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愚公”黄大发:一个人,一辈子,一道渠

时间:2022-10-07 01:02:46

“当代愚公”黄大发:一个人,一辈子,一道渠

最近,一位一辈子生活在大山深处的老人,成了“网红”。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推出长篇通讯,央视更是用上下两集的篇幅,在《新闻联播》播出他的事迹……

这位老人,就是贵州遵义团结村的老支书黄大发。今年82岁的他和大山较劲,用36年的时间只干了一件事:修水渠!

团结村以前叫草王坝,是有名的穷村,由于常年缺水,别说发展产业,村民连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1935年出生的黄大发是孤儿,吃“百家饭”长大的他对贫穷感受最深,他说“穷就穷在水上”。自23岁当上草王坝大队大队长起,他就想做一件“大事”――给村里通水。

1959年,黄大发第一次带领村民上山修渠,水源地选在螺丝水河。但现实无比残酷:他们缺少修渠技术,挖开的沟渠只能用黄泥糊,结果一下雨就被冲垮了。但黄大发没有放弃,“我第一道没有成功,那我修第二道!”

之后的十几年里,黄大发一面继续递申请报告,一面暗下决心学水利。1989年,黄大发被抽调到枫香区水利站协助工作。曾一起在枫香区水利站工作的同事刘关刚对他记忆犹新,“当时他甚至连20公分是什么都不知道。”的确,黄大发闹了很多笑话,但他不在乎,不识字,就一个字一个字地临摹;不懂测绘,就缠着技术员讲解……三年时间,他积累了大量的修渠知识。

1990年冬天,决定再次修渠的黄大发两天走了200里路,找到遵义县水利局申请立项。水利局原副局长黄著文至今仍记得黄大发当时的样子:他穿着破解放鞋,脚趾露在外,一身单衣冻得发抖,但眼神坚定。他说:“我是村支书,有责任修通水渠,不然贫困老是改变不了!”

1992年,工程正式启动。从材料运输到实地施工,黄大发总是冲在最前面:放炮需要的炸材,是他来回步行36公里从乡镇背回来的;筑渠需要的水泥,是他亲自到县城“押”回来的。有一次车行至半路突遇暴雨,黄大发担心水泥被偷,硬是在水泥包上睡了一夜。水渠要经过3座大山、大小9个悬崖、10多处峻岭,有几处要从悬崖峭壁上打出半幅隧道,不少年轻小伙子都有些发怵。已经58岁的黄大发带头在腰间绑上绳子,吊在崖壁上测量,就像半空中飘飞的鹰。后来有人问他,你不怕掉下来吗?他说:“为了水,我愿意拿命来换。”

修渠期间,黄大发20出头的二女儿患了肾炎,几个月就去世了;不久,13岁的孙子突发脑膜炎又走了。埋葬完亲人,这位铁骨铮铮的汉子又带着工具上了山。

1995年,这条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的大渠终于竣工。群众们叫它“大发渠”。“即使用现在的眼光看,这水渠仍是工程奇迹。”黄著文说。

通水那天,睦疵患过黄大发流泪的村民发现,老支书躲在一个角落里,哭了。

解决了水之后,草王坝又花两年时间通了电,接着又修通了路,领头的还是黄大发。即使退职了,他仍然带着村民修沟补渠。虽然一辈子没怎么出过大山,但他用双脚丈量过的距离已经远远超过常人。

2015年,80岁的黄大发第一次到省城贵阳,他既没去景点,也没去商场,而是直接去了省委。站在省委大门口,黄大发注视着飘扬的五星红旗,看着“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的石碑,默默站立了10多分钟,他说:渠通了,电通了,路也通了,交上了答卷,心愿了了。

4月25日,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当代愚公”黄大发的先进事迹,并授予黄大发“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热议锐评:在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的坚毅感动了神仙,最终帮他移除了大山。而在黄大发的故事中,没有神仙,没有外力,有的只是他无比坚定的信念。他没有豪言壮语,心里却实实在在装着人民,无论境遇怎样,始终透着一股奉献自我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一心为民的正气。他的故事,完美诠释了“为人民服务”这五个简朴的大字。

素材运用:当代愚公;为人民服务;奉献自我,敢为人先,一心为民;勇气;坚毅;信念;时代楷模……

(资料来源:澎湃新闻、新华每日电讯、《现代快报》等)

上一篇:武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创建现状与对策 下一篇:刺参升温苗成活率的比较及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