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实效

时间:2022-10-07 12:43:11

如何提高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实效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究式教学已经成为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探讨了合作探究教学的概念,分析了理论来源,设计了教学方法,并结合高中化学教学实践提出了若干重要环节。

关键词:高中化学 实验教学 实效性

一、合作探究教学的概念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课程的目标包括三个纬度: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化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的需要出发,发挥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从而,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在对新情境、新问题的探究能力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

探究式教学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探究的心理学意义在于它是人类满足好奇心的重要手段,可以给学生带来乐趣,不管程度深浅和结果如何,仅仅是探究过程本身,就令人兴趣盎然,是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探究过程开发人的心智,锻炼人的能力。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以师生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根据现行教材基本内容,在教师设计的环境下,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主的方式,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发现、讨论和解决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二、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教学实效性的理论分析

教学的实效性是指在教学中,教师通过一定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等方面实现协调发展;也就是说,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态度上从不积极到积极,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在认知上从不懂不会到既懂又会。

合作探究教学法蕴含着比较丰富的理论依据。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布鲁纳提出了发现学习理论,对培育现代化人才具有积极意义。一是学习是一个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认知结构是指一种反映事物之间稳定联(关)系或者规律的内部认识系统;学习过程中就是学习者主动在认知结构方面从就旧到新的过程,包括三种几乎同时发生的环节,即新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二是强调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学习。知识是具有层次的结构,可以通过类目及其编码系统表现出来,教师通过提供的编码系统越好,越容易被学生理解和迁移。第三通过主动发现形成认知结构,提倡发现学习法。教学一方面要考虑现有知识结构、教材结构,另一方面要重视人的主动性和学习的内在动机;最好的动机是对知识的兴趣,而不是奖励竞争之类的外在刺激。因此,采用发现学习法,特点是关心学习过程胜于关心学习结果,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和发现;从而,挖掘智慧的潜力。

三、如何通过合作探究教学提高化学课堂教学实效性

(一)合作探究的基本步骤

合作探究教学法应当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体,以教师启发为先导,为学生创造充分的思考空间和实践机会,强调师生之间、个人和团队之间广泛交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智力和能力等综合素质;从而,实现优化教学过程和提高教学质量。探究式教学大致分为五个阶段。一是课前筹备,有的放矢:首先明确教学目标,然后考虑学生的认知和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确定探究内容,最后搜集整理资料,从而,设计探究过程;在此过程中,应当把握好学生的自主性,即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会认知和合作,和多维性,即贴近学生的实际知识和能力水平,并考虑学生的层次性而因材施教。二是引入问题、激发兴趣:运用直观演示、趣味实验和多媒体动画的方式提出问题,营造活跃的气氛。三是引导探究、自主交流:教师启发学生个人和团队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动脑思考、动口讨论、动手实验,充分展现思维过程和变化,在此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最终引导学生独立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四是强化提升,举一反三:教师以探究问题为例,进一步揭示本质,总结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五是课后总结、积累经验:教师课后对本次探究学习进行小结,发现不足和积累经验。

(二)合作探究概要示例

教材里的很多实验都设计成探究的模式,通过探究,能让学生借助教材或实验情境,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认识事物、理解知识内涵。例如有关次氯酸漂白性质的探究过程可以这样设计:

1.引入问题,激发兴趣。

首先,教师展示一瓶饱和氯水,请学生观察氯水的颜色并提问:该溶液为什么是浅黄色?然后,教师为学生演示实验:分别将一片干燥和湿润的桃花瓣放入一瓶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发现干燥的桃花瓣没有变化,而湿润的桃花瓣褪色。那么,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呢?从而,激发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2.引导探究、自主交流。

首先,教师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分别提出第一轮假设;假设一:氯气不能使干燥的桃花瓣褪色,可以使湿润的桃花瓣褪色;假设二:氯气溶于水后生成新物质,它使桃花瓣褪色。继续启发学生:氯气溶于水,必然和水发生反应,生成盐酸和一种叫次氯酸的物质,化学方程式为:Cl2+H2O=HCl+HC1O;学生提出第二轮假设,假设一:盐酸使湿润的桃花瓣褪色;假设二:次氯酸使桃花瓣褪色。师生也针对以上两种假设,再次展开探讨。然后,实验探究。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第二轮假设的正确性。学生拟定出以下实验计划:将盐酸直接滴到桃花瓣上,观察红色是否褪去;在见到盐酸不能使桃花瓣褪色后,大家发现了正确的假设:次氯酸使桃花瓣褪色。最后,解释交流;师生完成实验之后,互相交流,得出结论:虽然,干燥的氯气无法漂白;但是,氯气溶于水后生成了盐酸和次氯酸,而只有次氯酸可以褪去颜色,这就是次氯酸漂白性的反应路径。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杨伯农《浅议如何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理化生科研》2009年第12期83

3.饶 萍《情景探究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运用》、《新课程研究》2008年第2期

上一篇:浅谈如何指导中学生写好记叙文 下一篇:如何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