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方法研究

时间:2022-10-06 04:40:49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方法研究

摘要: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只有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在学习过程中才能表现出积极的认知倾向,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数学 问题意识 思维能力 素质

随着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对我们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在关注学生基本知识的获取与技能的形成外,更加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列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学生的问题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学会创新的关键所在,在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摆正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

从当前的教学实践来看,“传道、授业、解感”很大程度上仍是金科玉律:先生先知,学科权威。这的确很难让教师“走下神坛”,成为学习中的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但事实上个体素质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个体本身能动的发展。

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突显三个主要环节:1、提出问题,设置问题情景——这时教师是指导者。2、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学生是主体。此时,学生心理处于“愤、悱”临界区,破坏与创造将随之而生,教师若能作为一个参与者、促进者,适时点拨,无异于画龙点睛,这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3、归纳总结——教师是指导者。应对已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方案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定性, 同时给予肯定或补充并不失时机提出新问题,为新知识埋下伏笔。

二、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使学生善于提问

好问是多思的前提。提倡好问,并非鼓励学生不假思索地乱问。从好问到会到善问是一个逐步前行的过程,需要经过反复训练,适时点拨。

1、提供"问"的示范

学生的提问是从模仿开始的,如果教师善于提认知水平高的问题,学生会以教师为榜样,提出的问题质量也较高。因此,教师要做好提问的言传身教,不仅要鼓励学生提问题,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提问,为学生的提问做出示范。长此以往,在教师的熏陶下,学生潜移默化,所提的问题自然不会表面化、肤浅化。

2、教师要适时启发、点拨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是与教学重点相关联的,但学生在表述上往往不够准确。此时,教师应恰当地引导、点拨,指导学生把握住问题的关键。特别是在学生闪烁着思维和智慧的火花却似懂非懂时,教师的启发会带来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中闪亮的火花,积极引导,把这些有价值的问题应用于课堂教学,为促进课堂更精彩的生成服务。

3、鼓励“问”的创新

(1)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教师要大胆重组教材,为学生做表率,要善于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羁绊,并鼓励学生不迷信老师和教材编者,敢于提出异议。即便是“班门弄斧”,又“未尝不可”呢?

(2)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奇思妙想,标新立异。要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标新立异”,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期待更新更好的看法,学生就能挣脱标准答案的束缚,展开想象的翅膀,闪现智慧的火花。

(3)积极鼓励与大家有不同观点的学生。①鼓励学生凡事要多问几个为什么。②大力表扬敢于发表并坚持自己意见的学生。

三、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初中数学教学中正确选择和使用教学现代教学技术,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能更好地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帮助他们学好有关的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内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时,让学生根据投影仪投出的问题看书,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对不能在书上直接找到的问题答案,如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有何异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将讨论结果收集上来,然后教师把他们的讨论结果投影出来,让全班同学与教师一起再进行讨论,看哪个组写出的结果最简单最准确,然后进行练习,通过练习分组讨论,组内再把不能解决的问题上投影出来,引导他们讨论解决,这样既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别人的问题中启迪他们的思维,又培养了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积极主动地探索的精神,较好地发挥了他们的学习的主体作用。

四、以得当的评价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希望,而不是让他们沉浸在过去失败的阴影里。”我们的教学评价要如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又要坚持肯定为主,批评为辅的原则。教师要以肯定的评价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与学习的乐趣,使学生看到自己经过努力也可以成功,保护学生提问的信心与勇气。这样在今后的学习中学生才能够以更大的动力参与其中,才能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避免全班学生一个标准,要善于对学生进行纵向比较。只要学生能够提出基于自身的实际学习情况的问题就加以表扬与肯定。同时使学生向更高层次的目标努力,从而促进优生更优,促进中差生的转化。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寻找中差生点滴的进步并给予鼓励,让这微小的闪光点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当然我们提倡以赏识教育为主,并不是排斥批评,而是要坚持适时适度适量的批评。不顾实际地一味表扬只会让学生对表扬产生麻木状态,而无法起到激励的作用。

适时适度适量的批评也是一种激励,有时甚至会起到比表扬更大的作用。所谓适时,是指在学生出现骄傲自满时,要以批评来让学生客观地看待自己,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适度是指注意批评的尺度,过于严厉会打击学生提问的信心,过于宽松则不起作用。适量是要注意批评的次数,过少与过多都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也就是说在评价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精当的评价,要让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表现出更大的学习动力。

总而言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这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作,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要做好长期的计划,从整体上把握,在初中各阶段制订相应的计划,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参考文献:

[1]杨辉东.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8

[2]向文华.中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09

上一篇: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所创新 下一篇:浅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