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范文

时间:2023-03-19 12:35:43

混凝土

混凝土范文第1篇

混凝土三维细观分析中界面过渡区的网格划分方法李曙光 李庆斌 (4)

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评价方法与两个主要的技术指标黄智山 胡琼 杜卓铮 (6)

再生骨料混凝土等高变宽梁抗剪强度试验研究刘丰 白国良 柴园园 吴淑海 (14)

GFRP管钢筋混凝土组合构件抗弯承载力计算陈百玲 秦国鹏 王连广 (17)

预应力混凝土矩形截面梁弯曲破坏过程的有限元分析陈连姝 牛季收 张黎明 (21)

基于有限元法的混凝土固化期温度场分析卢玉林 魏佳 梁永朵 王丽 (23)

基于结构徐变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刘数华 顾庆 刘昌清 (26)

混凝土早龄期裂缝与约束度研究郭磊 黄志全 吉顺文 (28)

高温后掺防腐剂C35高性能混凝土剩余抗压强度试验研究王珍 张泽江 祝杰 (32)

混凝土加强钢筒的抗爆性能试验研究李文杰 曾庆良 胡永乐 胡昊 柳贵东 (35)

纤维布加固混凝土梁的疲劳损伤研究刘永胜 童谷生 熊智文 (38)

正交法分析透水混凝土的基本性能陈爱玖 刘耀 王静 盖占方 (40)

行业资讯

北京近期预拌混凝土最低指导价格表 (13)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看好三一国际化 (37)

国内首条自主研发干混砂浆生产线正式运营 (48)

江苏淮安加快“禁现、推散”步伐 (48)

建设部关于国家标准《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的公告 (54)

原材料及辅助物料

辅助胶凝材料对碱矿渣混凝土限制膨胀率的影响杨长辉 梅琳 (42)

混杂纤维混凝土疲劳性能试验研究陈猛 郭莎 卢哲安 任志刚 邹尤 (46)

氯氧镁水泥交流阻抗研究李成栋 余红发 (49)

硅灰增密-解密方法的研究汪发红 钱觉时 李宁 (52)

含早强剂的矿物掺合料在水泥体系中的作用机理研究陈琴 万惠文 谢春磊 贾雪丽 (55)

减水剂、缓凝剂与引气剂的协同效应对硫铝酸盐型膨胀剂效能的影响张圣菊 王新刚 何廷树 (57)

道面水泥混凝土粗集料分形特征翁兴中 王文杰 党明杰 张元农 (60)

快硬水泥锚固剂的试验研究王晓翠 王晓利 (62)

再生混凝土抗渗性能的试验研究张大长 徐恩祥 周旭洋 (65)

化学物质对碱-矿渣水泥凝结时间和强度性能的影响张烁 潘志华 (68)

粉煤灰基土壤聚合物微观结构分析李克亮 蒋林华 蔡跃波 (71)

矿渣微粉和激发剂对水泥性能的影响赵顺湖 包先诚 何廷树 王福川 (74)

道面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早期抗裂性试验卢昌鑫 刘文录 翁兴中 (77)

掺合料及引气剂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研究黄维蓉 杨德斌 周建廷 (80)

粉煤灰的表面改性及其对水泥浆体强度和干燥收缩的影响李诗杨 邓敏 莫立武 (83)

温控型混凝土膨胀剂研究李乃珍 谢敬坦 雷亚光 张立新 张志征 刘翠华 (87)

石灰石粉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熊远柱 万慧文 (89)

预拌混凝土

聚羧酸系减水剂用于双掺水工混凝土配合比试验研究温国梁 白梅荣 (92)

泵送混凝土施工通病成因分析与预防措施郑国龙 (94)

混凝土制品

现浇混凝土屋面板初应变对顶层墙体的影响丁婷 王懿 丁圣果 (96)

实用技术

严酷环境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修复材料——应变硬化水泥基复合材料耐久性能研究进展胡春红 赵铁军 苏卿 (101)

大体积高强混凝土承台的温度控制与监测分析万惠文 谢春磊 徐文冰 王威 熊远柱 (104)

高透水混凝土路面消减城市热岛效应计算分析王从锋 刘德富 (108)

提高跨海桥梁混凝土电阻率的措施易承波 欧阳东 易宁 (111)

氨基系高效减水剂合成工艺的研究综述李宪军 郝建英 王芳芳 赵爱琴 何廷树 (114)

大面积多层地下空间侧墙早期应力仿真分析及裂缝控制欧阳东 易宁 萧澎伟 潘攀 李晓铭 鲁刘磊 (118)

混凝土新型超缓凝减水剂的研制查文珂 李素芳 方建军 李桃凡 何德强 赵雅楠 (121)

泡沫混凝土强度及应变研究祝捷 谢永祥 (124)

粉煤灰泡沫混凝土轻质墙材研究夏清 叶昌 张海峰 孙东东 (127)

“当量法”设计双掺矿粉、粉煤灰混凝土配合比的研究及应用陈才元 陈宏俊 (129)

高寒地区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坝体填筑施工技术探讨张兰华 贾蕴翔 黄伟奇 (133)

建筑物维修中混凝土裂缝修补与加固处理何贵中 王瑞华 (135)

地面工程若干质量问题剖析与对策王常洪 曲哲 郑丽娜 李志然 张希文 王殿军 (138)

工艺与设备

耐久性试验中的模拟持续加载系统滕海文 黄颖 黄峰洲 霍达 (140

再接再厉,开创我国混凝土行业发展的新局面——中国建筑业协会混凝土分会第四届理事会工作报告戴显明 (1)

中国建筑业协会混凝土分会召开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 (I0002)

行业资讯

中国建筑业协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在京举行 (5)

三一月产泵车超600台 500亿冲刺无悬念 (50)

格雷斯公司在中国西部设厂 (53)

理论研究

钢纤维活性粉末混凝土的高温爆裂试验研究刘红彬 李康乐 鞠杨 王会杰 王金波 田开培 危松 (6)

高透水性混凝土消减城市热岛效应试验分析研究王从锋 刘德富 (9)

高温差环境下水泥混凝土道面温度应力试验研究李永毅 沈哲 梁峰 李澎 张罗利 (11)

混凝土立方体与圆柱体劈裂抗拉强度尺寸效应研究周红 车轶日 陈庚 宋玉普 (13)

混凝土筏板基础水化热研究吴献 回国臣 穆春龙 张黎黎 杨昆 郎东莹 (16)

全补偿型混凝土膨胀剂及其对高强混凝土干缩的补偿李乃珍 谢敬坦 雷亚光 张立新 张志征 刘翠华 (21)

利用正交试验法研究泡沫混凝土制备工艺对其强度的影响李龙珠 唐惠东 孙媛媛 (23)

预拌干料贮存期对喷射混凝土抗拉强度影响的试验与分析张经双 马芹永 韩兴腾 (25)

渗透结晶型裂缝自愈合混凝土的抗渗性能及其机理黄伟 王平 尹万云 陈德鹏 (28)

混凝土箱梁桥温度效应计算与分析崔秀琴 冯仲仁 黄毅 (31)

钢筋混凝土施工质量评价的智能方法莫轻兵 (35)

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轴向直接拉伸试验保证措施研究高栋 徐世烺 (38)

混凝土早期弹性模量的预测RBF模型徐智棋 陈邦红 徐智龙 (41)

高性能补偿收缩混凝土的变形性能和耐久性研究盛黎 (43)

地下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多指标多模式评价模型陈涛 (45)

氯盐对改性混凝土的侵蚀研究韩菊红 王岩 郭进军 张超 (48)

高温对混凝土抗拉强度与黏结强度影响的试验研究王峥 宋玉普 (51)

酸性硫酸盐侵蚀下混凝土材料的性能唐咸燕 楼胜俊 何智海 (54)

基于微平面理论的混凝土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卢鹏程 (58)

原材料及辅助物料

AMCI迁移型防腐阻锈剂的性能研究贺奎 王二坡 王万金 夏义兵 李海峰 王靖 (61)

纤维素醚-水泥水化特征及机理评述马保国 欧志华 蹇守卫 柯凯 (64)

一种新型有机阻锈剂的阻锈效果及其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王中华 汪冬冬 孟庆超 (68)

高温作用下新型化学锚栓极限抗拔承载力试验研究邢国起 (71)

改性有机硅涂料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张伟 史琛 项志敏 宋学锋 李振周 (73)

高性能聚羧酸类保坍剂的研究与应用张新民 虞亚丽 卢建新 (76)

粉煤灰对混凝土抗冲磨性能的影响刘冬梅 (80)

二级配骨料钢纤维混凝土断裂性能研究石国柱 徐晓勇 (82)

粉煤灰对再生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研究陈爱玖 潘丽云 王静 盖占方 (84)

固硫灰兼用做水泥混合材及缓凝剂的研究柳瑞翠 曹凯 刘子全 慕喜才 王国川 (88)

电解锰渣作为水泥矿化剂的研究王勇 (90)

聚羧酸系减水剂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杨箴立 (94)

试验方法对掺合料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性能影响的分析王应生 牛荻涛 宋华 刘俊 (96)

预拌混凝土

低碳,对预拌混凝土业发展的思考李国臣 (99)

石屑在预拌混凝土中研究与应用袁天海 刘志茂 孙克平 郭明明 (103)

客运专线铁路高性能混凝土单位用水量控制另本春 (106)

锂硅粉对新拌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研究秦拥军 罗玲 徐虎 张德娟 (108)

预拌砂浆

复合激发剂对大掺量粉煤灰水泥砂浆早期力学性能的影响吴纯超 杨海龙 孔祥明 宋常友 胡永腾 (110)

煤矸石砂浆的孔结构与强度的关系陈炜林 张金喜 金珊珊 陈春珍 杨荣俊 (113)

超早强支座砂浆凝胶体系的配制研究查炎鹏 盛喜忧 王万金 贺奎 王晓忠 (118)

实用技术

宜昌某工程回弹专用曲线的建立分析研究陈北量 孙超 (122)

巷道钢纤维喷射混凝土支护结构的数值分析与工程应用黄伟 马芹永 周仁战 (125)

超细矿渣粉在特细砂水工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赵玉青 仝玉萍 闫雪莲 邢振贤 (129)

论无黏结预应力筋在反力架中的监理重点吕韬 孙金坤 (132)

700mm厚BDF现浇混凝土空心楼板施工程华安 (134)

玻化微珠保温混凝土整体式保温隔热建筑研究代学灵 崔秀琴 李珠 张泽平 魏增宝 (137)

生活垃圾填埋场垂直防渗浆材的试验研究代国忠 靖向党 (139)

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抗压强度试验研究马乐为 罗峥 阎文 詹海雷 王海 丁铁锋 郝源 (142)

加载水平对杂散电流和盐溶液共同作用下钢筋锈蚀影响的模拟试验研究滕海文 杨森茂 舒正昌 黄颖 (1)

逆推混凝土软化曲线及其断裂能的研究赵志方 李铭 赵志刚 (4)

有限元计算在多年冻土区混凝土灌注桩温度场分布李文利 张鹤 赵炜璇 巴恒静 (8)

钢骨-方钢管高强混凝土柱正截面承载力的计算陈颖 朱美春 (11)

基于不同意义断裂韧度的混凝土有效裂缝扩展量计算模型王学志 黄志强 董锦坤 刘钧玉 朱朝艳 (15)

海洋环境下高性能混凝土柱的承载力试验研究朱方之 姜福香 赵铁军 (19)

混凝土随机骨料结构在非线性有限元分析中的应用邱志章 王宗敏 (22)

养护条件对混凝土早期氯离子扩散系数的影响宋东升 张巨松 邓嫔 (25)

矿物掺合料的掺入对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影响的评价与研究孟振亚 刘加平 刘建忠 郭飞 陆加越 张守治 (28)

硫酸盐环境下再生混凝土性能试验研究安新正 易成 刘燕 张结太 (31)

锰渣-Ca(OH)2-H2O体系火山灰反应程度研究韩静云 宋旭艳 郜志海 (34)

对剥壳再生粗骨料混凝土受弯构件裂缝的研究钱大行 (37)

预应力CFRP布加固组合梁反拱变形计算霍君华 王连广 (39)

受弯构件安全性能储备二系数表达法研究潘永灿 荀勇 (42)

新型大断裂应变FRP约束混凝土圆柱的轴压性能龙跃凌 戴建国 (44)

考虑应变率效应的混凝土损伤特性试验研究王乾峰 姜袁 马莉 梅世强 (48)

缓黏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张拉摩阻力试验及浅析付强 舒竹柏 周红梅 刘婷 (51)

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侵蚀模型及验证薛鹏飞 毛达岭 项贻强 金立兵 (54)

基于模糊理论的在用RC桥梁耐久性评估任更锋 徐岳 邹存俊 (57)

变应力作用下混凝土徐变分析谭景文 向中富 燕南 魏强 (61)

改性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抗冻性能试验研究蔡迎春 代兵权 (63)

橡胶粉水泥混凝土路面板与温度应力分析研究覃峰 黄琼念 包惠明 何壮彬 (65)

行业资讯

石家庄开始市区禁止现拌砂浆 (36)

北京市混凝土协会召开预拌混凝土价格座谈会 (150)

广东召开2010年第二季度混凝土价格信息座谈会 (150)

混凝土泵挑战世界新纪录 (150)

原材料及辅助物料

新型有机硅丙烯酸酯的合成及对混凝土的性能研究唐文睿 缪昌文 丁蓓 (69)

有机混凝土阻锈剂的研究兰明章 孙启华 (72)

纤维对混凝土早期塑性开裂的影响张建峰 罗平 周世华 (76)

混凝土减水剂研究现状和进展郭登峰 刘红 刘准 (79)

木质素磺酸钙接枝对硅酸盐水泥水化影响研究雷永林 霍冀川 (83)

再生混凝土粗骨料质量等级模糊综合评估方法王思源 朱平华 姚荣 王欣 邓贤枝 (87)

碳纤维钢渣混凝土压敏、温敏性能试验分析卢召红 房君安 张云峰 (90)

再生骨料的分类研究郝永池 杨晓光 薛勇 (92)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抗渗性能的研究吴刚 李希龙 史丽华 王军 (95)

聚羧酸减水剂中使用引气剂的研究陈峭卉 梁晖 徐卓涛 (98)

预拌混凝土

自养护高性能混凝土的试验研究张德思 薛峰 陈会凡 (102)

C35、C50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研究王海娜 王科元 金南国 (104)

绿色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制祝明桥 唐磊 何利雄 蒋伟中 (106)

预拌砂浆

砂浆试样单轴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试验研究王少杰 刘福胜 段绪胜 卢华 刘潇璐 (110)

应用人工砂预拌砂浆增稠保水材料的研制及其应用性能谢慧东 张云飞 刘征涯 颜世涛 (113)

混凝土制品

《清水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与质量验收标准》简介黄清杰 蔡亚宁 (116)

地铁隧道管片蒸养混凝土耐久性试验研究张勇 周华新 崔巩 刘建忠 (119)

实用技术

纤维增强水泥基功能复合吸声材料的研制与性能周栋梁 潘志华 (122)

新型钢筋混凝土叠合结构体系研究刘霞 叶燕华 王滋军 孙仁楼 卢吉松 (124)

无缝施工技术的应用与规范化李乃珍 王振华 金治锋 华力军 谢敬坦 雷亚光 张立新 (127)

高强混凝土的配合比优化及智能分析刘富玲 (129)

水工混凝土结构的检测与分析刘超英 戚诚华 付磊 (132)

大体积混凝土硬化过程中的温度检测和应力计算林永秋 苏晓樟 孙林柱 (135)

钻孔灌注桩桩端后注浆施工技术研究刘耀东 卢立海 徐金华 (139)

特细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试验吐尔洪·吐尔地 曾力 刘志栋 高珍 (141)

浅谈大体积混凝土质量控制邹丽华 董东 (145)

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的技术开发与应用王斌 黎思幸 (147)

水泥基材料混沌分形特征与耐久性唐明 杨帆 陈哲 (1)

基于神经网络预测混凝土中氯离子浓度的分布许晨 赵羽习 金伟良 (6)

混凝土氯离子扩散性评价的交流阻抗法丁建江 孙凯 陈春雷 郑建军 (9)

无损检测法评判早龄期混凝土内部结构特征的研究丁沙 水中和 袁新顺 (12)

钢筋保护层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影响高明赞 干伟忠 (16)

缝高比对碾压混凝土名义断裂韧度的影响王学志 毕重 任莉莉 翟诚 朱朝艳 (21)

边缘检测算子及其在裂缝图像中的应用张士萍 刘加平 (25)

高性能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与耐久性评估王睿 王信刚 齐瑞文 (28)

基于分形理论的混凝土材料力学性能研究胡海霞 章青 丁道红 (31)

低碳纤维掺量智能混凝土的电阻率研究庞文彬 侯作富 陈强 谢世涛 (34)

混凝土箱梁桥日照温度场的研究崔秀琴 冯仲仁 黄毅 (37)

G-N法在桥梁混凝土管桩极限承载力预测中的应用何春林 雷莉 (41)

在役钢筋混凝土桥梁的耐久性评估胡桂娟 付春松 袁秋平 常岩军 (43)

基于多相水化模型的水泥水化动力学研究吴浪 宋固全 雷斌 (46)

广义的补偿收缩混凝土及补偿效率李乃珍 谢敬坦 (49)

电解质溶液对电化学除氯效果的影响郑秀梅 高小建 巴恒静 (53)

行业资讯

6S店遍地开花 三一再掀行业革命 (24)

齐齐哈尔大力整顿建筑砂石开采 (57)

中国建筑业协会混凝土分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中国混凝土行业优秀企业、优秀企业家表彰大会即将召开 (94)

冀东水泥联手冀东发展集团加码混凝土业务 (100)

贵州治理混凝土搅拌车撒漏现象 (100)

沈阳开展预拌混凝土质量专项检查 (117)

原材料及辅助物料

再生混凝土抗折强度试验研究陈宗平 余兴国 柯晓军 薛建阳 (58)

轻骨料吸水返水特性及其对轻骨料混凝土抗裂性能的影响季韬 庄一舟 梁咏宁 林旭健 陈永波 朱荣军 (61)

废瓷粉掺量对水泥净浆水化性能的影响江南宁 杨元霞 赵兴英 (64)

水化反应增强剂对道路混凝土早期强度及早期开裂性能的影响李益进 何凡 孙鑫鹏 (66)

缓释型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的研发与应用盛喜忧 王万金 贺奎 郑丽丽 (68)

助磨剂对高效减水剂在水泥颗粒表面吸附量的影响李宪军 (71)

掺磷渣粉与粉煤灰碾压混凝土性能研究张建峰 杨华全 王迎春 董维佳 (74)

混凝土再生骨料的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吕智英 (77)

矿物掺合料对粉煤灰陶粒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张林春 张爱莲 邓宏卫 (83)

胶凝材料对塑性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的影响宋帅奇 高丹盈 严克兵 胡良明 (86)

掺GL-B4型高效引气减水剂在混凝土中的抗冻性能试验研究杭美艳 张锦霞 张凤霞 (89)

WG-高效抗腐蚀剂提高给排水构件耐久性研究黄沙 罗建成 刘航 张铭亮 (91)

硬石膏掺量对快硬型修补砂浆性能的影响刘成健 张振秋 葛仲熙 (95)

粉煤灰在自密实混凝土中的应用探讨崔俊 卫帅帅 王莉 侯旭军 (98)

利用机制砂配制C60级自密实钢管混凝土曹中良 杨建辉 (101)

预拌混凝土

《无锡市预拌混凝土质量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研究汪涛 许晓峰 沈东 (104)

浅谈智能可视化技术优化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赵永刚 (107)

新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强度分析刘富玲 (112)

混凝土制品

轻骨料预应力混凝土板冲切强度的研究杨秋宁 毛明杰 (115)

纳米SiO2在纳米粉煤灰混凝土夹心砌块中的研究蒋荣 宋国芳 (118)

实用技术

天津津塔4m厚基础底板混凝土温度控制措施分析程峰 (121)

重庆长江大桥复线桥水泥的质量控制及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王瑞燕 王俊如 向中富 窦广陵 (124)

预应力CFRP加固技术的研究及工程应用陈华 张鹏 邓朗妮 (126)

建筑地下室混凝土连续外墙裂缝成因与防治研究黄子春 张武廷 (129)

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快速测试方法的现状及展望董素芬 黄智德 (131)

超声回弹综合法在橡胶混凝土中应用试验研究林凤兰 李丽娟 朱江 朱志文 齐建林 (134)

农村公路路面碾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研究黄维蓉 胥吉 何兆益 (137)

聚丙烯复合纤维与聚丙烯纤维的抗裂效果对比及应用张勇明 李建江 赵伟 沙慧慧 朱瑾 (143)

混凝土冻融耐久性量化分析苏昊林 王立久 (1)

掺合料混凝土在不同硫酸盐环境中的性能分析刘俊 牛荻涛 宋华 (3)

混凝土孔体积分形维数及其与氯离子渗透性和强度的关系张建波 文俊强 王宏霞 叶家元 张文生 (7)

自密实混凝土流动性试验及其神经网络预测研究刘华良 顾杨圣 石建军 屈慧琼 付强 (10)

基于RSM的混凝土抗冻性研究朱志远 岑国平 董宗戈 杨锐 刘庆涛 (13)

氯离子侵蚀耐久寿命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苏卿 万小梅 赵铁军 (16)

矿渣微粉高性能混凝土的抗侵蚀试验研究慈军 刘健 王建祥 (21)

基于虚拟裂缝模型的钢筋混凝土最大锈胀力模型卢鹏程 (25)

西园隧洞混凝土碳化概率模型研究彭玉林 龚爱民 林志祥 宋天文 (27)

磷酸锌改性钢纤维与水泥基界面的黏接强度试验研究孙敏 闻荻江 (29)

简化权重成熟度法预测混凝土早期强度罗启灵 邢锋 韩宁旭 王玉 (39)

离心钢管混凝土柱力学性能研究卢方伟 周鼎 董永 (43)

城市污水环境下混凝土构筑物特殊防护后耐久性分析预测刘廷滨 赵建昌 (46)

高强混凝土强度预测的支持向量机模型及应用崔海霞 (49)

基于投影寻踪回归的混凝土抗渗性能研究崔俊 卫帅帅 王莉 侯旭军 (52)

辽宁省预拌砂浆推广工作现场会在沈阳召开 (31)

预应力空腹式钢骨混凝土梁徐变效应分析慕光波 王连广 (32)

含铝物质抑制碱-硅酸反应研究王晓燕 封孝信 白瑞英 高水静 范树景 (35)

三一重工为上海中心底板浇筑提供特级服务 (51)

巴斯夫为2010上海世博会提供可持续建筑材料 (75)

三一再次出击第29届宝马展 (82)

北京市混凝土协会关于当前混凝土市场价格调整的建议函 (131)

《工程机械使用与维护丛书》正式出版 (137)

三一重工四川6S店助力灾后重建 (141)

原材料及辅助物料

纤维素纤维对渡槽C50混凝土的性能影响李北星 周芳 王长德 夏京亮 龙昌 (54)

可再分散乳胶粉用NMA-苯丙乳液的合成及性能周利庄 司徒粤 蓝仁华 夏正斌 陈焕钦 (57)

稻草纤维/镁水泥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曹旭辉 朱祥 钟春伟 王路明 (61)

大掺量锰铁合金渣混凝土的试验研究王一靓 陈平 刘婷 刘荣进 (64)

高性能再生混凝土骨料取代的优化设计周璇 曾志兴 (67)

硅烷膏体防护剂在提高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中的应用戴建才 李建中 施苏萍 (70)

高硫粉煤灰磷矿渣复合材的制备及其混凝土性能研究谢祥明 (73)

玄武岩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研究唐明 杨欢 (76)

全轻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试验研究李长永 钱晓军 赵顺波 (79)

预拌混凝土

硫酸盐环境中喷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廖乃凤 邓德华 黄波 杜火文 钟磊 (83)

大体积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孙仁楼 叶燕华 刘霞 卢吉松 (87)

旬阳水电站混凝土配合比及性能试验高珍 曾力 吐尔洪 (89)

基于粉煤灰掺量的双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王冬梅 (92)

预拌砂浆

流态砂浆爆炸固化过程数值分析杜荣强 王海亮 (94)

丙乳改性水泥砂浆试验研究程红强 杜晓刚 侯超普 (98)

加气混凝土特细砂抹灰砂浆的配制杨晓燕 (101)

水泥砂浆硅烷表面改性电学评价初步李荣鹏 路新瀛 (103)

混凝土制品

张拉控制应力对预应力空心板延性的影响崔秀琴 冯仲仁 (105)

加气混凝土复合夹芯保温砌块物理力学性能研究刘平 孙奇 (108)

水泥轻舟赛的起源与发展状况研究沈卫国 李明忠 张涛 李旭巍 (111)

预应力钢纤维混凝土空心板受力性能试验研究许成祥 马进军 (114)

实用技术

带约束拉杆矩形钢管混凝土研究与应用现状龙跃凌 蔡健 (117)

基于免疫算法的武汉地区建筑混凝土回弹测强曲线研究袁智 詹宏昌 邹霖 (121)

混凝土建筑工程缺陷修补技术探讨周开庆 王福 (123)

干拌自密实混凝土试验性能研究罗梅芳 (126)

我国村镇混凝土住宅工程质量的现状和展望何化南 熊开兵 李云贵 (129)

大体积基础底板混凝土施工控制技术刘冬学 (132)

冲击回波法检测波纹管灌浆质量的研究及工程实践王伟 水中和 王桂明 余睿 (134)

黏土心墙堆石坝碾压试验技术研究王贵杰 黄金林 张峰 (138)

混凝土范文第2篇

《混凝土》(CN:21-1259/TU)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混凝土》主要报道与混凝土专业有关的科研、设计、生产、施工等内容,以加强科技指导,交流行业信息,促进行业科技进步为宗旨。

混凝土范文第3篇

关键词:渠道混凝土防渗施工

目前,全社会大力推行节水灌溉的措施,渠道作为节水灌溉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渠道的防渗效果较差渗漏严重。根据调查发现,渠道渗漏的水量占渠系损失水量的绝大部分,一般的情况下占渠首引水水量的30%左右,在比较大的、灌溉设备较差的灌区和渠系防渗较差的地区可高达50%以上。渠系的水量损失不仅降低了渠系的水利用系数,减少了灌溉的面积,浪费了宝贵的水资源,而且有些地方会引起地下水位的上升,导致土地渍害。在受盐碱威胁的地区,会引起土壤的盐渍化。同时水量的损失会增加灌溉成本和农民的水费的负担,降低了灌溉的效率。为了减少渠道的水量的损失,提高渠系的水利用系数,一方面要加强渠系工程配套和维护,实行科学的调配,不断的提高渠系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要采取防渗措施,减少渠道的渗漏水量。

现在,在全国各地的引调水、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中,由于混凝土防渗渠道具有良好的防渗效果,一般减少渗漏损失水量的85%以上,可以提高输水能力,减小渠道的断面尺寸和耐久性强的特点,是适用于不同的地形,气候和使用条件的大中小型渠道和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保证现浇混凝土防渗渠道效果和耐久性,除了正确合理的设计以外,必须严格提高施工技术水平,加强对混凝土的品质、配合比质量的波动以及混凝土的拌和运输、浇筑、养护等施工工艺的监督和管理,以保证施工质量,做到优质、经济、安全。下面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论述现浇梯形断面混凝土防渗渠道的各方面的工艺流程:施工准备、混凝土材料、混凝土配合比、混凝土的拌和和运输、混凝土的浇筑、养护及拆模等工艺流程及其质量控制。

1.施工准备

渠道防渗工程施工前,应进行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充分做好料场和拌合场等施工工地的布置以及施工用电,用水,道路和机器设备的准备工作,应对试验和施工的设备进行检测和测试运行,如果不符合要求,应予以更换和调整。在施工条件极其艰苦,无实验仪器和设备的条件下,可以将试验委托有资质的实验机构进行。还应做好永久性和必要的临时性的排水设施,确保混凝土衬砌的渠床符合施工要求和提供良好的施工的条件。

1.1地基处理

渠道防渗工程施工前,应对渠道进行施工放样,具体的放样尺寸应按照设计图纸要求进行。放样出渠道底脚线和渠口线共四条线,然后进行机械开挖或人工开挖,土方的开挖应提前进行,使得地基的土的水分在自然风干下尽量降低以增强土基的强度,减轻冬季冻胀的破坏。

衬砌渠道多为新建渠道,根据不同的地形有的渠道需要开挖,有的渠道需要填方。挖方式渠道的基础比较坚硬,但其开挖面在开挖的过程中发生松动,在防渗体工程铺筑之前必须将其清理干净,然后回填,渠基整平、夯实。填方式渠道的基础比较松散,在衬砌前迎接和灌溉用水有意识的加大水位对渠道进行浸水预沉,但仍然难以达到衬砌所需的密实度的要求,必须进行夯实。对于改建渠道防渗,应尽早的停止放水并扒松渠基风干,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回填新土并分层夯实。无论是新建渠道还是改建渠道在回填夯实前,必须将渠床内的淤泥、腐质土、垃圾及隐藏的砖石清理干净。

为避免表面干燥和施工人为地因素的践踏及雨水的冲刷而造成的起尘和破坏,渠道削坡应在混凝土浇筑前一天进行,削坡时应严格控制高程和表面平整度,采用人工挂线精削。如果渠道开挖或回填与设计的误差较大时,可以采用多次修坡的方法。如果削坡过量时不能用浮土回填,应采用与现浇同标号的混凝土填充或者新土回填夯实。

1.2模板工程

模板是混凝土工程的重要辅助作业,其主要作用是对新浇混凝土起成型和支撑作用,同时还具有保护和改善混凝土表面质量的作用。根据制作材料,模板可分为木模板、钢模板、混凝土模板、钢筋混凝土预制模板。在中小型水利工程中一般使用木模板和钢模板。在制作加工时模板的允许的偏差应符合表1-2-1的规定要求。模板的安装必须按照设计图纸测量放样,对重要结构应多设控制点,以利于检查校核。模板要求拼装严密准确,不漏浆,表面平整,不产生过大变形。现浇砼模板安装净距沿渠道纵向的允许偏差值为±10mm,沿宽度方向的允许偏差值为±30mm。安装尺寸允许偏差值不得超过《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的规定。

2.混凝土材料

2.1水的质量要求

凡可以饮用的水均可用于拌制和养护混凝土。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污水及沼泽水不能使用,如果在极其缺水的艰苦条件下,也可以使用其它水如地表水、地下水或其它类型的水,但必须符合《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方可使用。对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工程不允许使用海水。拌制和养护混凝土用水还应符合表2-1-1要求。

2.2水泥的质量控制

水泥品种较多,按用途和性能分为通用水泥、专用水泥及特种水泥。通用水泥主要用于一般土建工程。包括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硅酸盐水泥以及复合硅酸盐水泥。在使用水泥的时候必须区分水泥的品种及强度等级掌握其性能和使用方法,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与使用水泥,这样既可提高工程质量又能节约水泥。

在施工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优先使用散装水泥。

(2)、运到工地的水泥,应按标明的品种、强度等级、生产厂家和出厂批号,分别储存到有明显标志的仓库中,不得混装。

(3)、水泥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应防水防潮,已受潮结块的水泥应经处理并检验合格方可使用。

(4)、水泥库房应有排水、通风措施,保持干燥。堆放袋装水泥时,应设防潮层,距地面、边墙至少30CM,堆放高度不得超过15袋,并留出运输通道。

(5)、先出厂的水泥先用。

(6)、应避免水泥的散失浪费,作好环境保护。

2.3骨料的质量控制

砂、石骨料是混凝土最基本的组成成分。对混凝土用量很大的水利水电工程,砂、石骨料的需求量是很大的,骨料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混凝土强度、水泥用量和混凝土要求,从而影响水工建筑物的质量和造价。为此,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应统筹规划,认真研究砂石骨料储量、物理力学指标、杂质含量。

2.3.1骨料料场选择

骨料料场的合理选择是保证骨料质量、促进工程进展的有力保障。其必须满足第

一、渠道混凝土对骨料的各项质量要求,其储量力求满足各设计级配的需要,并有必要的富裕量。第

二、主要料场应场地开阔,高程适宜,储量大,质量好。

2.3.2骨料的质量要求

骨料的质量要求包括:强度、抗冻、化学成分、颗粒形状、级配和杂质含量。骨料分为粗骨料和细骨料。

(一)、粗骨料质量要求:

(1)、粗骨料最大粒径:不应超过钢筋净距的2/3、构件断面最小边长的1/4、素混凝土板厚的1/2。对少筋或无筋的混凝土结构,应选用较大的粗骨料粒径。

(2)、在施工中,宜将粗骨料按粒径分成下列几种粒径组合:当最大粒径为40mm时,分成D20、D40两级;当最大粒径为80mm时,分成D20、D40、D80三级;当最大粒径为150(120)mm时,分成D20、D40、D80、D150(D120)四级;

(3)、应控制各级骨料的超、逊径含量。

(4)、采用连续级配或间断级配,应由实验确定。

(5)、粗骨料表面应洁净,如有裹粉、裹泥或被污染等应清除。

(6)、粗骨料的其它品质要求见下表2-3-1

(二)、细骨料质量要求:

(1)、细骨料应质地坚硬、清洁、继配良好;人工砂的细度模数宜在2.4-2.8范围内,天然砂的细度模数宜在2.2-3.0范围内。使用山砂、粗砂、特细砂应经实验论证。

(2)、细骨料的含水率应保持稳定,人工砂饱和面干的含水率不宜超过6%,必要时应采取加速脱水措施。

(3)、细骨料的其它品质要求见下表2-3-2

3.混凝土配合比

混凝土施工配合比必须通过实验,满足设计技术指标和施工要求,并经审批后方可使用。混凝土施工配料必须经审核后签发,并严格按签发的混凝土施工配料单进行配料,严禁擅自更改。在施工配料中一旦出现漏配、少配或者错配,混凝土将不允许进仓。

4.混凝土的拌和和运输

4.1混凝土的拌和

在混凝土的配合比确定的情况下,大中型的渠道的施工中,应按最佳配料顺序和拌和时间进行试验,经试验审核后,达到设计要求方可使用,配合比单、顺序、时间,一经确定不得擅自更改,已确保混凝土的质量。混凝土的组成材料的配料大中型渠道施工中均以重量计,但在小型渠道建设中,可将砂、石料用量折算成体积配料,但不能超过其误差。混凝土的拌和物应具有与施工条件相适应的和易性,在便于施工操作并能保证振捣密实的情况下,应根据结构物的条件及施工方法,当结构件截面尺寸较小或钢筋较密、采用人工振捣时,坍落度可选较大,反之当构件的截面尺寸较大或钢筋较疏、采用机械振捣时,可选用较小的坍落度。在有温度控制要求或在高、低温浇筑混凝土时,其坍落度可根据实际情况酌量增减,可参照《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混凝土拌和物错用配料单已无法补救、混凝土配料时,任意一种材料计量失控或漏配、拌和不均匀或夹带生料、出口混凝土坍落度超过最大允许值,出现以上四种情况之一则按不合格处理。

4.2混凝土的运输

混凝土的运输是连接混凝土的拌和和浇筑的中间环节,必须做到随拌、随运、随用的要求。根据施工的不同条件的要求,可用手推车、架子车、翻斗车、自动卸料车等,但必须做到专车专用,运输设备严密、平滑、不漏浆,每次卸料时,应将所在混凝土卸净并随时清洗车厢。在运输过程中要求做到不初凝,不分离,不漏浆,无严重泌水,无过大的温度变化,能保证混凝土入仓的温度要求,道路要平顺,无太大的颠簸。从装料到入仓卸料整个过程控制在30~60分钟之内,因故停歇超过运输时间,混凝土已初凝或失去塑性时,因按废料处理。运输过程中严禁在途中和卸料时加水。小型水利工程中,如在运输土中发生较轻的混凝土分离现象,到浇筑地点再拌和一次,必须在允许的时间内做到拌和均匀方可使用。混凝土夏季作业时,运输时间更短,以防止混凝土水纷蒸发过快,造成坍落度损失,控制混凝土的温度回升造成混凝土的温度裂缝。无论在高温或低温的条件下,混凝土运输工具应设置遮盖或保温措施,以免因天气,气温等因素影响混凝土的质量,冬季作业时,时间不宜过长,防止混凝土的热量损失过多。

5.混凝土的浇筑

混凝土浇筑的施工过程包括:浇筑前的准备作业,浇筑时入仓铺料,平仓振捣和浇筑后的养护。

5.1浇筑前的准备作业

混凝土浇筑前作业包括:基础面的处理、施工缝处理、立模钢筋及预埋件的安设。(其质量要求参见《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其次必须经监理人员验仓合格,并取得准浇许可证方能进仓作业。

5.1.1基础面处理

对于砂砾地基,应清理杂物,整平建基面,在浇10~20cm低标号混凝土作垫层,以防漏浆;对于土基应先铺碎石,盖上湿砂,压实后,再浇混凝土。

5.1.2施工缝处理

施工缝系指浇筑块间临时的水平和垂直结合缝,也是新老混凝土的结合面。在新混凝土浇筑前,必须采用人工或高压水枪等机械设备将老混凝土表面含游离石灰的水泥膜清除,并使表层石子半露,形成有利于层间结合的麻面。对纵缝表面可不凿毛,但应冲洗干净,以利灌浆。施工缝凿毛或冲毛后,应用压力水冲洗,使其表面无碴、无尘,在结合面铺水泥浆或小级配混凝土,才能浇筑混凝土,确保施工缝结合良好。

5.1.3支模

模板的安装必须按照设计图纸测量放样,对重要结构应多设控制点,以利于检查校核,并应经常保持足够的固定设施,以防模板倾覆,模板必须支撑在稳固的地基上,并有足够的支撑面积,防止滑动。模板要求拼装严密准确,不漏浆,表面平整,不产生过大变形,安装尺寸允许偏差值不得超过《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的规定。

5.2入仓铺料

在浇筑混凝土前,如果渠床干燥起土应首先洒水湿润,以避免浇筑好的砼板因水分过度流失表面出现细裂纹。混凝土衬砌渠道的施工时多采用按伸缩缝分块浇筑,渠底,渠坡一般都是采用跳仓浇筑。施工顺序应按设计要求和施工的方便操作来确定,通常是先浇渠底,后浇渠坡,最后浇压顶,其优点在于先浇得渠底衬砌板可作为渠坡浇筑时的支承。但这需要待渠底达到一定的强度以后,才能浇筑渠坡,这样会产生施工缝,无疑增加了施工工序。即便先浇渠底,再立即浇渠坡,不会有施工缝出现,但渠底的混凝土在施工人员的踩踏会影响混凝土的质量。先浇渠坡,后浇渠底,最后浇压顶,当渠坡浇筑完以后,可立即浇筑渠底这样保证了渠坡与渠底的良好衔接,然后作整体的收面工作。渠底有时也按顺序分块连续浇筑或渠底和压顶浇筑可按一定的方向连续进行。

5.3平仓与振捣

卸入仓内成堆混凝土料应及时平仓振捣,不得堆积,人工平仓,刮杠刮平。仓内若有粗骨料堆叠时,应均匀的分布到砂浆较多处,不能用水泥砂浆覆盖以免造成蜂窝,在倾斜面上(倾斜的边坡)浇筑混凝土时,应从低处开始依次向上。

混凝土平仓后振捣,严禁以振捣代替平仓,振捣时间混凝土粗骨料不在显著下沉,并开始泛浆为准,应避免欠振或过振,采用平面振捣器振捣时,则将混凝土按模板的高度全部铺满仓面,整平表面,即可开始振捣。施工人员分别站在渠顶和渠底,拉住平面振捣器的两端,接通电源,自下而上依次振捣,振捣器下行时,将振捣器抬离混凝土表面或关闭电源,停止振捣,且最好放在木板上或硬化的混凝土板上滑下。一般振捣两遍即可,第一遍为了振实,移动速度均匀而较慢,至表面泛浆为止。第二遍为了振平,速度可稍快。并筑已混凝土板的边沿和坡角处的振实,必要时可采用人工振捣或插捣。浇筑渠底时,用平面振捣器待整个仓面铺满料以后在振捣,至表面泛浆为止。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浇筑混凝土板时速度越快越好,否则,会影响到混凝土整平和收面的效果。更不要无故在中途停顿,因故停顿不应超过60~90分钟,否则按施工缝处理,以确保结合牢固。

5.4收面

收面工作是浇筑的重要的工序,做好混凝土衬砌的收面工作,可以降低糙率,提高输水能力,增强防渗效果,延长使用年限。收面工作要求做到表面平整光滑,无石子外漏,无蜂窝麻面。收面应在浇筑完混凝土立即用原浆进行收面,不得另外板砂浆收面,不得洒水收面。其工序是先用长木抹粗抹一遍,是表面平整,稍停,再用铁泥抹细抹一遍,最后待大量水分蒸发后,再用铁泥抹压抹一遍,直至达到密实,平整,光滑。

5.5拆模

混凝土浇筑后待混凝土初凝后即可拆模,拆模必须小心,不要影响混凝土的结构。拆模时,应将模板的一端轻轻撬起,然后用坚硬的物体在背面敲打,待全部松动,从另一端取出,这样既不易破坏模板,有保证混凝土板平整。拆完后的模板应立即清理干净、整修,校核,然后平放以备后用。

5.6养护

混凝土的养护是保证和提高混凝土质量的重要环节,特别是混凝土衬砌结构壁薄,外露面积大的特点,养护工作尤为重要。必须专人负责。最常用的养护方法在混凝土的表面覆盖湿草帘、湿芦席。一般正常气温下,混凝土浇筑后6~18小时即可养护,根据实用水泥的不同和气温的不同养护的时间也不同,养护要勤洒水,始终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状态。此外,还在混凝土表面覆盖塑料薄膜,为混凝土提供保温、保湿的环境,从而使混凝土充分得到养护。塑料薄膜必须将混凝土面全部包裹严密,以保证塑料薄膜内的凝结水不被蒸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化学养护剂,在实际工程中已得到的使用,取得很好的效果,还可以节约水资源,降低成本,使用方便。

6.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和检查

为了保证混凝土的质量,除必须选择适宜的原材料及确定恰当的配合比外,在施工过程中还必须对混凝土原材料、混凝土拌和物及硬化混凝土进行质量检查和控制

施工过程中,原材料的质量的波动对混凝土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如水泥强度的波动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的强度。骨料的超径或逊径将改变混凝土的级配,而影响到混凝土的和易性。施工中配料称量的误差,会引起配合比的变异,从而影响混凝土的质量。混凝土的搅拌、运输、浇筑及养护等工艺的变化,也会引起混凝土的和易性、强度及耐久性的变化。为了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应对混凝土原材料及施工工艺进行严格的控制管理。为此,必须经常对混凝土原材料的各项技术性质、混凝土拌和物及硬化混凝土的各项技术性质进行检查。以拌混凝土组成材料的质量应每天检查一次。混凝土的配合比应严格控制,不能再拌和过程中随意加水。坍落杜每班至少检查三次,坍落度如果不再允许的范围内,应级市检察院因并做处理,检查的结果应作记录。在混凝土浇筑期间,应根据浇筑量的大小,配合比的变化,浇筑部位的不同,施工班的不同情况,应浇制混凝土强度试块,每组三块,是需要可浇制抗渗和抗冻试块,抗渗试块每组六块,抗冻试块数量根据试验要求而定。试块的浇制和养护方法应于施工条件相同,试块制好后应登记,编号,制样时间等,待捣设计龄期,送有关单位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计入施工档案备案。新晨:

参考文献

李亚杰主编·建筑材料·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8

袁光裕主编·水利工程施工·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5.9

混凝土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水工混凝土施工混凝土原材料施工缝处理

在混凝土坝枢纽工程中,用于混凝土工程施工的各种费用约占整个工程总投资的60%~70%,这充分表明混凝土工程关系到整个工程建设的质量、工期、投资和效益。

现就DL/T5144-2001《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简称《规范》)涉及到的混凝土原材料和施工缝处理,进行综述。

1混凝土原材料

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使筑坝技术对混凝土工程有新的更高的要求,如水工混凝土应满足抗压、抗拉、抗渗、抗冻、抗裂、抗冲耐磨和抗侵蚀等要求。

《规范》中要求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很多方面要通过原材料的选用和控制来达到设计要求。

1.1水泥

水工混凝土选择水泥品种的原则主要是根据工程部位、技术要求和环境条件。对水位变化区外部混凝土、有抗冲耐磨和抗冻要求的混凝土,宜选用中热硅酸盐水泥或硅酸盐水泥,也可选用普通硅酸盐水泥。选用中热硅酸盐水泥,既可满足混凝土各项性能要求,又可降低混凝土发热量,减少温度裂缝。内部混凝土,宜选用中热硅酸盐水泥,也可选用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等。环境水对混凝土有硫酸盐侵蚀时,应选择抗硫酸硅酸盐水泥。为防止碱活性骨料膨胀,水泥碱含量≤0.6%,熟料碱含量≤0.5%。

熟料中氧化镁含量不超过5%,宜在3.5%~5%范围。抗硫酸盐水泥中SO3含量不得超过2.5%,矿渣硅酸盐水泥中SO3含量为4%~7%,其他水泥品种中SO3含量不得超过3.5%。特别强调每一个工程所用水泥品种以1~2种为宜,并应固定供应厂家。

《规范》中还强调应优先使用散装水泥。散装水泥的运输可以用散装水泥罐、散装水泥车、集装箱等。规定水泥进入工地的储罐温度不宜超过65℃,特殊情况下,允许放宽到70℃。

1.2骨料

水工混凝土可选用天然骨料、人工骨料,或两者互相补充。选用人工骨料时,有条件的地方宜选用石灰岩质的料源。

特别强调如骨料供应发生变化时,应按照现行建筑材料规程进行详细的补充勘察和碱活性成分含量试验,未经专门论证,不得使用碱活性骨料。有潜在的碱骨料反应时,限制水泥、外加剂、掺合料中的碱含量是防止碱骨料反应的主要措施。

细骨料应质地坚硬、清洁、级配良好;人工砂的细度模数宜控制在2.4~2.8范围内。有条件时,细骨料可分两级使用。细骨料应采取脱水、排水、遮盖和加强管理等综合措施,保持含水率稳定,人工砂饱和面干的含水率不宜超过6%。细骨料的含水率稳定,仍然是控制水胶比和混凝土出机口坍落度稳定的重要措施之一。

1.3掺合料

目前混凝土掺合料有粉煤灰、硅粉、凝灰岩粉、磷渣粉加凝灰岩粉等。

我国的Ⅰ级、Ⅱ级粉煤灰,特别是Ⅰ级灰,具有明显的减水增强和显著改善混凝土多种性能的效果,并可降低混凝土水化热温升。《规范》提出宜优先选用Ⅰ级和Ⅱ级粉煤灰。三峡二期工程全部使用了Ⅰ级粉煤灰。

1.4外加剂

水工混凝土常用的外加剂有:引气剂、普通减水剂、缓凝减水剂、引气减水剂、高效减水剂、缓凝高效减水剂、缓凝剂、泵送剂等。

一个工程掺用同种类外加剂的品种宜选用1~2种,并由专门生产厂家供应,以保证混凝土质量。

混凝土掺入适量引气剂,能产生分布均匀的细微气泡,含气量控制在4.5%~5.5%范围内,可以改善混凝土和易性,显著提高硬化混凝土抗冻性。

三峡工程设计时选取花岗岩人工骨料,但试验表明:花岗岩人工骨料粒形较差,颗粒表面粗糙,需水量增加,相应增加水泥用量和水泥水化热,对混凝土耐久性和干缩等不利。通过试验研究,原材料方面采取优化配比等综合措施,采用了减水率大于18%的缓凝高效减水剂,掺用需水量比为90%左右的Ⅰ级粉煤灰和优质引气剂,使减水率达到30%以上。

1.5混凝土总含碱量控制

为了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和使用年限,必须提高混凝土密实程度和抗冻、抗渗及抗侵蚀的能力,为此,除了优化混凝土配比以外,还应控制混凝土组成材料的总含碱量。国内外对混凝土总含碱量的规定可供参考:美国≤3.3kg/m3,英、日≤3.0kg/m3,澳大利亚≤2kg/m3,三峡工程人工骨料没有潜在的碱活性成分,为了确保工程安全,规定人工骨料混凝土碱总含量≤2.5kg/m3,这是非常严格的,也是可靠的。

2施工缝处理

大坝混凝土分层分块浇筑产生的水平施工缝,缝面一般有水泥浮浆所形成的乳皮,严重影响了层间结合,降低抗剪和抗拉强度,采取措施处理好施工缝面是确保大坝混凝土施工质量的关键问题之一。

2.1施工缝面处理标准

混凝土缝面处理标准:“去掉乳皮,微露粗砂,表面粗糙”。为此,需在浇筑前清扫缝面上的污物和灰尘并排除积水。

2.2施工缝面处理方法

①人工凿毛:劳动强度大,工效低;

②高压水冲毛:冲毛水压力达25~50MPa,效率高,间歇期超过2周,冲毛效果差;

③低压水冲毛:在混凝土终凝后,用0.3~0.6MPa的水压冲毛,可能会冲掉2~3cm厚的表层混凝土;

④利用风砂枪冲毛:对龄期长的混凝土冲毛有效,但费工费时费料,施工干扰大;

⑤钢丝刷机械刷毛:工效高、效果好、费用大;

⑥喷洒缓凝剂:可促使混凝土表面缓凝,延长冲毛时间。

以上6种方法,采用高压水冲毛较为经济合理。

2.3施工缝铺设砂浆问题

混凝土施工缝面处理的常规方法是铺设2~3cm厚砂浆。但从仔细观察和分析中可以看出,铺设砂浆并不很理想,譬如打砂浆增加了拌和和运输的很多环节,特别是铺设砂浆后会因间歇时间过长而晒干,反而影响施工缝面的结合。为了加快施工速度和简化施工程序,多年来就盼望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找到能取代打砂浆的方法和措施。2.4施工缝处理的试验和应用

2.4.1德沃夏克坝施工缝处理试验

美国陆军工程兵团在德沃夏克坝专门做了铺砂浆和不铺砂浆的对比试验。试验仓面面积186m2,浇筑块厚1.5m,施工缝用28MPa水压冲毛。骨料最大粒径152mm,水灰比0.66,水泥含量104kg/m3,粉煤灰45kg/m3,砂率21.5%,含气量6%,平均坍落度5cm。砂浆水灰比0.66,砂浆水泥含量288kg/m3,粉煤灰125kg/m3,砂1680kg/m3。混凝土养护后,钻取了直径240mm、总长55延米的垂直与水平的混凝土芯样,作了直观检查和弯曲、剪切、渗透等试验,直观检查很难分辨出接缝是否铺设砂浆。试验后,他们认为这两种接缝的效果都是好的。因此,大坝后期施工就不再铺设水泥砂浆。水平施工缝处理方法对比试验成果表,见表1。

2.4.2乌江渡工程施工缝处理试验

我国乌江渡工程对施工缝的各种处理方法也作了对比试验,施工缝不同处理方法的抗剪强度见表2。

从试验成果看,高压水冲毛的接缝胶结强度最高。使用高压水冲毛,仅要求缝面露出砂子不露出石子,冲毛深度很浅,平均深度约1~3mm,混凝土损耗率少,经济效益明显。

乌江渡工程从1976年起,对坝体混凝土水平施工缝已不再铺设砂浆(坝体迎水面5~7m范围除外)。接缝混凝土一般厚50cm,增加砂率2%~3%,坍落度增加1~2cm,根据振捣条件,总的混凝土坍落度不宜小于5cm。

上述施工方法,是在室内和现场试验的基础上取得的。从现场的钻孔取样得知,不铺砂浆的混凝土施工缝面,肉眼已不易分辨。实测87d龄期的抗弯强度为60.6kg/cm2,不低于整体混凝土的抗弯强度,其抗压、劈裂抗拉、抗剪强度分别为:265kg/cm2、16.4kg/cm2、51.9kg/cm2,均不低于整体混凝土。抗渗标号大于B12,亦不低于整体混凝土。

2.4.3葛洲坝工程施工缝面处理试验

①室内试验??室内试验项目为:抗压、劈裂抗拉、抗弯及抗渗。混凝土标号为R28200号,一级配,水泥用量249kg/m3,砂率,木钙掺量为水泥用量的0.25%,水灰比0.55,水泥品种:荆门矿渣大坝水泥425号。试验成果见表3。

从室内试验成果看,水平施工缝铺不铺砂浆的抗压强度均能满足设计要求,两者的指标尤其是后期(90d)相差甚微;抗弯强度指标,不铺砂浆优于铺砂浆;但两者劈裂抗拉强度相差较大,不铺砂浆28d劈拉强度仅13.4×105Pa,达不到设计要求,90d龄期强度有所增加,但仍偏低,为前者的65%。

②现场试验现场试验结合生产进行,混凝土200号,三级或四级配。每个试验仓半边仓铺砂浆,另半边不铺砂浆,浇筑28d后,用直径219mm钻头取样,室内锯切加工进行力学性能试验。芯样的接缝用肉眼很难辨认。

芯样力学性能试验成果见表4。

表4所示,缝面不铺砂浆的力学强度较铺砂浆的偏低。室内试验和现场取样试验资料都表明:整体混凝土优于有缝面的混凝土;相同施工条件下,缝面铺砂浆优于不铺砂浆。

③从现场混凝土芯样获取率看施工缝处理这次现场钻孔取样,共有120个接缝面,48个缝面在取芯样过程中断裂,占缝面总数的40%,其中铺砂浆的断裂22个,未铺砂浆的断裂26个,分别占各自接缝面60个的36.7%和43.3%。

总起来看,断裂数少的情况有以下几种:缝面坑洼不平、石子外露者,缝面用风砂枪冲毛者,混凝土为三级配者,这与一般的概念相同,说明缝面断裂数与缝面处理质量和混凝土浇筑质量密切相关。混凝土骨料粒径越大,水泥用量越少,对上下层结合不利,铺砂浆或增加砂率的必要性越大。二级配混凝土仓位,特别是高标号二级配混凝土,可以不铺砂浆。

2.4.4三峡工程对施工缝不铺砂浆的试验和措施

三峡工程泄洪坝段使用塔带机浇筑混凝土,施工缝面铺砂浆存在较大困难,为了确保浇筑质量又要方便施工,1998年11月-1999年1月,进行了水平施工缝铺砂浆与富浆混凝土对比试验。试验块长39m,宽21m,试验层浇筑后,暂不上升,待混凝土达到28d龄期以后,进行原位抗剪试验。试验条件为:混凝土200号,二级配、三级配、四级配,坍落度为5~7㎝。二级配混凝土采用原设计配合比,三级配和四级配混凝土分铺砂浆和不铺砂浆浇筑,铺砂浆采用原设计配合比,不铺砂浆混凝土分两种形式:一种采用原配合比,另一种增加3%砂率和6kg/m3的用水量(保持坍落度及水胶比不变)。

试验成果表明:施工缝面铺不铺砂浆其抗剪强度均大于1MPa,可以满足层面结合质量要求;不铺砂浆的层面结合质量,只要施工正常,是可以达到与铺砂浆的层面相近效果,而采用富浆混凝土也可以改善不铺砂浆的层面结合质量;采用二级配混凝土比采用其他层面处理方法的结合质量较好。

混凝土范文第5篇

关键词:混凝土;裂缝;收缩;原因;控制

中图分类号;TU377.1 文献标识码:A

正文:混凝土裂缝是混凝土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绝大多数发生于施工阶段,其原因复杂多变,一般可分为微观裂缝和宏观裂缝两大类。

微观裂缝是指肉眼看不到的、砼内部固有的一种裂缝,它是不连贯的。宽度一般在0.05mm以下,这种砼本身固有的微观裂缝,荷载不超过设计规定的条件下,一般视为无害。

宏观裂缝宽度在0.05mm以上,并且认为宽度小于0.2~0.3mm的裂缝是无害的,但是这里必须有个前提,即裂缝不再扩展,为最终宽度。

裂缝产生的形式和种类很多,有设计方面的原因,但更多的是施工过程的各种因素组合产生的,要根本解决混凝土中裂缝问题,还是需要从混凝土裂缝的形成原因人手。正确判断和分析混凝土裂缝的成因是有效地控制和减少混凝土裂缝产生的最有效的途径。混凝土裂缝不仅影响桥梁外观,而且影响了桥梁的耐久性。因此,我们应当重视混凝土裂缝,严格控制桥梁质量,针对我公司近年来生产的桥梁,提出以下相关建议或意见,仅供参考。

一、引起高性能混凝土裂缝的主要原因

1、塑性收缩

塑性收缩发生硬化前的塑性阶段。这里是指在塑性阶段混凝土由于表面失水而产生的收缩,多见于道路、地坪、楼板等大面积工程,以夏季施工最为普遍。混凝土在新拌状态下,拌合物中颗粒间充满水,如果养护不足,表面失水速率超过内部水向表面迁移的速率时,则造成毛细管中产生塑性收缩。高性能混凝土的水胶比很低,自由水分少,矿物细掺料对水有更高的敏感性,在上述工程中容易发生塑性收缩而引起表面开裂。影响塑性收缩开裂的因素是风速、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等,内部因素是水灰比、细掺料、浆集比、混凝土的温度和凝结时间等。通常,预防塑性收缩开裂的方法是降低混凝土表面的失水率。采取防风、降低混凝土的温度、延缓混凝土凝结速率等措施都能控制塑性收缩。最有效的方法是终凝(开始常规养护)前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如在表面覆盖塑料薄膜、喷洒养护剂等。

2、温度收缩

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发生膨胀或收缩变形称为温度变形。混凝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不同集料的热膨胀相差很大。在同一混凝土中,不论集料和水泥浆之间或不同集料之间的热膨胀差别是导致混凝土破坏的因素之一。混凝土的温度膨胀系数为0.00001,即温度升高1℃,每米膨胀0.01mm。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主要是由温度变形而引起的。在混凝土硬化初期,水泥水化会放出较多的热量,由于混凝土是热的不导体,散热缓慢,如不采取人工降温措施,大体积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将增高,有时可达到50~70℃,在混凝土内部产生较大的体积膨胀。而在混凝土外部却随气温降低而冷却收缩。因此混凝土内部膨胀与外部收缩这种相反的作用使外部混凝土产生很大的拉应力。当外部混凝土所受的拉应力一旦超过混凝土的极限抗拉强度时,外部就会开裂,而这种裂缝会严重破坏混凝土结构物整体性和降低耐久性,所以如何减少温度变形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浇注大体积混凝土时,应确定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案,作试算分析工作,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块体在浇筑前应进行温度、温度应力及收缩应力验算分析。其目的为了确定温控指标(温升峰值、芯部与表层温差、降温速度、混凝土表层与环境温差)及制定温控施工的技术措施(包括混凝土原材料的选择、混凝土拌制、运输过程及混凝土养护的降温和保温措施,温度监测方法等),以防止或控制有害裂缝的发生,确保施工质量。温差以不超过20℃为宜,轨道板、预应力桥梁不得超过15℃,这一要求适用于最小边长尺寸在1~3米范围内的大体积混凝土。应采用以下措施减少温度变形,防止出现裂缝:采用水化热低的水泥;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降低水泥用量和最大限度减少混凝土的单位用水量来降低水化热;利用夜间或低温季节浇注混凝土以降低浇筑温度;适当减薄浇筑层的厚度,利用层面散热;设法降低拌合水和原材料的温度,以降低浇筑温度;在混凝土中埋设冷却水管,浇筑后通水冷却以降低水化热产生的温升;应合理分缝分块,改善约束条件,减轻约束作用;注意避免引起应力集中等不利结构形式;合理的安排施工程序,避免过大的高差和长期暴露面等。

在控制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措施方面,理论研究远滞后于工程实践,迄今为止,对于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场变化和温度裂缝产生的规律性,还缺乏系统研究,混凝土温度及温度应力的计算还不够精确;在防止大体积混凝土开裂问题上,也是考虑外部因素比较多,而在提高大体积混凝土本身材料特性以及开发新的混凝土品种上研究得很少。在桥梁建设当中,属于大体积混凝土的温控防裂只采取了少量几项措施,包括粉煤灰加减水剂和采用冷却水管。但这远远不够的,大体积混凝土的温控要从材料做起,再加上合适的施工措施,才能达到避免开裂的目的。

3、自身收缩(自缩)

混凝土在恒温绝湿条件下,由胶凝材料的水化作用引起体积变形称为自身体积变形,而自身体积变形为收缩的称自生收缩(自缩),这种收缩是由化学作用引起的。因此,自收缩是化学收缩之一。

混凝土的自身收缩与水泥品种、水泥用量及掺用混合种类有关,水泥用量少时,自缩值小。普通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水泥混凝土的自生体积变形一般是收缩,而矿渣水泥混凝土的自生体积变形早期是膨胀。近年来,随着高强混凝土和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和发展,发现低水胶比的高强混凝土和高性能混凝土的自收缩比普通混凝土的自收缩大的多。高性能混凝土的水胶比很低,能提供水泥水化的自由水分少,早期强度较高的发展率会使自由水消耗较快。在外界水分供应不足的情况下,水泥水化不断消耗水分而自干燥产生自生的原始裂缝,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混凝土自收缩的大小不仅与水胶比、细掺和料的活性、水泥的细度等因素有关。 掺外加剂也是制备高性能混凝土的关键技术之一。

外加剂的性能品质、匀质性和与水泥的相容性是成功配制高性能混凝土的基本条件。由于目前外加剂品种繁多,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市场管理又比较混乱,选用时,一定要注意不同外加剂的使用功能和特点。外加剂不但要与基准水泥还应与工程所用水泥具有良好的相容性。

适量引气能够提高混凝土的抗冻性,同时能够改善混凝土的其他性能。混凝土引气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掺加引气型减水剂,一种是减水剂和引气剂双掺。客运专线高性能混凝土前期施工采用掺加引气型减水剂的方式引气,但在过程中发现掺加引气型减水剂引入的气泡质量较差,混凝土结构表面气孔较多。含气量要求大于等于4%的混凝土采用减水剂和引气剂双掺的方式引气,控制减水剂的含气量不大于3%。为了减少由于收缩而引起的混凝土开裂,结合目前高效减水剂的生产技术水平,将减水剂的收缩率比规定为不大于125%。

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尤其是抗冻性,引气剂起到十分重要作用。混凝土掺入少量引气剂后,就能使每方混凝土中引入数千亿个微小气泡,使混凝土的抗冻融性能大大提高。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混凝土中掺加引气剂后,对混凝土的工作性和匀质性有所提高。引气剂不仅能减少混凝土的用水量,降低泌水率,更重要的是混凝土引气后,水在拌合物中悬浮状态更加稳定,因而可以改善骨料底部浆体泌水、沉陷等不良现象。因此,适量引气是配制抗冻高性能混凝土的重要手段之一。

4、干缩变形

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由于水分的散失,体积发生收缩的现象称为混凝土的干缩。

水泥水化生成硅酸钙胶体结晶体,一般结晶体不会受到干燥条件的影响,因此支配干缩的主要因素是胶凝体的数量和特征。胶凝体中有大量的微细孔隙,在干燥条件下,胶体中自由水逐渐蒸发产生毛细管压力,压缩管壁,胶体的体积也随水分的蒸发而减少,因此引起混凝土的干缩。

干缩与水泥品种、细度、水灰比、龄期、水泥的用量和单位用水量有关。矿渣水泥比普通水泥的收缩大;高强度水泥,细度较细,收缩较大。混凝土中若水泥用量多和单位用水量多,胶体数量就比较多,因而混凝土干缩较大。集料的绝对体积愈大,混凝土的干缩率愈小。在混凝土中增大集料绝对体积,对干缩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干净的砂石、捣固密实的混凝土,收缩率小;在水中或潮湿的条件下养护,可减少混凝土的收缩。经蒸汽养护的混凝土收缩率较小。

5、施工现场外部原因

(1) 现场浇捣混凝土时,振捣或插入不当,漏振、过振或振捣棒抽撤过快,均会影响混凝土的密实性和均匀性,诱导裂缝的产生。

(2)高空浇注混凝土,风速过大、烈日暴晒,混凝土收缩值大。

(3) 对大体积混凝土工程,缺少两次抹面,易产生表面收缩裂缝。

(4) 现场养护措施不到位,混凝土早期脱水,引起收缩裂缝。

现场模板拆除不当或拆模过早,引起拆模裂缝或拆模过。

支撑混凝土构件的墩台柱不均匀沉降,也容易造成开裂。

合理选定混凝土配合比

混凝土配合比选定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结构物的寿命和整个工程的经济效益。

混凝土的 适配强度严格按照《铁路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TB10425-94的规定。混凝土的强度标准差应由强度等级相同,且混凝土配合比和施工工艺条件基本相同的混凝土标准试件统计求得。考虑到目前混凝土生产单位和管理水平,强度标准差取中等水平。

混凝土的早期强度越高,混凝土早期开裂的可能性越大。为克服混凝土的这一不足,充分发挥矿物掺合料的后期火山灰效应,宜按56d龄期作为混凝土标准强度的验收龄期。混凝土的抗裂性对于抵抗环境作用侵蚀甚微重要,我国现行标准还未对水泥(胶凝材料)或混凝土抗裂性检验的规定。通过传统的混凝土干燥收缩试验所获得的收缩数据,并不能全面评价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因为后者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弹性模量特别是徐变或约束状态下的应力松弛能力。采用收缩时受约束的环形试件和平板试件来评定混凝土的抗裂性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这些缺点,而且方法简便,但不用作定量分析,只能用于不同原材料和配比混凝土之间的相对比较。

不同环境下、不同程度水胶比混凝土矿物掺合料的范围,均对混凝土耐久性有很大影响。以粉煤灰和矿渣粉为代表的掺合料赋予混凝土高工作性能、高耐久性、高体积稳定性,已达成共识,因此矿物掺合料已经成为铁路混凝土的必要组分。矿物掺合料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在碳化环境、氯盐环境、冻融破坏环境、盐类结晶破坏环境以及磨蚀环境对矿物掺合料掺量有所规定,根据不同水胶比亦对掺量有规定。在化学侵蚀与氯盐环境下,矿物掺合料能够大幅度地提高混凝土的抗蚀性,在混凝土制备时必须掺加矿物掺合料。主要参考美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ACI318与《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2008。

配合比设计是确保混凝土耐久性最关键的环节,水胶比与最小胶凝材料用量限值是确保混凝土耐久性最关键的环节,水胶比与最小胶凝材料用量限值是保证混凝土耐久性所需要的抗渗性与力学性能的重要技术参数。由于混凝土拌合时间的用水量在其浇筑成型后被水化合的很少,大量游离水随后成为混凝土的薄弱环节,给混凝土的开裂和耐久性带来不利影响。近年来,从机理到工程应用都可以证实,控制混凝土拌合物最大用水量可以有效地改善其各项性能。

碳化环境:混凝土碳化,一方面与CO2在混凝土中的扩散速度密切相关,其取决于混凝土的孔隙率和空隙结构,即取决于混凝土的水胶比;另一方面还与混凝土吸收CO2的能力有关,其取决于胶凝材料中Cao含量。碳化环境下,当采用能够减水的掺合料配制混凝土时,这种混凝土也具有较强的抗碳化能力,但对于水胶比较大的混凝土,矿物掺合料掺量不宜过大。

氯盐环境:实践及大量试验表明低水胶比的掺合料混凝土比同水胶比的硅酸盐水泥混凝土更具有更高的抗氯盐侵蚀性能,因此氯盐环境下,不宜单独采用硅酸盐水泥作为胶凝材料,宜采用矿物掺合料及水泥作为胶凝材料,掺量根据相关标准确定。

化学侵蚀环境:提高混凝土耐硫酸盐化学侵蚀的主要技术措施有三条,即第一选择耐硫酸盐性能的良好水泥,水泥中C3A尽量要少。第二是合理的掺用矿物掺合料,一般掺量不得少于40%,随着掺合料增加,混凝土耐蚀性能提高,但应综合考虑,不宜太高;第三通过掺高效减水剂,降低混凝土单方用水量,引气能够有效抑制或减缓混凝土在硫酸盐化学侵蚀和硫酸盐结晶引起的膨胀,即显著降低硫酸盐结晶造成的混凝土抗折强度降低及表面侵蚀。在化学侵蚀环境下,不得使用石灰石作为掺合料。

盐类结晶破坏环境:干湿交替情况下,水中的硫酸根离子浓度如大于200mg/L,或土中硫酸根离子浓度大于1000mg/L,就有可能损害混凝土。地下水、土中的硫酸盐渗入到混凝土的内部,并在一定条件下使得毛细孔水溶液中硫酸盐浓度不断积累,当超过饱和浓度时就会析出结晶而产生很大压力,导致混凝土破坏。采用适当引气可以适当释放硫酸盐结晶破坏压力。因此,盐类结晶破坏环境,宜使用引气混凝土。

磨蚀环境:混凝土的抗磨蚀性能能主要取决于混凝土的强度、骨料的强度,硬度和韧性,对磨蚀环境下混凝土的原材料提出特殊要求,尤其骨料和胶凝材料方面。因而原材料、掺合料最大限量及水胶比、最低强度等级和胶凝材料用量予以规定,同时低水胶比,以便改善表面砂浆的强度和耐磨性。所以适当掺加补偿早期收缩的膨胀剂或减水剂。

冻融破坏环境:大量试验与实践证明,提高混凝土的抗冻性的途径有两方面,第一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或强度;其二适当引气。引气混凝土具有较高的抗冻性事实已被证明,引气不仅能够提高混凝土的抗冻性,而且能够提高混凝土的工作性能;然而,高强混凝土黏度大、施工难。因此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含气量。气泡大小与气泡稳定性直接影响引气剂的质量,目前采用气泡间距系数来控制混凝土内部的气泡质量,确保混凝土中引入的气泡微细、均匀、稳定。

通过以上,为了提高性能混凝土的耐久性,只有合理地选用配合比。

二、 减小混凝土收缩控制混凝土开裂的措施

1、合理的养护温度

以20℃为标准养护的温度在世界上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但是实际上混凝土内部的温度远非20℃。可在混凝土表面采取保温保湿养护,采用温水养护、外部包裹保温材料和塑料布。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可采用预埋冷却水管同低温水冷却。通水时间一般在15天左右。混凝土温度与冷却水温之差不宜超过25℃,水流方向应每天改变一次,使构件冷却较为均匀。

2、改善混凝土性能

(1)由于在低水胶比下存在水泥、高效减水剂和矿物细掺和料的相容问题,而且掺入高效减水剂和矿物细掺和料后的塑性和黏度有明显的改变,使用现行检测标准稠度用水量的方法不能确切判断掺入高效减水剂和矿物细掺和料后的水泥真实的需水量,因此在水泥标准中应当有所反映。

(2)在混凝土中使用外加剂已成为混凝土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水泥生产时掺入一定量的减水剂,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减水剂的效率,改变混凝土的流变性能,减小水泥的需水量,而且方便使用,还可以有一定的助磨作用。

(3)采用水化热较低的水泥,降低混凝土构件的内外温差,减小混凝土的自应力可有效的防止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4)掺用高效减水剂、尽量减少混凝土的单位用水量和水泥用量。混凝土的干燥收缩是由于混凝土中的多余水分不断蒸发造成的,因此减少混凝土的单位用水量是很有必要的。而混凝土水化热的大小与水泥用量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减少混凝土单位水泥用量可有效的减小混凝土的温升,对于防止混凝土出现温度收缩裂缝很有好处。

(5)关于矿物细掺料的使用

因矿渣的细度影响混凝土的收缩和混凝土的温升,并影响生产成本,故对磨细矿渣的细度规定不宜过细,一般以400~500m2/kg为宜。掺用优质的粉煤灰,粉煤灰掺量不超过25%时,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不大,只是混凝土的温升稍有降低。只有超过25%时,粉煤灰对混凝土的性能才会明显改善。当使用粉煤灰时,不能是不改变原配合比而只用粉煤灰取代水泥,而是根据达到一定的目标强度和工作性时粉煤灰掺量和水胶比的关系来确定混凝土的配合比。粉煤灰的掺量要根据工程性质来确定。

(6)关于骨料

骨料的品种不同,其热学、力学变形性能也不同。根据资料反映骨料的比热可相差14%,导热系数相差60%,线膨胀系数相差50%。弹性模量相差60%。不同的骨料配制的混凝土其性能相差很大。一般选用石灰岩骨料较好。砂石含泥量超过规定,不仅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和抗渗性,还会使混凝土干燥时产生不规则的网状裂缝。砂石的级配差,或砂颗粒过细,用这种材料拌制的混凝土常造成侧面裂缝、碱-骨料反应。骨料中含有泥性硅化物质与碱性物质相遇,水、硅反应会生成膨胀的胶质,吸水后造成局部膨胀和拉应力,则构件产生爆裂状裂缝,在潮湿的地方较为多见。

3、改善混凝土施工工艺

(1)降低混凝土浇筑温度。

1)降低骨料的温度。混凝土中骨料占有75%以上,对骨料降温可有效地降低混凝土的温度。一般可采用搭棚遮阳、从底部取料、冷气吹风、和低温水冲洗等方法降温。

2)降低拌和用水的温度。拌和用水量虽不大,但它的比热很大。若能降低拌和水的温度,对混凝土降温效果是显著的。一般水温降低1℃,可使混凝土温度降低2.5℃。因此尽量采用地下水和自来水或采用冰块降低拌和用水温度对混凝土降温是很有好处的。

3)浇筑时间安排在低温时间。低温时间浇筑混凝土,不仅能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也可降低水化温升。因此为防止混凝土开裂尽量把混凝土施工安排在低温的时候。

4)尽量延长拆模时间。延长拆模时间,使混凝土强度充分发展后拆模,能减轻冷冲击对混凝土的危害作用。拆模时间应根据混凝土已达到的强度和混凝土的内外温差来确定,应避免在夜间或气温骤降时间拆模,一般在中午时拆模,拆模后应立即把混凝土表面加以保温保湿养护。

5)设计采用混凝土防裂网片。采用混凝土防裂网片可有效的提高混凝土表面的抗拉裂能力,对防止混凝土开裂是有好处的。

6)对于大体积混凝土采用纤维混凝土设计。采用纤维混凝土可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提高混凝土防开裂能力,同时还可提高混凝土的抗弯和抗冲击性能。

结语:

如何采取措施有效地控制裂缝的产生,得到均匀密实的、体积稳定的、化学性质安定的具有良好耐久性的优质混凝土是放在我们大家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只有通过我们不断的学习研究试验才能取得进步。

参考文献:

《高性能混凝土》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年版

《混凝土的收缩》中国铁道出版社1990年版

《新型混凝土及其应用》金盾出版社2001年版

《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10

《铁路混凝土》TB/T3275-2011

《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0-2010

混凝土范文第6篇

关键词:变态混凝土;碾压混凝土坝;独立防渗体

Abstract: The concrete abnormal condition as a technology innovation, also need to add slurry formulation, slurry component technology, construction machinery and other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 After further practice, abnormal condition concrete will realize mechanization, standardization of rapid construction aim, and seepage control body structure as an independent for RCC dam.

Keywords: abnormal concrete; RCC dam; independent impervious body.

中图分类号:TU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变态混凝土是指在碾压混凝土拌合物中加入适量的水泥灰浆(一般为变态混凝土总量的4%~7%之间),使其具有可振性,再用插入式振捣器振动密实,形成一种具有常规混凝土特征的混凝土。变态混凝土开始主要应用于坝上游面且的单一靠近模板处不好碾压,拆模后出现振捣不实,影响观瞻。所以将干硬性混凝土加入水泥浆液,加大水灰比,进行人丁垂直振捣。后来这种施工方法应用于拱坝的电梯井、楼梯井、廊道边墙布置有钢筋的部位、设止水片和诱导缝部位、模板相交阴角部佗、下游顺坡坝面模板底部等处,使用变态混凝土代替常态混凝土.使坝体施工简单并保证了质量。

1变态混凝土存在的问题

目前,变态混凝土一般是在碾压混凝土层面或已摊铺的混凝土料的表面喷洒几遍水泥浆,之后用插入式振捣器进行振捣使其密实。

国内各工程采用的变态浆料一般有纯水泥浆和水泥粉煤灰浆,浆液中一般都掺用了减水剂。灰浆加入量取决于混凝土配合比、对变态后的稠度要求以及插入式振捣器的形式,不同工程所选择的加浆量有较大的变化,从我国各种工程实例可以看出,变态混凝土所积累的经验仍然不多,迄今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模式,因此在认识到变态混凝土的诸多优点的同时还应看到各工程中使用的变态混凝土在浆体配方、拌制、加浆量、加浆量的控制方式、变态后混凝土的工作度、振实方法、变态混凝土的厚度、变态混凝土的性能等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加浆和振捣过程的操作中仍因人为因素的影响而难以保证施工工艺的标准化和施工质量的均匀性。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变态混凝土的优越性、保证施工质量,尚需要技术工作者从材料、施工机械、变态方式等方面对变态混凝土作进一步的研究和创新。

2变态混凝土施工

2.1铺料

变态混凝土在铺料时,若采取同大仓面碾压混凝土一起直接使用平仓机进行摊铺,则往往存在骨料集中,且局部会高出碾压混凝土大仓面的情况。振实后变态混凝土部位高出碾压混凝土仓面,不利于振捣作业,且易造成变态混凝土灰浆流失。变态混凝土铺料常采取人工辅助摊铺平整,同时为防止变态混凝土的灰浆流人碾压混凝土仓面,一般要求将变态混凝土区域摊铺成低于碾压混凝土6~10 cm左右的槽状。

2.2加浆

变态混凝土的加浆是一道极其关键的施工工序,直接影响到变态混凝土的质量。首先为了满足设计参数要求,须对变态混凝土所用灰浆进行试验,设计出灰浆的配合比及加浆量等参数。其次,为了保证浆液的均匀性,应设置制浆站进行集中制浆,净浆放置时间不宜过长,从开始拌制到使用完毕控制在1小时之内,做到随用随拌。

2.2.1加浆材料

(1)常规水泥浆体流动性大时稳定性较差,容易出现泌水、沉降,此现象随水灰比的增加将更加明显,因此需要对变态混凝土用水泥浆液进行改性研究,以保持水泥浆体的稳定性、降低析水率、延长失水时间和析水稳定时间,尽量减小水泥悬浮液静态时的泌水离析问题。

(2)研究在保证灌浆施工和混凝土性能的条件下尽最减少和控制单位加浆最和单位体积浆液中水泥含最的措施,以降低水化温升、延缓水化热峰,防比变态混凝土的温度裂缝。

(3)高效分散剂、保水剂品种及掺最对浆液性能的影响显著,应研究采用合适的外加剂,以获得流动性和稳定性良好的浆液,使浆料更容易实现浇灌、渗透和振捣工艺。

(4)研究缓凝剂品种、掺最与浆体流动性保持时间和温度的关系,以及对浆体絮凝时间延缓的影响效果,使其不仅能保持较长时间的流动态,而凝结时间又与碾压混凝土基木保持一致。

2.2.2加浆方式

加浆方式一般采用顶部加浆方式,顶部加浆是在摊铺好的碾压混凝土面上铺洒灰浆进行振捣。这种方式振捣容易,但浆液向下渗透困难,不易均匀,且会出现浆体浮在表面的不利状况。可以采取新的加浆施工工艺,即插孔加浆施工工艺与淘槽加浆施工工艺。

(1)插孔加浆施工工艺可以使净浆能够均匀渗透入碾压混凝土料中,并且较有效控制加浆量,改水平加浆为垂直加浆方式。一般铺浆前先在摊铺好的碾压混凝土面上用尖锥型铁器进行造孔,插孔按梅花形布置,孔距一般为30 cm,孔深20 cm。然后采用人工手提桶(有记量)铺洒净浆,加浆时控制一桶浆液加入既定的加浆孔内,从而达到控制加浆量目的。

(2)采用挖槽加浆,完成铺料后,变态混凝土部位由人工掏挖形成深度10~15cm左右的深槽,采用顶部加浆的方式加浆。

2.4 振捣

变态混凝土的振捣一般先于邻近的碾压混凝土。振捣一般采用Ф100高频振捣器或Ф70软轴式振捣器。振捣一般要求在加浆10min之后进行,振捣时间控制在30~35s之间。夏天温度较高时,可适当减少振捣等待时间,但需适当增加振捣时间。振捣棒插入混凝土的纵向间距30~35cm,垂直快速插入,按梅花形线路有序振捣,连续上升的仓面深入下层混凝土5~lOcm,振动约20s左右(以充分泛浆,而无气泡逸出为准),缓慢拔出。变态混凝土从加浆到振捣完毕时间控制在40min以内。在与碾压混凝土搭接部位处要求高频振捣器向碾压混凝土一侧振捣,使两者互相融混密实。止水部位仔细振捣,以免产生渗水通道,同时注意避免止水变位。为保证碾压混凝土与变态混凝土区域的良好结合,在变态混凝土振捣完成后,与碾压混凝土结合部位搭接15~20cm再用振动碾进行骑缝碾压平整。

3变态混凝土可用于独立防渗体

施工良好的变态混凝土本体及层面具有与常态混凝土相近的抗渗性,从性能上看将变态混凝土用于碾压混凝土坝的独立防渗体是可行的。按照4%~5%的加浆量计算,每立方米变态混凝土需浆量约为75~100 kg,若粉煤灰量占胶凝材的50%,则每立方米混凝土的加浆量中含水泥量约20~30 kg,说明变态混凝土的水泥总用量虽然比碾压混凝土稍有增加,但比常态混凝土低很多,因此扩大变态混凝土宽度不至于给温控带来麻烦。

将变态混凝土用于独立防渗体关键问题就在于变态混凝土宽幅施工的机械化和操作的标准化,因此变态混凝土防渗体的构想仍基于本文关于机械化变态施工的可靠性,需要在现有变态混凝土施工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技术路线和施工措施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董安建,刘六宴.变态混凝上在碾压混凝上坝中的应用[J].水力发电,2000.(3).

[2]林长农.变态混凝上试验研究[J].水力发电,2001.(2).

作者简介:

姓名:李文哲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83.8 民族:汉 籍贯:河南省南阳 毕业院校: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专业:水利水电工程 学历:本科工作单位: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河南直管项目建设管理局职称: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水利水电工程

姓名:韩东方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85.12 民族:汉 籍贯:河南省卫辉市 毕业院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专业:水利水电工程 学历:本科工作单位: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河南直管项目建设管理局职称: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水利水电工程

混凝土范文第7篇

保罗·鲁斯蒂(PAOLO LUCIDI)和卢卡·佩文(LUCA PEVERE)并不用“风格”这个词来形容自己的设计,他们通常从一种材质或是一种方法开始自己的设计,在每个项目中都跟随一种方法。在不同的项目中,他们钟情于将混凝土这种材质“诚实”的特点发挥到极致。

保罗·鲁斯蒂和卢卡·佩文都曾在米兰理工大学(POLITECNICO)上学,但毕业于不同的学科。“我们很快就变成朋友并在不同的设计领域一起合作。大学毕业后一切都变得非常自然,我们经常晚饭后用玩笑的方式讨论可能给公司提案的项目。所以一切都开始了,并且进展顺利。”2006年,他们创办了LUCcIDIPEVERE设计工作室。现在与他们的合作的品牌包括FOSCARINI、NORMANN COPENHAGEN、KRISTALIA等等。

保罗·鲁斯蒂和卢卡·佩文并不用风格来形容自己的设计,他们通常从一种材质或是一种方法开始设计,他们在每个项目中都跟随一种方法,由此,他们的每个项目也都彼此不同。但是这些不同的项目放在一起很棒,它们达到了一种有趣的美学平衡。他们曾为意大利品牌FOSCARINI设计了APLOMB混凝土灯,这盏灯的规模并不大,但在形式上的设计已经被减到最少。而他们为意大利公司KRISTALIA设计的BOIACCA混凝土桌则更为极致,这种极致体现在材质与形式的对比下。混凝土本是非常“沉重”的材质,但保罗和卢卡却将承载这种材质的形式精简到最简,完全没有多余的素材,宽阔平整的桌面以及纤细的桌腿,看起来如同金属一般,却是混凝土手制而成。桌面的支撑点完全在四个桌腿上,而这四个桌腿似乎是塑料制作而成,但其中嵌入了金属,才能达到如此的细腻。桌面只有13毫米厚,也是混凝土制造而成,非常平整而且不会弯曲。

BOIACCA混凝土桌其实非常像两人的性格表达。在日常生活中,保罗很安静,做决定很果断,即使在最复杂的情形下,他也有个非常清晰的整体观。保罗提议创办的工作室,他也非常仔细地让事情处于他的控制下。卢卡则关注细节,他通常会避免冒险。即使两人性格不同,但两人却都不太爱争吵。“我们在工作室讨论很多,但我们在吃饭或是开车去客户那的时候也经常讨论。有时候讨论会花很长时间,因为我们的观念可能非常不同,但我们总是保持平静,我们都不太喜欢争吵,通常我们会折中达成一致。真正的友谊让我们彼此非常坦诚,这对于一个团队而言是个好事情。”两人的工作方式也非常清晰,这对团队同样重要:“我们同时开始一个概念,每个人都确定一个或是多个创意,之后我们会讨论一切,选择正确的方向再往下进行,一个我们都认为有趣或是更有创意的点子。通常这个点子的‘主人’会继续用草稿、3D模型或是设计原型来继续这个创意,但在这过程中另一位也通常会卷入其中,直到最后。”

他们都用MOLESKINE笔记本工作,但两人有非常不同的工作草图。保罗习惯用大尺寸的纸画大草稿,这样创意的细节都能表现清楚,卢卡则习惯从小入手,他只是在一张纸上简单地画个草图,之后就开始用3D模型或是纸模工作。而对于细节的关注也体现在BOIACCA混凝土桌中,每个桌子都是手工制造,包括桌面和四条桌腿,都要单独制作,还需要慢慢地打磨和干燥,平整的桌面更要“斤斤计较”才行。

混凝土范文第8篇

关键词:沥青混凝土;离析现象;处理措施

1 研究背景

混凝土离析现象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方面常见的问题,其对沥青路面施工质量的提高非常不利。基于此,本文引入如下工程实例,以期结合混凝土离析现象的成因,探明沥青混凝土离析现象的解决措施:

某道路工程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其中结构层形式采用5cm粗粒式沥青混凝土加4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抗滑层;底基层形式采用级配砂砾石;基层形式采用4%水稳层。沥青碎石铺筑阶段,沥青混凝土便开始产生严重的离析现象,其中沥青混凝土的离析位置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结合施工现场沥青混凝土离析带的特点及表现形式可知,沥青碎石产生离析带的主要原因包括:从贮料罐向运输车输送过程,沥青混凝土受到高度原因的影响而导致大骨料滚落到车厢四周,由此粗骨料首次出现集中;从运输车向摊铺机输送过程,沥青混凝土的大骨料滚落到摊铺机车厢四周,由此粗骨料第二次出现集中;摊铺机送料器送料过程,事先把中间集料输送到布料器,而剩余粗集料却留在料斗内,由此摊铺机收斗阶段粗集料第三次出现集中。根据该道路工程沥青混凝土离析现象的成因,本文首先分析沥青混凝土离析现象的危害性,其次结合其危害性从运输车辆方面、摊铺机操作方面、混凝土平整度控制等方面浅析沥青混凝土离析现象的处理措施。

2 混凝土离析现象的危害性

沥青混凝土一旦出现离析现象,其势必对沥青路面施工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结合该道路工程混凝土离析现象的成因,本文主要从如下方面分析混凝土离析现象的危害性:

2.1 若沥青碎石粗集料出现集中现象,那么路面碾压过程势必极容易压碎集料,由此增大骨料表面积,进而改变路面的原设计配合比,由此直接导致碾压成型的集料松散、路面结构破坏、路面强度与行车效果下降、道路使用寿命缩短等严重后果。

2.2 粗集料集中势必导致局部孔隙率与密实度高,由此极易引起路面形成积水,进而对路面施工质量与使用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此外粗集料集中亦会对路面外观美感与平整度造成不良影响。

2.3 混凝土离析现象对泵送施工性能的不良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其极易引起堵管、粘罐等问题,进而对经济效益的提高非常不利;混凝土离析现象导致混凝土强度下降,进而引起混凝土结构承载笼力下降、结构的安全性能被破坏等严重后果。

3 混凝土离析现象的处理措施

结合混凝土离析现象的危害性可知,混凝土离析现象势必对路面工程施工质量的提高及使用寿命的延长造成不良影响。若混凝土离析现象异常严重,其甚至导致工程返工,进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基于此,下文主要从运输车方面、摊铺机操作方面、混凝土平整度控制方面(包括混凝土面层平整度、混凝土摊铺过程平整度的控制)分别介绍混凝土离析现象的处理措施。

3.1 运输车方面

(1)从贮料罐向运料车输送混凝土过程,混凝土放料应分三层进行,注意汽车位置的挪动应与每斗混凝土的卸料同步,待第一层放料结束后,再依次完成第二层与第三层的放料,由此减少粗集料的集中。(2)沥青混凝土摊铺过程,摊铺机前始终有一定数量的运料车等待卸料,由此确保混合料运输车的运量能够完全满足摊铺机摊铺速度的要求。

3.2 摊铺机操作方面

(1)摊铺机螺旋1/2位置的边端装设反向螺旋叶片。(2)布料器始终控制到高档或中档位置;送料仓口必须控制到适宜开度;布料器与送料器的操作必须均匀。(3)待摊铺机即将摊铺完一车混凝土后,适当减缓摊铺机的速度,同时关闭送料器,直至车料输入后再继续均匀送料与布料。(4)混凝土铺筑过程,摊铺机布料器的转动应不间断,此外摊铺机两侧混凝土的高度适中超出送料器高度的2/3。

3.3 混凝土面层平整度的控制

混凝土面层平整度的控制是最大限度减少混凝土离析现象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提高沥青路面行车安全与行车效果的必然选择。基于此,该道路工程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过程选用带自动找平仪的摊铺机,同时采用平拖式施工方式,由此提高沥青混凝土面层平整度。

中线测量必须同时满足下列要求:一是符合线型规范的要求;二是打钢钎过程,中边两排钢钎应设计成两排平顺的线型,同时与摊铺机外端保持30~60cm的距离,由此提高传感器信息与位置的准确性。

水平测量采用设计标高控制法,即钢丝绳的标高=沥青面层各层次与基层的设计高差×松浦系数,理由是422型ABC摊铺机的双桁振捣能够确保沥青面层的压实度被提高到85~90%。

摊铺机熨平板下垫板厚度测量要求混凝土摊铺前测出摊铺机熨平板底的高程,同时加设垫板至钢丝绳标高位置。

表3-1 沥青混凝土摊铺的运行参数统计表

项目名称 具体参数 备注

各层混凝土的摊铺速度 V砂粒=4.33m/min;V中粒=1.63m/min;V粗粒=1.31m/min;V沥碎=1.13m/min 砂粒、中粒、粗粒、沥碎分别为0.377t、1.001t、1.246t、1.450t

每车混凝土的摊铺时间 T砂粒=12.25min;T中粒=12.26min;T粗粒=12.25min;T沥碎=12.21min 运输车选用单桥东风翻斗车,每车装料20t。中粒式与粗粒式沥青混凝土的发车时间间隔10min

车辆数量 8辆 ——

作业段长度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2000km;粗粒式沥青混凝土=1500km 单台2000型拌和楼生产量2160t/12h

3.4 混凝土摊铺过程平整度的控制

沥青混凝土的摊铺必须均匀、缓慢、连续不间断,严禁中途停顿或摊铺过程随意变换速度。摊铺机摊铺过程,操作人员必须根据要求的摊铺速度开展摊铺作业。该道路工程混凝土拌制过程选用2000型沥青混凝土拌合楼,此时运输车数量、摊铺机摊铺速度、各辆运输车发车时间间隔、作业段长度皆应视拌合楼的产量而定,由此确保混凝土摊铺的连续性,进而提高沥青混凝土路面摊铺的平整度。沥青混凝土摊铺的运行参数如表3-1所示。

4 结语

综上所述,混凝土离析现象是道路工程路面施工的常见问题,其成因较复杂且危害性较严重。本文结合具体工程实例对沥青混凝土离析现象的成因与危害性做了简要论述,同时从运输车方面、摊铺机操作方面、混凝土平整度控制方面对混凝土离析现象的处理措施做了详细论述。实践证实,上述处理措施对解决沥青路面施工过程的离析现象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其中沥青路面的平整度普遍控制到3mm内,该施工效果完全符合工程设计要求及相关规范标准。竣工验收结果显示,该道路工程整体质量符合相关规范标准,同时施工单位获取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也非常显著。

参考文献

[1] 陈健.对公路桥梁施工中混凝土离析现象控制探讨[J].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2009(12).

[2] 张云国,吴智敏,张小云等.自密实轻骨料混凝土抗离析性控制与试验方法[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0,50(2).

[3] 刘坤.浅谈沥青混凝土离析现象的成因及控制方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1).

[4] 张羽.论述路面沥青混凝土离析现象的成因及控制方法[J].华章,2011(18).

[5] 王吉.论述路面沥青混凝土离析现象的成因及控制方法[J].中国房地产业,2011(6).

混凝土范文第9篇

关键词:型钢混凝土 核心筒 框架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5(c)-0084-01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中心广场北扩综合安置区项目(BCD#楼),位于西宁市城中区长江路以东,西宁市地税局以南,地上45层,一~六层为商业及办公大堂,7层以上功能为办公,其中11,26,36层为避难层,地下4层,地下三、4层为地下停车,地下一,2层为主要的设备机房及商业,结构高度185.400 m,地下一层及以上:框架一级, 剪力墙一级地下1层以下:框架二级,剪力墙一级。基础采用筏板基础+后压浆混凝土灌注桩。标准层平面图见图1。

本工程为丙类,场地地震基本烈度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10 g,设计地震分组:第三组,建筑场地类别:Ⅱ类,场地特征周期值:0.45(s)。

计算结果主要指标。

初步确定结构方案为框筒结构。框筒结构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以及型钢混凝土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两种结构形式,即所谓的混凝土结构和混合结构。混合结构质量小,地震效应小,延性较混凝土结构要好,故本工程方案设计采用钢筋混凝土型钢混凝土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体系。

框架柱尺寸由轴压比控制,为了增加结构延性,本工程框架柱轴压比控制在0.65。为减小柱截面,采用型钢混凝土柱,含钢量在4%~6%,型钢混凝土柱截面底层最大为1800×1800,沿楼层逐渐收缩至1000×1000。剪力墙厚度底层最大为1100,沿楼层逐渐收至500,由于建筑平面为长方形,为了减少结构的扭转效应,尽量将剪力墙布置在外圈,已满足扭转周期与平动周期的比值要求。框架柱间距以及与核心筒之间间距为9 m左右,框架梁采用型钢梁,尺寸取为500×650~500×850。

混合结构框架刚度较小,需要加强混凝土核心筒的侧向承载能力,以保证核心筒的抗震性能。为提高核心筒的延性,需在核心筒角部设置型钢,并加强角部配筋,以保证筒体角部的延性和受力性能。但由于本工程结构主要由层间位移角控制设计,使得混合结构的优势不能充分发挥,且结构总高度不到200 m,也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

(1)对于100~200 m的超高层建筑,混合结构体系与混凝土结构体系两种结构体系均适用。混合结构体系与混凝土结构体系相比,总质量减小约20%,风载效应增大约10%,地震效应减小约15%~25%,梁柱构件尺寸减小,有效使用面积增加。

(2)框架部分的刚度,能否起到二道防线作用,是这两种结构形式设计的核心问题。框架部分按侧向刚度分配的楼层地震剪力标准值的最大值不宜小于结构底部总剪力标准值的10%。混凝土结构可达12%~23%,而混合结构只有8%~13.4%。混合结构框架的刚度设计应具体斟酌,不应过弱,当不满足10%的要求时,各层框架地震剪力标准值应按结构底部总剪力标准值的15%进行调整。

(3)混合结构体系应更加重视和加强核心筒的设计。两种结构形式内部核心筒的尺度、刚度相差不大,变化大的仅是框架部分。混合框架比混凝土框架刚度小,分担的地震剪力更小,整个建筑的抗震性能很大程度取决于核心筒,保证核心筒的延性十分重要。当框架按刚度计算分配的最大楼层地震剪力小于结构总地震剪力的10%时,核心筒承担的地震作用应加大,甚至让筒体具有承担100%的地震剪力的能力。规范规定此时核心筒墙体地震剪力宜乘以1.1增大系数,而且将核心筒抗震等级提高一级

混凝土范文第10篇

《商品混凝土》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是商品混凝土以及相关行业的科研、设计、生产、教学和技术、管理人员理想的参考资料,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上一篇:故障诊断范文 下一篇:预应力混凝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