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歌的“不可译性”

时间:2022-10-07 07:56:09

论诗歌的“不可译性”

摘 要:本文以魏尔伦的诗歌――《秋歌》的两个不同译本为例进行分析,尤其关注了魏尔伦诗学的最大特色―“音乐性”是否能在中译本中得以体现,我们发现,诗歌的“不可译性”在文学翻译中难以避免,但译者们可以通过努力,最大限度地呈现诗歌不可言说的美妙。

关键词:诗歌翻译 不可译性 魏尔伦的音乐性

法国诗人魏尔伦(Paul Verlaine),一直以其诗歌中无处不在的“音乐性”而闻名于文学界,他的代表作《Chanson d′automne》(中译为《秋歌》)因其诗歌内部曼妙的旋律和简单明了而受到中国诗人们的关注。先后有周吾、田汉、王独清、覃子豪、许渊冲、罗洛、郑克鲁等对其进行了中译。我们选择了《秋歌》的两个中译本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魏尔伦诗歌中的“音乐性”很难完全用中文表达出来,两位译者都进行了合理的“再创造”。

一、魏尔伦的《Chanson d′automne》

《Chanson d′automne》是魏尔伦诗集《Poèmes saturniens》(《土星诗集》)第三篇章“悲伤景致”中的第五首诗歌,原文如下:

Les sanglots longs

Des violons

De l′automne

Blessent mon coeur

D′une langueur

Monotone.

Tout suffocant

Et blême, quand

Sonne l′heure,

Je me souviens

Des jours anciens

Et je pleure

Et je m′en vais

Au vent mauvais

Qui m′emporte

Deà, delà,

Pareil à la

Feuille morte.

一直以来,这首诗都被视为魏尔伦的代表作,因为“整首诗用词简单,结构分明,诗句中饱含音乐和旋律,如同摇篮曲一般。”在魏尔伦诗歌《l′art poétique》中,魏尔伦曾透露出自己的诗歌创作的关注点―De la musique avant toute chose.(音乐高于一切),在这首《秋歌》中,我们也不难发现魏尔伦在追求诗句的“音乐性”:《秋歌》全诗使用短句和简单词,这正好与当时的流行民歌相一致,但这又与当时的传统诗歌极为不一致;诗歌中第一节使用了大量的鼻化音,比如:sanglots,longs,violon,automne显现出了秋天的萧瑟和凄冷,增添了诗句内部的韵律感,des violons de l′automne(秋天的小提琴),开篇中的这个意象也让人联想到音乐。此外,这首诗共分3节,每节6句诗,诗的韵律采用了AAB的形式,这在当时也是颠覆了法国传统诗歌的押韵方式,颇为自由。全诗的每节诗都是由3个音节构成,3个音节循环往复,让读者看到了作者内心的某种不安和孤寂。《秋歌》这首诗浸满了诗人的忧伤:秋天总是让人伤怀,萧瑟的秋天把诗人内在的孤独心境和外在风景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最后一句诗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如死去的叶子一般”。《秋歌》所描述的风景,不再单纯只是风景,它隐藏了诗人内心里最无以名状的情绪。

二、《秋歌》的两个中译本

《秋歌》是魏尔伦诗歌里最早传入中国并得到翻译的诗歌。最早翻译《秋歌》的是周吾①,之后还有多人相继翻译了此诗。本文选出了具有代表性的两个译本,这两个译本的译者分别是田汉和郑克鲁。

(一)田汉的译本

秋歌(田汉译)

秋天里,

勋U,

长咽声,

孤调的,

没精神,

听钟声,

息为窒,

色为灰,

思往事,

不胜悲,

泪双垂。

凤冷冷,

吹我魂,

无定栖,

如落~,

之飘零,

东复西。

在魏尔伦被介绍到中国之后,田汉曾写过一篇短文《可怜的侣离雁-Pauvre Lelian》②来把中国诗人苏曼殊和魏尔伦进行对比,田汉认为,受李商隐影响,苏曼殊的七言绝句总是透着忧伤,这也正是田汉从魏尔伦诗歌中所读到的。从田汉的译本中,我们发现:他放弃了魏尔伦原诗的韵,采用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形式,从形式上,他保留了魏诗句中的三个音节(中文译本为三个汉字),但在翻译时,对诗句的顺序做了调整,比如Je me souviens, des jours anciens, et je pleure(思往事,不胜悲,泪双垂。)除此之外,田的译诗中出现了一些颇为现代的词,比如Blessent mon coeur(伤我心),d′une langueur(没精神)。

(二)郑克鲁的译本

秋歌(郑克鲁译)

萧瑟秋天(an),

提琴幽咽(an)

声声情(ing),

单调颓丧(ang),

深深刺伤(ang)

我的心(in)

一切闷人(en),

苍白,钟声(eng),

多忧郁(u)

我回想起(i)

往昔的日子(i),

泪如雨(u)。

行走匆匆(ong)

任凭阴风(eng)

卷我到(ao)

四处漂泊(o),

此情宛若(o)

枯叶飘(ao)。

从译文看,这个译本保留了魏尔伦原诗的节奏组形式4/4/3, 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遵循了原诗的押韵规律,比如Deà, delà C(a), pareil à la C(a), feuille morte―(e) 对应着:四处漂泊(o), 此情宛若(o),枯叶飘(ao)。为了保留魏尔伦的诗情,郑克鲁在译本中加了一些词,比如:萧瑟秋天(de l′automne), 深深刺伤(blessent mon coeur),泪如雨(et je pleure)等,从这些词中,我们能感受到秋天的忧伤和诗人此时孤独无依的心情。

读完个译本之后,我们能够看到:在某种程度上,魏尔伦诗歌中的“音乐性”丢失了,比如原诗中最能体现萧瑟秋天的鼻化元音节奏组Les sanglots longs /Des violons/De l′automne 在汉译诗中均未能体现出来。因为中文并不是一种能依靠词的发音就能表现情感的语言(拟声词除外),所以当我们听到中文中的鼻音时,我们并不能立刻想到秋天的景象。此外,音乐的特性导致了翻译的不对等,因为音乐的构成比语言更加复杂。

三、总结:诗歌的“不可译性”

一般来说,诗歌的译者往往都是诗人,诗歌的翻译如同创造诗歌一样,它需要想象,也需要美感,正如Jakobson 所言:“在诗歌文本中,语言的诗歌作用是最重要的。” ③ 即:在翻译诗歌时,我们有必要找到一个与之对应的诗歌形式来传达语言作用。Joachim du Bellay(1522-1560),“七星诗社”的伟大诗人之一,也曾强调过,每种语言都有其不可言明之处,这种“不可言明”是很容易在翻译中被忽视被忘记的,这也是诗歌“不可译”的重要原因。在跨文化背景以及跨文本背景下,诗歌的翻译变得越来越难:首先,是诗歌形式上的“不可译”,也就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诗体很难保持一致:与中文诗歌不同,法文诗歌的诗体相对比较稳定;其次,是诗歌“音乐性”的“不可译”,“音乐性”是法文诗歌的结晶,主要体现在形式上的“音乐性”和韵脚的“和谐性”,甚至法文诗歌中每个字、每个词都有它内在的“音乐性”和流动的美感;最后,是诗情的“不可译”,这是由民族差异、美学差异和文化差异所造成的。

所以,我认为诗歌是不可译的,但是诗歌的嬗变是可能的(la transmutation est possible, selon Jakobson)。翻译诗歌并不在于重视语言上的类比,而在于强调翻译过程中的一种迁移:从一种语言到另外一种语言的迁移,无论是字词上的,还是情感上的。所以,诗歌的翻译需要“再创造”,需要“再书写”,以此来更好地表现出“源语”的诗情。

注释

① 周无(周太玄),译.秋歌[J].少年中国,921-3-15,2(9).

② 田汉.可怜的侣离雁-Pauvre Lelian [J].创造季刊,1922-8-25,1(2).

③ Roman Jakobson, Essais de linguistique générale,220.

上一篇:传统武士道精神下的女性形象 下一篇:“地球”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