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考

时间:2022-10-06 08:03:39

谈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考

摘要:自然环境作为人类生存活动的所需要的必要条件,能够为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提供物质条件。在人类经济发展进程中,我们不能以牺牲环境来谋求人类发展,这样的片面发展观是不可取的,在促进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对人类的所作所为进行思考。我们通过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进行哲学思考,做到更好地处理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哲学思考

当前,人类开始逐渐认识到自身行为给自然环境的所带来的破坏性,开始积极主动地采取一些保护环境的行动以弥补过去所犯下的错误以促进生态自然环境的健康发展,例如采取绿色运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在采取有效措施的同时,人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在不断地进行反省和沉思,想方设法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之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在认识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发展,我们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进行哲学思考,使其能够更好发挥作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一、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观,目前,对可持续发展的有许多不同的定义,根据美国环境学家哈瑞斯(W.Mharris)1998年统计,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已达113种。其中,主要的几个定义为:从社会科学角度上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生存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从经济学角度将其定义为“发展能够保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应使后代人的福利减少”;从社会学上将其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世界银行将其定义为:“可持续发展是指建立在成本效益比较和审慎的经济分析基础上的发展和环境政策,加强环境保护,从而导致福利的增加和可持续水平的提高。”而世界银行副行长伊斯梅尔•萨拉戈丁(IsmailSarageldin)认为,可持续是指“我们留给后代人的四种资本(人造资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总和不少于我们这一代人所拥有的资本的总和”。总而言之,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考

可持续发展在鼓励经济增长、促进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等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发展和经济增长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增长是发展的手段,发展是增长的目的和评价标准。想要达到发展这一目的,就必须先满足增长所需的条件,就要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达到一定的增长质量,才能实现发展,才能不断地提高人类生活水平以及生活福利、国家实得以增强、社会财富才能不断积累。增长和发展是不同的两个方面,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增长不等于发展,而发展也不等于增长。在达到发展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关注增长,更多关注点应该放在增长的方式,一味地追求快速增长,而不考虑增长载体地球的承受力,那么许许多多的环境问题便会接踵而至。环境恶化这样的结果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片面发展观会严重阻碍人类的发展进步,所以保护生态环境便成为发展的条件。将片面发展观转变为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以人为本的在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为了持续地发展社会经济,人们探究过许许多多的发展观,从“经济增长论”到“增长极限论”,再由“符合发展观”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发展的核心也经历了“以经济增长为重点”到重视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再把人放到最重要的地位,解决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人类为了追求经济快速发展无限制地使用和追求自然资源量,从而忽视了自然资源的合理使用率,自然资源的消耗量是否与经济产物的产出量成正比,亦或者是能促进产出。地球上的所有资源都是有限的,许多不可再生资源在经历了肆意开发使用之后出现严重短缺现象,这将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阻碍人类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要做到当自然资源消耗时,资源数量或质量的减少不能超过环境阈值,资源损耗在一定的可使用范围之内,以最大效率为人类经济发展贡献最大效益。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观,是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属于良性循环而不是恶性循环,在此基础上,促进社会发展、生态发展与经济共同繁荣,资源与发展相协调。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而然地拥有自然属性,从而人在自然界中必然进行与外部的交换,以达到维持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人如果离开了大自然,那将无法生存。“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根据马克思所说,人必然是“自然存在物”,这也是可持续发展观的前提条件,这就意味着人类必须尊重大自然、爱护大自然,和大自然和谐共处,做到人与自然共同发展。人作为大自然界的特殊存在,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按照其所思所想,利用所有工具和手段包括各类资源来达到目的,在进行创造发展的同时,人类自身的行为也将受到外部环境和条件的约束,外部环境反作用于人自身。于是,人的所作所为将影响外部环境,外部环境又能将此结果反过来再影响人的发展,这就揭示了我们为什么要可持续发展,为什么要和大自然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遵循的是持续性、平等性以及协调性原则。持续性原则体现在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性上,生态持续性是前提,经济持续是基础,社会持续是目的。在生态持续性上,1980年自然保护联盟、联合国环境署、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指出,要持续可持续发展,必须在三个方面作出努力:维持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支撑系统;保护基因多样性;可持续利用物种资源。对于经济持续性来说,经济系统运行状态良好并且持续长久,做到优化资源配置、节能减排,使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协调。社会可持续性则要求在不伤害后代的生存发展能力的前提下,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在文化教育、卫生医疗、人口服务等社会事业提高发展。人与人之间是相互平等的,无论是在代内还是在代际间。就代内平等来说,每个国家每个地区每个种族之间都是相互平等的,其发展权利也是处于平等低位,与此同时,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必须服从整体利益,地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国家利益必须服从全球利益。就代际平等来说,当代人对后人的生存和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责任,为其所留下的各种资源不得比自己从前人那里继承的少,这样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代际义务虽然得到普遍认可,但是同样面临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功利主义虽然在原则上认为,未来人的功利与当代人的功利具有同等的价值,但是,在对当前的功利与未来的功利进行排序时,功利主义总是认为当前的功利比未来的同等功利更重要。边沁将快乐分为了快乐的强度、持续时间、确定性程度和快乐感受这四个指标。按照这样的指标来看,近的快乐比遥远的快乐更重要,那么也就是当代人的幸福比后代人的幸福更重要。可持续发展所遵循的协调性原则表现在两个方面:系统协调和区域协调。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包括了许许多多的子系统,协调性就要求在子系统以及各要素之间必须协调。各区域发展受到历史环境、人口分布、文化发展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区域间协调便要求发挥区域系统各自优势,在系统间取长补短,发挥整合功能,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工程。

三、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视域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提出到目前为止,已有29年,在此期间,科学技术发展飞速,产业转型变化,经济迅速发展,但是,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愈发严重,气候变化反复无常,自然灾害频发,能源危机和资源枯竭等等环境问题层出不穷,这使我们不由得反思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否有起作用。随着贸易经济全球化,环境问题便由区域到全球蔓延,由平面性向立体性转变。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长期实践中日积月累而慢慢积累起来的,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面对这样的环境挑战,我们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并且将可持续发展观与科学发展观相结合统一起来,做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调整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两不误,高度重视资源生态环境所带来的问题,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做到人与自然协调共处、和谐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李克国,魏国印,张宝安.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6

[2]霍季春.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考[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5

作者:徐倩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2016级研究生

上一篇:哲学观民族器乐教学研究 下一篇:高教哲学探大学友爱教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