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未忘坚守“青山绿水”

时间:2022-10-07 12:47:23

发展未忘坚守“青山绿水”

惠州是一座生态优美的山水丽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惠州的最大特色,也是最大优势。惠州历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原则,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

据了解,自2006年起惠州就确立了“生态立市”的城市发展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思路,统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谐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为深入推进国家生态市的创建工作,惠州市环保局编制并实施了《惠州生态市建设规划(2012―2020)》,确立了建设“低碳惠州、美丽惠州、宜居惠州、人文惠州、和谐惠州”的总体思路,为全市创建工作提供了指引。

做好“四绿”文章 守住一条底线

打造“绿谷”。推进森林碳汇工程建设,保护提升罗浮山、南昆山、象头山的自然资源,罗浮山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推动南昆山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象头山建成生态休闲旅游基地,把三座名山打造成“生态绿谷”、“森林氧吧”。去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1.6%,成功创建成为国家森林城市。

养护“绿肺”。推进森林进城、公园下乡,实施城市增绿工程,每年新建一批森林公园,城市居民出行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推进西湖、红花湖、金山湖“三大湖”建设,从生态保护、水质治理、环境美化等方面提升景观档次和文化品位。开展“千村家园绿化”行动,每年绿化村庄200个,改善农村生态和生活环境。

强壮“绿肾”。遵循保护优先、科学修复、适度利用、持续发展原则,高标准推进潼湖湿地公园、惠州海洋生态公园、考洲洋海洋生态公园建设,将其打造集生态、休闲、科普、人文为一体的“三大湿地”公园,充分发挥湿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净化城市的作用。

贯通“绿脉”。推进绿色廊道建设,加快东江、西枝江景观林带建设,对两江四岸进行林相改造提升,完成10余条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加大高速公路节点绿化力度,与绿色廊道结合,形成“线上缀珠”的绿色空间体系。继续推进绿道建设,把绿道建设成为生态通道、美丽通道。

“守住一条底线”,即严守生态底线。强化“生态自觉”,担当“生态责任”,绝对不以牺牲环境的代价来发展经济。强化源头管控,坚持环保门槛不降低,环评把控不放松。近年来,惠州以环保把关否决了11.7%的项目;强化节能减排,坚持企业进园区,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特别是近年来,关闭了重污染的项目150多个,特别是重点用能单位完成节能技术改造580多项,二氧化硫还有氮氧化物的排放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强化设施建设,特别是把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建设当做重要的民生工程,列进每年必办的民生实事,近几年全市共建成污水处理厂72座,现在的日处理能力已经超过了140万吨,城镇污水处理率也达到了95%以上;强化水源保护,东江是广东重点保护的水源,不仅是东莞、惠州、深圳的母亲河,而且还是香港市民的主要饮用水源,东江水质的保护实施最严格的饮用水保护管理制度,用最严格的法律手段确保东江水质安全,确保东江干流惠州段的水质常年保持优良。

让森林进城,促公园下乡

城市绿道、森林家园和湿地公园建设已经成为惠州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惠州还把村镇“绿色家园工程”等国家森林城市创建项目融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把城市绿化理念延伸到乡村,让森林进城,促公园下乡,实现村旁、路旁、宅旁基本绿化,实现集中居住型村庄林木绿化率63.27%,分散居住型村庄绿化率为48.73%。

近年来,惠州还先后启动了“美丽乡村清洁先行”、“美丽乡村绿满家园”和“美丽乡村清水治污”等活动,开展公园下乡、环村绿化带建设、风景林营造、水源涵养林营造、“送苗下乡”等行动,全面做好六个重点区域(镇街、道路、村庄、庭院、水边、山坡)的绿化美化,建立健全村庄生态保护体系,保障村庄生态安全,构建优美宜居生态家园,力争实现“一年见成效、三年绿满园、六年大提升”。

截至目前,惠州共投入资金53.24亿元,用于种树等绿化工作。惠州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1.6%,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2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8平方米,已完成100个森林家园、8个森林公园、7个森林绣花工程和公路节点绿化的建设任务。在水源的涵养地也加大了生态改造,惠州植物园、市海洋生态园、潼湖湿地这些生态项目的建设也在加大力度推进。特别是潼湖生态智慧区,是惠州市两大战略平台之一,是推动“惠州制造”向“惠州创造”转变的重要引擎。

上一篇:惠州老区巨变 下一篇:扶贫济困 造福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