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成因及其对策分析

时间:2022-10-07 03:19:52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成因及其对策分析

摘要:本文从商业银行存款和贷款两个角度探讨了其流动性过剩的成因,分析了外汇占款和投资渠道狭窄等多个因素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同时针对性地提出了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推进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创新等一系列缓解流动性过剩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流动性过剩 商业银行 对策

商业银行负债经营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保持合理的流动性,以满足客户的提现要求和合理的贷款需求。然而过高的流动性又会增加银行的资金使用成本,削弱其盈利能力。同时,商业银行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还充当着上级货币政策管理部门和下级经济实体的连通媒介,其流动性管理对于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客观分析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对微观层面的银行经营状况改善以及宏观层面的经济平稳运行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然而,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却表现为过剩且日趋严重,已引起了金融界的广泛关注与思考。

一、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现状

2000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不断膨胀,流动性过剩问题不断突出。《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数据显示,2010年9月末,我国基础货币余额16.1万亿元,同比增长20.9%,比年初增加1.7万亿元,货币乘数为4.32,比3月末和6月末分别低0.03和0.05,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为1.7%,表现出我国银行体系充足的流动性。另一方面,截至2010年9月末,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达70.1万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46.3万亿元,存贷缺口高达23.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和2009年末分别增长了23.3%和20.2%,而存贷比为66.05%,也远低于75%存贷比上限标准。这些都充分表明了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已十分明显。

二、从存款角度分析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成因

(一)外汇储备迅猛增长,由外汇占款引致的基础货币投放大幅增加

长期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表现为巨额顺差,2010年11月,我国出口值更是刷新历史最高记录,达到1533.3亿美元,增长34.9%,使得经常项目顺差进一步拉大。此外,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纷纷采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人民币对外币尤其是美元不断升值,同时受近期欧洲债务危机、美国信用评级下调等影响,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断增强,这也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本涌入国内市场,资本项目下也出现大额顺差。截至2011年3月底,我国外汇储备增长到30446.74亿美元。而在强制结售汇制度作用下,中央银行不得不被动增加人民币投放以对冲流通中过多的外汇,以达到稳定汇率的目的。这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过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居民储蓄率偏高,预防性储蓄加剧储蓄存款的持续增长

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养老、失业以及医疗等保险制度仍不健全,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迫使居民增加预防性储蓄,另外,现行的住房、教育等体制也使相当多的居民收入用于购置房产和保障子女教育,这些都直接导致了我国高水平的居民储蓄率。2010年9月末,我国居民储蓄率高达79.01%(居民存款余额/ GDP),而全球平均储蓄率不到20%,这直接引起了我国商业银行储蓄存款的持续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程度。

(三)金融市场欠发达,资金投资渠道狭窄,银行存款成首选

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建设起步较晚,其发展尚不完善,而其目前发展所面临的最主要矛盾就是金融产品在供需数量、种类及结构上的不对等。随着近些年来人们收入的不断增长,其对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增加,急需市场上提供多种与其风险承受能力、资产组合种类、期限结构等相匹配的金融产品。而现今资本市场一方面对投资者准入设置了一定门槛,截断了部分资金的投资渠道,另一方面,市场上可供交易的产品数量、种类、结构等也很有限,还远远满足不了大量投资者的个性化投资需求。这样一来,万般无奈之下银行存款便成为了闲置资金的投资首选,加大了银行存款规模。

三、从贷款角度分析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成因

(一)为缓解国内通胀压力的紧缩性货币政策限制银行贷款规模的扩张

2011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四个月内连续4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同时,也是在四个月内2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这足以显示货币当局施行从紧货币政策的决心,这无疑也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有所限制,致使贷款规模增长放缓。2011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数据显示,3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为49.5万亿元,增速比上年末低2个百分点,同比少增3524亿元,贷款规模受到限制。

(二)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相对较大,银行惜贷现象严重

随着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比的不断增加,中小企业对于整个宏观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断增长,作为保证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其对资金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越来越急迫。但是,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非常突出。银行提供给中小企业的贷款额度相当有限,远不能满足其对资金的需求,其原因主要有中小企业信用水平低下、缺少可供抵押担保的财产、贷款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等,这都增加了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为安全起见,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都采取限制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措施。

四、缓解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对策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引发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因素很多,而要化解流动性过剩也需要从这些因素着手,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改善由外汇占款导致的基础货币投放的被动地位

强制结售汇的外汇管理体制造成了外汇储备增长与基础货币投放之间的连带关系,严重影响了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应积极探索外汇储备管理的新渠道,如变“藏汇于国”为“藏汇于民”,实现外汇持有主体多样化;促进外汇市场发展,实现外汇投资渠道多样化等等。

(二)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推动银行经营方式创新

除了传统的存贷经营方式以外,银行应加强创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创造连接不同市场的产品,将存款与债券、货币市场产品等挂钩,加强其流动性。创新型金融产品的推出,在为居民提供投资通道的同时,既能扩大银行的市场份额,同时又能有效地分流存款,减轻银行的流动性压力。

(三)推进金融市场创新,不断拓宽企业和居民的投资渠道

我国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的现有渠道主要是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两种,这直接造成广大资金供应者投资渠道过于狭窄的局面。因此,应大力发展资本市场,鼓励合规资金进入资本市场,实现金融资源有效的市场化配置,以减少银行存款,降低流动性。

(四)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推动银行收入结构创新

目前,国内银行的利润来源主要是存贷利差,非利差收入的比重相当低,利润增长模式比较单一。而单一盈利模式显然已不能应付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由此引发的风险不断加大。因此,商业银行要不断加强风险综合管理能力,实现从只开展保守的低风险或无风险业务向面对并科学管理风险的观念转变。另外,还可通过存款成本的测算分析,统筹规划存款策略,同时加快拓展中间业务、表外业务步伐等,使得利润来源多样化,有效推动商业银行收入结构的创新。从而增加商业银行的资金运营收益,降低其对流动性资金的依赖程度,进而有效缓解流动性过剩问题。

此外,还有一些措施对解决流动性过剩也有积极意义。例如,加强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以降低银行信贷风险,减少惜贷行为;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控能力,以保持流动性的合适规模;完善社会保障及医疗保障制度等。

总之,要彻底解决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需要微宏观经济体的共同努力,但是,最主要也是最根本的途径还是商业银行经营理念的转变和金融产品创新的不断深化。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R].2009―2010各季度,2011年第一季度

[2]东方财富网站数据

[3]马蔚华.战略调整.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的路径选择[J].经济学家,2005,(1)

[4]庄毓敏.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李阳,殷剑峰.应对流动性过剩的两个基本战略[J].中国金融,2007,(3)

上一篇:浅议珠宝业异地铺货风险管理 下一篇:现阶段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