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品牌难挡外资急流

时间:2022-10-06 05:43:10

民族品牌难挡外资急流

[乐百氏、中华、美加净、大宝……一个又一个伴随我们成长的民族品牌在落入外资企业手中后变得默默无闻,如今,可口可乐收购民族支柱企业汇源果汁,再次点燃了人们对外资并购热潮的忧虑。随着可口可乐一声“收购”,一个行业的重新洗牌就将由此展开。]

民族品牌面临外资垄断

不论是相对于两年前的凯雷并购徐工案所引起的全民争论,还是达能与娃哈哈沸沸扬扬的“离婚”纠纷,中国媒体在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的大手笔面前,猝不及防中显得普遍平静,受不了的似乎是许多消费者,这些普通的民众,从互联网调查中可以看出来,高达85%以上的人对此收购案从情感上持不赞成态度,并将此视为外资扼杀中国民族企业的战略。

一方面,目前国内果汁市场在蓬勃快速增长,汇源作为中国果汁第一品牌, 虽然也存在一些问题,但积累起来的品牌效应和品牌忠诚度,使其牢牢把握着国内果汁这一品类的领军地位。同时,汇源的分销网络和业务运营模式,在国内也较为成功。因此,可口对汇源的收购成功可以看作是汇源果汁的安乐死。

没有了品牌,没有了营销权,未来汇源或许将只能做为可口可乐在中国果汁行业的最大生产商出现,乐百氏的悲剧是否会在汇源重新上演,汇源这一辛苦经营起来的民族品牌能不能保住将成为一个未知。

在目前股市暴跌的背景下,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不仅有“抄底”中国优质资产的嫌疑,更让市场人士担心,汇源这一民族品牌在收购后恐怕又将被打入“冷宫”。想当年,被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收购的国产碳酸饮料品牌早已在市场上销声匿迹,已足以让我们担心汇源今后的命运了。

以下为部分被收购的民族品牌现状。

美加净:该品牌原占有国内市场近20%的份额。1990年,上海家化与庄臣合资,“美加净”商标被搁置。上海家化于1994年出5亿元收回美加净商标,但已失去了宝贵时机。

中华牙膏:1994年初,联合利华取得上海牙膏厂的控股权, 并采用品牌租赁的方式经营上海牙膏厂“中华”牙膏,如今,中华牙膏在市场上的份额已少得可怜。

活力28:1996年,与德国美洁时公司合资后,双方规定的合资公司洗衣粉产量的50%使用“活力28”品牌的承诺没有兑现,前3年共投入1.84亿元用于“活力28”宣传的广告费用也成了一纸空文。“活力28”这个知名品牌从人们的记忆中渐渐消失了。

南孚电池:自1999年9月起,通过数次转让,2003年,72%的股权落入吉列手中,吉列的金霸王电池进入中国市场10年,市场占有率不及南孚的10%。而南孚被吉列控制后即退出海外市场,一半生产能力被闲置。如今这一曾经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市场,中国第一的电池品牌已经不属于民族品牌了。

乐百氏:2000年,乐百氏被达能公司收购,现在乐百氏品牌已基本退出市场。此外,达能还在中国收购了上海梅林正广和饮用水公司50%股权,汇源果汁22.18%股权。还在乳业收购了蒙牛50%股权,光明20.01%股权。这些企业都拥有中国驰名商标,是行业的排头兵。

可口可乐的战略意图

可口可乐公司成立于1892年,是全球最大的饮料公司,拥有全球48%市场。从2005年开始,由于消费者健康意识的增强,购买灌装水、运动饮料、茶饮料和果汁的人越来越多,以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为代表的碳酸饮料市场年度销售出现了几十年来的首个下滑周期。这也成了可口可乐公司加速收购相关瓶装水公司的重要原因。

收购汇源,可以看作是可口可乐加强不带气饮料业务发展策略的延伸。汇源在国内100%果汁及中浓度果汁市场占有率分别达42.6%和39.6%,属于行业龙头。而2007年可口可乐在中国果蔬汁市场的占有率为9.7%,如何以更快的速度介入这一市场,资本雄厚的可口可乐欲以收购走捷径,是非常自然的抉择。而结合诸多企业并购案例,外资的品牌控制策略往往导致被收购的自主品牌逐步边缘化,许多人实际上更担心的是,在以资本并购拿下市场份额之后,可口可乐会逐渐地渗透自己的品牌。信达证券分析师康敬东表示,汇源这种旗帜性的龙头企业被收购的话,对整个行业来说是一种重创。中国饮料市场将面临被外资完全垄断的危险。

老品牌被吞所引发的思考

高价收购汇源,而且决心如此之大,这说明这不会是它的最后一战。据可靠消息,可口可乐的目光已经盯上中国的另一个饮料巨头。

其实除了可口可乐,许多外资企业都在打中国民族品牌的主意。从2004年日本朝日收购康师傅饮品控股公司50%的股权,到沃尔玛宣布购买台资超市好又多35%股权(该公司控股101家台资好又多超市),并称计划于2010年实行全面控股,再到今年快乐蜂餐饮集团将收购北京宏状元连锁粥店100%股权的传闻,外资大举并购我国企业已成“家常便饭”。

跨国企业想进入中国,通常会选择与中国的本土名牌合资,大众、宝洁等品牌都是这样进入中国的。用品牌专家李光斗的话说,跨国公司对中国品牌的策略历来都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买,买了之后就束之高阁。”

对于价值较大的中国品牌,外商一般不会买断其所有权,而是以较少的资金买断其使用权。合资后,外商一般会利用自己的控股决策权,有意把中方品牌安排在低档产品上,或干脆将中方品牌弃之不用,同时大力培育外方品牌。中方品牌合资后若几年不用,就会被消费者逐渐淡忘。而中国企业出于缺乏资金、管理经验和技术的现实状况,渴望从与外企的合资和合作中获得发展。但是在合资过程中,大部分中国企业却没有保护品牌的意识,再加上不熟悉游戏规则,在合作协议中埋下种种隐患,从而导致自主品牌的流失。日本一位著名人士说过:“日本人的左脸是松下电器,右脸是丰田汽车。”如何保护我们的民族品牌?专家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质量和技术方面必须高人一筹。

上一篇:汽车流通领域“狼来了” 下一篇:月饼经济如何传承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