,投入较少,大部分是分散经营。对小农户实行免税,并辅之以农业投入物零税率的处理方法,以达到鼓励小农户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同时方便征纳双方,降低税收成本。对农业投入物实行零税率只能限制在有明确用途的农业专用物上,对多用途的农业投入物,如车辆、燃料、机器设备、建筑材料等不能实行零税率。否则,容易造成偷漏税。

参考文献:

[1]陈文新.对团场农业生产成本的分析与思考[J].新疆农垦经济,2005(1).

[2]邓力平.经济全球化、WTO与现代税收发展[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

[3]石丁.国外农业增值税免税制度的税务处理[J].外国经济与管理,1996(11).

[4]张晶.完善农业税收体系、减轻农民负担[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1,22(2).

上一篇:关于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 下一篇:电子商务背景下赣州市旅行社的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