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蜂窝\麻面的预防与处理

时间:2022-10-06 05:22:51

混凝土蜂窝\麻面的预防与处理

摘 要:混凝土蜂窝、麻面产生的原因很多,主要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引起的蜂窝、麻面有:(1)混凝土含气量过大且引气剂质量欠佳;(2)混凝土配合比不当。外部原因有:(1)混凝土振捣部位过厚;(2)混凝土振捣不规范、搅拌时间短;(3)不合理使用脱模剂;(4)模板表面粗糙并粘有干混凝土等杂物;(5)下料高度超过2m时未做合理处置,导致出现断层等都能引起蜂窝、麻面等等。在实际工程中要区别对待,根据具体情况提出解决的措施。

关键词:混凝土 蜂窝 麻面 预防 处理

中图分类号:TU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混凝土表面蜂窝麻面的现象,而这看似很小的问题却会给工程带来严重的后果,使混凝土局部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且蜂窝麻面部位容易产生露筋,钢筋外露容易氧化而使钢筋强度降低,使生产出来的构件不合格,从而使整个工程存在质量问题。因此,要想建设一个优质的工程项目,必须从根源入手,不放过每一个细小环节,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确保不影响下道工序的施工,使工程能按期保质保量的完工。

2混凝土蜂窝、麻面形成的内部原因及预防措施

2.1混凝土含气量过大且引气剂质量欠佳

在目前水利工程中,混凝土工程项目有许多,特别是泵送混凝土的用量比较大,因此为了保证泵送混凝土的可泵性,往往在泵送混凝土中加入适量的引气剂,由于各种引气剂性能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混凝土中呈现的状态也不尽相同,有的引气剂在混凝土中形成的气泡较大,而且表面能较低,很容易形成联通性大气泡,如果再加上振动不合理,大气泡不能完全排出,肯定会给硬化混凝土结构表面造成蜂窝麻面。

主要预防措施:根据平常的施工经验以及通过材料介绍多选择几种引气剂进行对比,以选择使用有质量保证的优质的引气剂。优质的引气剂在混凝土中引入的气泡直径宜在10—200 微米,气泡表面能比较高,气泡在混凝土中分布比较均匀(平均间距不大于0. 25毫米)。

2.2混凝土配合比不当

由于混凝土配合比不当,例如胶结料偏多、砂率偏大、用水量太小、外加剂中有不合理的增稠组分等,都会导致新拌混凝土过于黏稠,使混凝土在搅拌时裹入大量的气泡,即使振捣合理,气泡在粘稠的混凝土中也很难排出,或是现场施工人员责任心不足,在混凝土配料过程中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估计材料用量,容易因添加石子、水泥材料及加水量不准而造成砂浆少,石子多等等也是造成硬化混凝土结构表面出现蜂窝麻面的原因。

主要预防措施:根据混凝土配合比试验报告,严格按要求控制混凝土水灰比、砂、石子、水泥等材料的用量以及外加剂的添加,改善混凝土的黏稠性以及材料的用量,也可以提高混凝土结构面层的质量。

3混凝土蜂窝、麻面形成的外部原因及预防措施

3.1振捣部位过厚

在《混凝土泵送技术规程》中规定混凝土浇筑分层厚度,宜为300~500 mm,但是在实际施工时,往往浇筑厚度都偏高,由于气泡行程过长,即使振捣时间达到规程要求,气泡也不能完全排出,这样也会给硬化混凝土结构表面造成蜂窝麻面。

主要预防措施:严格按《 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 》中的规定执行,每层混凝土浇筑厚度不应大于 50 cm;当水平结构的混凝土浇筑厚度超过50cm时,可按1:6—1:10的坡度分层浇筑,且上层混凝土应超前覆盖下层混凝土20cm以上。

3.2混凝土振捣不规范、搅拌时间短

很多时候,人们在混凝土浇筑时,往往等到混凝土堆积到一定程度后才开始振捣,这里振捣一下,那里振捣一下,且振捣时间较短,很不规范,振捣的时候很容易出现漏振而导致混凝土分部不均匀,也很容易产生蜂窝、麻面。

主要预防措施:及时振捣,且振捣要有规律,在振捣时按照快插慢拔的方式进行振捣,一般每点振捣时间约为15—30秒。合适的振捣时间可由下列现象来判断:混凝土不再显著下降,不再出现气泡,混凝土表面出浆且水平状态,混凝土将模板边角部分填满充实。

复振是消除混凝土结构面层蜂窝麻面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 》中,6.3.5条明确规定:间隔 20 —30 分再复振一次,春、秋季节进行混凝土施工时尤其重要。

3.3不合理使用脱模剂

不合理使用脱模剂是造成硬化混凝土结构表面蜂窝麻面的主要原因。目前脱模剂市场比较混乱,良莠不齐,产品大致分以下几大类:矿物油类、乳化油类、水质类、聚合物类和溶剂类等。

矿物油类,例如机油、柴油、煤油、机油加柴油、机油加煤油等轻质油。

乳化油类,即轻质油加水再加定量的乳化剂生成的水包油型乳液。

水质类,即动植物油进行皂化后,再用水稀释的液体。

聚合物类,即石腊、液体石腊、松节油等物质再加入有机溶剂生成的溶液,由于成本较高使用较少。

就矿物油类脱模剂而言,不同标号的机油粘度也不尽相同,即使是同标号的机油,由于环境温度不同,黏度也不相同,气温高时黏度低,气温低时黏度高。当气温较低时,附着在模板上的机油较黏,新拌混凝土结构面层的气泡一旦接触到黏稠的机油,即使合理振捣气泡也很难沿模板上升排出,直接导致混凝土结构表面出现蜂窝麻面。可以在在机油中加入部分柴油,用来降低脱模剂的黏度,这样做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是仍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水乳类脱模剂目前在市场上比较多,但是也会给混凝土结构面层造成蜂窝麻面。

动植物油进行脂化的脱模剂出现的问题较多,其原因是产品中含有引气性比较大的乳化剂及增稠剂,会给混凝土结构面层带来极大的影响。模板材质不同也会使混凝土结构面层出现不同的状态。溶液和各种固体接触后都会形成不同的接触角,水泥浆体也不例外,接触角越小液体在固体上附着力越强。

主要预防措施:选择使用优质的脱模剂。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多选择几种脱模剂,在相同的条件下,在50×50×10cm3的铁模上分别涂刷两遍所选脱模剂,混凝土成型后24h拆模观察,选择效果好的脱模剂进行使用。

3.4模板表面粗糙并粘有干混凝土

模板表面粗糙并粘有干混凝土等杂物,浇筑混凝土前,模板浇水湿润不够,或模板缝隙没有堵严,浇筑振捣时与模板接触部分的混凝土失水过多或滑浆,混凝土呈干硬状态,使混凝土表面形成许多小凹点。

主要预防措施:(1)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优先选用尿醛树脂压制的竹、木模板进行成型。

(2)木模板灌注砼前,用清水充分湿润,清洗干净,不留积水,使模板缝隙拼接严密,如有缝隙,填严,防止漏浆。钢模板涂模剂要涂刷均匀,不得漏刷。

3.4未控制好下料高度

混凝土没分层下料浇筑;下料自由倾落高度过大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超过2m时,容易造成骨料分离,也会出现蜂窝麻面现象。

主要预防措施:混凝土浇筑高度超过2米时,要采取措施,如用串筒、溜管或振动溜管进行下料。

4蜂窝麻面的处理方法

4.1蜂窝的处理方法

砼有小蜂窝,可先用水冲洗干净,然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修补,如果是大蜂窝,则先将松动的碎石和突出颗粒剔除,尽量形成喇叭口,外口大些,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湿润,再用高一级的细石砼捣实,加强养护。

4.2麻面的处理方法

麻面主要影响砼外观,对于面积较大的部位修补。即将麻面部位用清水刷洗,充分湿润后用水泥浆或水泥砂浆抹平。

5结束语

蜂窝麻面是混凝土施工中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而影响混凝土产生蜂窝麻面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混凝土浇筑时,应综合考虑环境条件、材料选择、配合比设计和施工技术等多方面因素。选用合适品种的水泥,选用优质骨料,选择合理的施工时机与施工工艺,严格按照配合比进行配料等,可以有效防治蜂窝麻面现象的出现,提高混凝土质量,确保其设计使用功能,延长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JGJ/T10—95

作者简介:况蒙蒙(1982年7月)男 ,山东青岛人,毕业于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从事工程建设十余年.

上一篇:不良地质给排水管道工程施工技术 下一篇:浅谈《电梯技术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