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视阈下的外语新闻视听教学模式创新

时间:2022-10-07 06:51:04

建构主义视阈下的外语新闻视听教学模式创新

摘 要:本文旨在通过引入建构主义理论来讨论外语新闻视听教学模式的创新路径。首先,本文分析了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应用于外语新闻视听教学的可行性;其次,探讨了外语新闻视听教学实施的四个原则,即强调情境创设、以学为中心、强调协作学习、以理解视听意义为最终目的;进而解释了外语新闻视听教学内容的建构,需满足政治思想性、趣味性、系统性三个特征要求;最后,针对外语新闻视听教学过程的前、中、后三个阶段,提出了一些具体设想和可行的操作方法。

关键词:建构主义;外语新闻视听;教学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12-0134-03

众所周知,在“外语+新闻”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中,外语新闻视听能力一直是学生知识能力结构中的短板,直接影响了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果。因此,外语新闻视听课程在培养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的任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想使学生学好一门语言,提高新闻视听能力,就要让学生大量接触第一手的语言材料,然而,面对浩如烟海的多媒体语料,学生如何精选、处理并消化语料,教师如何设计视听课堂、检测学生视听训练的效果,却是一个难以把握的问题。本文引入建构主义理论,试图把脉外语新闻视听教学的教材、方法、手段乃至整个教学过程,为外语新闻视听教学模式创新提供必要参考。

一、建构主义教学观应用于外语视听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一)建构主义理论教学观的内涵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教学法源于皮亚杰(Jean Piajet)的“发生认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非常强调学习环境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1]”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其对我们的教学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二)建构主义教学观与外语视听教学

我国传统的外语听力教学模式是,教师在上课前先讲解教学材料生词、播放磁带或者光碟,学生完成练习后,老师公布答案,对课文进行讲解,再听一到两遍原文,而后进入下一篇听力练习。

整个听力练习过程完全以教师为中心,老师主要起到声源控制和答案确认的作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则被忽略和压抑,只能被动接受却很少主动参与。听力练习只是以追求答案的正确为目的,忽视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的迁移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外语新闻视听教学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方向指引,将其引入到教学实践中就是一种打破传统的教与学理念的尝试,这种尝试适应新时代学生生理、心理、智力、多样性的发展趋势及要求,它对教学思想和理念的更新有着重要的意义[2]。构建主义教学观除了注重教师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外,强调学习者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可见,如果以构建主义理论指导外语新闻视听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目前由教师主导、学生被动参与的局面将有望得到根本改观。

二、基于建构主义的外语新闻视听教学的实施原则

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作为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将在教学环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外语新闻视听课程教学新模式也理应基于此而确立。建构主义视阈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视听教学模式创新,应立足于以下基本原则:

(一)强调情境创设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脱离实际情境的外语教学模式,提倡“情境性教学”,在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外语学习。情境性教学(situated or anchored instruction)“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间题为目标”[3],因此,在情境创设中,要选择真实性任务,不能对其做过于简单化的处理,使其远离现实的问题情境。在新闻视听课程中,要让学生接触并熟悉同一语言在不同区域的不同特征,以适应多变的语言环境,而不是仅仅让学生接触标准的语言;要使学生在潜意识中学习语言,并掌握各领域最常见、最有用、最前沿的表达方法;要注重教学材料的知识性,精心创设情境,努力以培养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面向国际的复合型外语人才为中心目标。同时,要创造良好的外语新闻视听学习环境,创造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提供能方便快捷地获取、应用信息资源的设施,为情境创设提供必要的外在条件保证,全力支持学生的自主式学习和协作式探索。

(二)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建构主义认为可以从三方面努力:“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以上三点,即发挥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可以说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个要素。[1]”因此,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应用学科,外语视听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运用已掌握知识完成学习任务;要让学生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逐渐学会利用资源,独立地提出问题、寻找答案、解决问题。

(三)强调协作学习

皮亚杰认为,“语言作为一种具有任意性和社会性的知识,只有在与他人的交互中才能被掌握。”[4]这里的“交互”就突出了语言意义建构的主体,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双边或多边交流,而是教师和学生面对开放的学习资源的共同切磋和交流。因此,“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在外语学习过程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Johnson, D.W.等学者认为,“协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5]”我国学者黄荣怀认为,协作学习是“学习者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在共同的目标和一定的激励机制下,为获得最大的个人、小组学习成果而进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6]”在外语新闻视听教学中,学生需要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组成学习共同体,共同讨论和交流,分享每一位学习者的智慧,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种“彼此接近、交流、合作等课堂活动能促进成员间的相互认可[7]”。教师应转变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由知识的输出者变成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学生学习热情和动力的激发者、课堂教学的主持人和协调者。

(四)强调以理解视听意义为最终目的

“建构主义主张‘为理解而学习’(learning for understanding),这就要求在外语学习中不能只记住一些单词、句子或只能应付课本上的一些练习题;要求学生获得的知识是结构化、整合的(integrated),而不是零碎、片面的。[8]”因此,作为一门开设在高年级阶段的课程,以学为主的外语视听教学的目标是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应紧紧围绕学生意义建构而展开,其最终目的显然不能停留在语言的基本知识等以形式为中心(form-focused)的层次,如学生听懂了几个单词、句子,而应注意以意义为中心(meaning focused)的教学,重点考查学生通过视听是否真正把握了说话人真正想表达的思想、真正想传达的信息,而不仅是别人怎么说。

三、外语新闻视听教学内容的建构

“随着建构主义教学法的普及推广,教材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照本宣科的依据,而是学生主动索取知识完成学业的信息库。[9]”尤其是对于外语新闻视听课程而言,任何印刷出版的教材都可能在内容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注重语料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材料总体知识结构的建构,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学习和未来语言应用需要。一般来讲,基础阶段外语听力教学的语言材料大多为表达较为清晰的日常话题,但是对于开设在高年级的新闻视听课程而言,就应该尽可能选取实况语言材料,为将来的从业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然而,外语新闻实况语料大多难度较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应该主动以学生为中心,精心选择符合学生认知实际水平的教学材料。视听语料的选择需兼具如下特征:

(一)政治思想性

长期以来,西方主流媒体对华负面报道多于正面报道。2005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布《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今日美国》当年的对华报道中中性多于倾向性,占40%,负面报道占33%,正面报道占19%[10]。尽管最近几年纽约时报等媒体对华报道中的正面报道比例有显著上升,但总体而言,正如刘继南、何辉指出的:“如果说《纽约时报》的报道给中国画了一幅人物肖像,那么这个人物是基本正常的,但同时又是‘多病的’和‘面目丑陋的’。[11]”可见,负面报道一直是西方媒体对华报道中隐约的主题。因此,在视听教学语料的选择上要把住政治观,力求思想性,对于民主政治、人权和问题等中西一贯以来持不同意见的领域的负面报道,尤其是以反华为目的不实报道,在教学中不予选用,或对不友好的观点和说法进行必要的补充说明以至批判,培养学生的政治敏感和甄别能力。

(二)趣味性

传统的听力教学,学生只是一味的听一些枯燥乏味的日常话题,单调的内容不免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因此,在教学选材过程中要力求内容生动活泼、形式新颖多样、紧跟时代的节奏。一是要以报道内容广泛、画面感和现场感强的电视新闻为主精选视听语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要覆盖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网络广播等全媒体形态,尽可能选取形式多样的视听材料,从而保持学生视觉与听觉的新鲜感。二是要与时代同步,选取学生普遍关心的时事热点、经济社会最新发展、突发事件,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三是要以长短适度、短小精悍的材料为主,减少长篇累牍的深度报道,减轻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提高教学效率。

(三)系统性

传统的纯语言型外语专业的毕业生或外语能力一般的单一专业毕业生,在这个知识和信息时代,已愈来愈凸显其竞争力的明显不足,而“外语+专业”或“专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的优势日渐突出。尤其是国际新闻传播对从业者职业能力与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新闻视听课的教学中,在强调内容趣味性的同时,不能忽视或冲淡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要选取知识性强、信息量大、覆盖领域广的视听语言材料。要按照政治、经济等若干个领域或单元组织并精选语言材料,形成一个相对稳定、成熟的教学内容体系和知识系统。有条件的话,编辑出版成具有视听文本和光盘的教材供学生使用。如此一来,该课程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获得大量信息,学习各个领域的知识。

四、外语新闻视听教学过程的具体实践

(一)视听前的准备

为了达到良好的视听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视听前,师生需要协作完成三个任务:第一,教师应根据选定材料的主题,要求学生在课前查找相关的背景资料,阅读各类媒体相关资讯,熟悉相关的词汇,以读促听,做好知识准备。第二,教师将自己整理的相关多媒体背景材料播放给学生,并在播放前设置一些问题,学生观看后,再为学生提供一些线索,并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进行共同讨论,让学生讨论和预测他们将要视听的内容,并通过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同学间的相互合作来解决听力材料中的非言词障碍,消除其对视听材料的畏惧心理。第三,根据学生课前所做的知识性准备和经过讨论学生对视听材料主题把握的程度和水平,帮助学生分析难点、扫清障碍,从而使学生能够成为视听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

(二)视听中的操作

第一,要精心设计课堂,恰当把握视听内容和问题的难度,并兼顾视听材料的趣味性,以形式丰富的多媒体语料保持课堂的吸引力,使学生保持对课堂的新鲜感,尽可能避免学生产生单调乏味的感觉或畏难情绪。第二,在视听材料的播放环节要注意把握必要的技巧,首先让学生独立、安静地视听一段内容,让学生在没有停顿、没有外来干扰的情况下认真视听,检验他们自己在视听前所做出的预测是否正确,找到对视听材料听不懂的词句或不理解的问题,搞清楚有必要获得教师帮助的地方;在重新播放视听材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展现他们已听懂的内容和问题所在,并为学生提供所必需的解决问题的线索, 启发、引导其解决视听中的具体问题;在精听环节中,教师应给予必要的讲解,甚至可以通过多媒体视听材料补充更多的背景知识和表达方式以及跨文化方面的知识,指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并且在传授听力技巧的同时,帮助学生了解各国媒体所报道的新闻的体裁、结构、视角以及其背后的原因。第三,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学习“情境”。如在视听的过程中遇到难点时,教师要主动停下来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做出判断与预测,使学生在整个视听过程中都处于积极的参与状态之中。再如对于新闻中提到的当前热点或有争议性的国际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来讨论,或针对某些问题师生互相讨论,通过这样的语言输出活动,达到以听促说的教学目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电视外语新闻、新媒体外语资讯信息等形式丰富的语料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持课堂的吸引力,但同时也可能使视听课堂沦为看电影、看电视、听网络广播等这样一种轻松的娱乐消遣活动,学生并没有真正积极地投入和有效参与。因此,要采取一些技巧与措施避免这些问题,提高教学的效果。比如播放图像而不放声音,学生和教师利用画面提供的线索讨论所看到的画面,去猜测新闻的主要内容,随后再播放一遍有声材料,让学生检验自己的预测;播放声音而不放图像,让学生在聆听声音时,判断说话人的角色与形象、正在发生的事件内容、可能出现的画面等等。预测之后,再放一遍有图像的材料,让学生检验预测;在遇到难点或关键节点时画面声音全部暂停,让学生猜测下一步可能发生的事情。

(三)视听后的任务

新闻视听中阶段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整个视听过程的结束,在视听中阶段结束后,要引导学生讨论和总结学习成果、视听过程中的问题、视听中阶段采用的视听方法和视听策略,为以后的视听活动积累经验。此外,在课后,教师应进一步督促学生在外语新闻文字稿的帮助下,仔细聆听、跟读、模仿新闻播报或其它声音文件的语音语调;学期中可适时进行外语新闻播报比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推荐并布置一定量的泛听内容,保证课外新闻语言摄入量,巩固课堂教学成果,在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指导下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态度,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教学、学习理论,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也失之偏颇,而且其内部也存在诸多分歧,但其对于我们的外语新闻视听教学模式创新极具启发意义。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习和主动建构知识,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而非主导作用,强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如能进一步深入探讨和把握建构主义理论的精髓,将其运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去,从而不断再造、改进、建构起切合教学实际的外语新闻视听课程教学模式,无疑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本文所提出的外语新闻视听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的设想,希望能够为当前的外语视听教学提供些许参考。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上)[J].电化教育研究,1997(3).

[2] 武晓燕.试论建构主义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2).

[3] Cunningham, D·J. Assessing Constructions and Constructing Assessments: A Dialogue [A]. In T.M. Duffy & D.H. Jonassen (Eds.), Constructivism and the Technology of Instruction: A Conversation [C].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92.

[4] 张俊英.英语寝室与课堂教学互动教学模式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6.

[5] Johnson, D.W., Johnson, R.T., & Smith, K.A. Smith. Cooperative Learning: Increasing College Faculty Instructional Productivity [R]. ASHE-ENC Higher Education Report No. 4 [C]. Washington, D.C.: The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Human Development, 1991.

[6] 黄荣怀.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 Johnson, D.W. & Johnson, R.T.. Cooperative Learning: What special educators need to know [J]. The Pointer, 1989(33).

[8] 范琳,张其云.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英语教学改革的契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4).

[9] 程东元,沈彩芬.建构主义教学法与外语视听说课[J].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3)

[10] 靖鸣.西方媒体报道与中国形象塑造[J].当代传播,2007(2).

[11] 刘继南,何辉.镜像中国——世界主流媒体中的国家形象[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优化教学过程构建高效活力课堂 下一篇:ISAS教学法在英语泛读课程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