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孔子“慎言”修辞观对辅导员工作的启示

时间:2022-10-07 11:45:22

《论语》中孔子“慎言”修辞观对辅导员工作的启示

【摘 要】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要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行。对于这一要求,辅导员可以借鉴孔子的“慎言”修辞观为自己的工作提供方法指导。《论语》中孔子的“慎言修辞观不仅规劝、教导别人要“慎言”,还以具体的行为践行“慎言”观,这种理念对辅导员的自身发展及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教育和启示作用。

【关键词】辅导员;工作;启示

作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在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是高校辅导员自我学习、自我发展,提升自身修养的重要方面。国学经典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千百年来在教育领域起着重要作用,即使在今天,仍然会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给予某些启示,使我们受益终生。《论语》作为儒家文化的代表作,以语录体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真实地记录了孔子日常的言谈交际、为人处世的原则及方法,其中所反映的“慎言”修辞观则对辅导员“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辅导员工作践行“慎言”观的原因

孔子说“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意思是说话能表达出意思就可以了;又说“情愈信,辞愈巧”(《礼记》),但无论是“辞达”还是“辞巧”,都要受到一定的限制,也就是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的:“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意思是: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其余足以自信的部分,谨慎地说出,就能减少错误。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其余足以自信的部分,谨慎地实行,就能减少懊悔。即告诫弟子要慎言、慎行。慎言是修辞的一个方面,但在修辞过程中慎言又不只体现在言语谨慎上,推而广之,还包括与言语谨慎相依托的行为谨慎,即慎行。所以孔子的“慎言”修辞观实际体现在言语和行为两个方面。

2.孔子“慎言”修辞观对辅导员自身及工作的教育意义

考查《论语》的“慎言”修辞观,我们发现很多孔子规劝、教导别人“慎言”的例子,这些例子对辅导员自身及对学生的思政教育方面均有教育意义。例如:

《学而》中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即教育后生小子,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离开自己房子,便敬爱兄长;寡言少语,说则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力量,就再去学习文献。又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即教育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颜渊》中孔子说“仁者,其言也。”这里说的“,迟钝”不是头脑反应慢,而是指说话要经过思考,然后谨慎地说出。

《季氏》中孔子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意思是:君子有九种考虑:看的时候,考虑看明白了没有;听的时候,考虑听清楚了没有;脸上的颜色,考虑温和么;容貌态度,考虑庄矜么;说的言语,考虑忠诚老实么;对待工作,考虑严肃认真么;遇到疑问,考虑怎样向人家请教;将发怒了,考虑有什么后患;看见可得的,考虑我是否应该得。这里是对君子该具备的素质作了全面阐述,其中“言思忠”说的是言语方面要谨慎,另外“八思”说的都是举止、行为方面的谨慎。

从以上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如何劝导别人要“慎言”、“慎行”,这些劝诫不仅对辅导员自身及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均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3.“慎言”修辞观在辅导员工作中的实践

孔子的“慎言”观在具体交际中也体现出对象不同、场合不同、时机不同,修辞表现也不相同的特点,以适应实际交际需要。

3.1注意交际对象

在言语交际中,根据交际对象的不同对言语行为进行修饰、调整是很重要的。“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如也。君在,如也,与与如也。”(《乡党》)这里表现的是对待不同身份的人,说话的态度、语速都要随之改变,体现的是说话方式上的差别。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这里表现的是修辞要考虑交际对象的性格,对冉求这种懦弱的人要说鼓励的话,对仲由这种莽撞的人要说压制的话,体现的是话语选择上的差别。

3.2注意交际场合

《乡党》中记述“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这里明白地写出孔子在不同的场所有不同的行为表现:在乡里面前,要表现得谦卑,所以态度恭顺,不说话;在宗庙、朝廷上,一定要明确提出自己的主张,所以有话就说,但又要注意措辞,说该说的话。《乡党》篇中还有三处这样的记录:“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这几处记录都是孔子在不同的交际场合表现出不同的表情和行为:接待外宾时、出使别国时、入公门时、经过国君座位时,走下台阶时……都要对举止行为进行相应的修饰,使之合乎礼仪规范。

《颜渊》中孔子解释“仁”时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说的也是仁人在外面怎样言行,对待百姓时怎样言行,同时也是对问“仁”者的告诫。在《季氏》篇中孔子说:“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这里孔子所要表达的意识是陪着君子说话要察言观色,该说时说,不该说时不说;君子表情温和时如何说,表情肃然时如何说。这种察言观色很好地体现了“慎言”的修辞观念,也是在交际场合限制下的“慎言”。

3.3注意交际时机

在交际中除了注意对象和场合,注意时机也是“慎言”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公冶长》篇中,孔子对南容说:“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这里虽然没有出现“慎言”或“谨言”这样的文字,但暗含了“慎言”在不同时机下的重要性。从孔子的话中可以看出南容做到了“慎言”,所以才能在政治清明时不被废弃,政治黑暗时不被刑罚。《泰伯》中孔子说:“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此处的观点与《公冶长》篇中的“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相似,要求君子在合宜的时机说合宜的话,做合宜的事。《论语》中还有几处记述都选用了“邦有道”和“邦无道”两种时机,孔子之说以反复说到这两种时机,是由当时的社会现实情况造成的,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政局的不稳定,所以在这两种时机下的“慎言”才尤为重要。

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经常与人打交道,尤其是与学生及家长的交际,在面对不同对象、不同场合、不同时机时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尽量使交际达到最优化效果,最大限度地实现交际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Z].2005.

[2]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1980.

[3]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教育出版社,1976.

[4]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出版社,1983.

[5]郑子瑜著.中国修辞学史稿[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6]周振甫著.中国修辞学史[M].商务印书馆,1991.

上一篇:农民工就业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及改进对策 下一篇:对射击动作精准性与稳定性的细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