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票据制度之优劣辨析

时间:2022-10-06 03:47:57

融资票据制度之优劣辨析

摘要:融资性票据作为高流动性的短期债务工具,即是基于票据流通性之本质要求而衍生的。鉴于其可以在货币市场中将虚拟资本迅速变现,并具有信用期限短,兑付时效强的优势特征,而大有突飞猛涨之势,甚至已达成相当的规模和体系,在近年票据市场中尤被关注。而目前,我国《票据法》并没有确认融资性票据的合法地位——尤其针对没有固定的用途的纯融资性票据。票据的融资功能被局限于延付性的资金融通,企业无法签发票据直接融资。基于此,参与主体为了规避合规性检查,诸多游走于法律边缘之操作频现,使市场融资的“合理”需求与违法违规行为混合交杂。因此,需要对诸现象进行审慎分辨和分析,以妥当地定位融资性票据制度在我国的制度价值,以探求取舍之策。

关键词:融资性票据票据融资制度票据法

当前,国际票据市场中纯融资性票据已占据其主流。而目前,我国商业票据交易品种主要是银行承兑汇票, 商业承兑汇票在票据市场交易中所占的比重较小,企业主要仍是全程通过银行进行融资。客观来说,这种单一格局首先不利于企业发展信用,继而扩大融资,更不利于票据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同时,由于该格局下的票据业务发展完全依赖于银行信用,使商业银行成为票据风险的最终承担者,这既不利于金融体系风险的分散,长期上也阻碍了商业信用票据化和票据融资规模扩大化的进程。

一、现行票据融资体制存在的问题根源探析

(一)随着商业银行对票据业务积极性的提高,其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各商业银行争相开办票据贴现及转贴现, 并纷纷以降低贴现利率的方式来招揽客户。 而由于严格的授权管理和责任追究制度,一方面阻碍了低端票据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直接导致了汇票业务向少数优质行业和企业高度集中。

(二)银行在承兑和贴现时,一般要对企业签发的汇票进行真实性审查,以确认融资的安全性和自偿性。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种审查具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在操作上也有相当难度。此外,由于现实贸易结算方式的复杂性,即便这些形式要件都符合审查要求,也并不能证实和保证该银行承兑汇票背后贸易背景的真实性。

(三)银行机构系统性风险也在加剧,主要集中于承兑风险集中,存贷款成倍虚增。为了增加手续费收入、吸收保证金存款,各银行普遍放宽签发条件,降低保证金比例。但是资金一旦违规流入股市房市等高风险领域,当企业到期无法付款,承兑行必须垫款时,低比例的保证金和低廉的手续费实无法覆盖风险,从而导致承兑银行面临巨大的系统性危机。而为避免承兑汇票或部分贷款转为逾期贷款,部分银行为客户在汇票到期日前开立新的承兑汇票,从而掩盖了真实的信贷质量,使信贷风险隐患积聚。

二、融资性票据活动发展的微观动因考察

归根结底,市场选择是融资性票据业务发展的主要动力.近年以来融资性票据业务的迅猛发展,正是参与票据业务的各方追逐自身利益的结果。融资性票据活动理论上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票据的融资功能,满足市场参与者的资金需求,其发展现状中实也蕴含了合理的要求。

对于投资者而言,融资性票据为其提供了另行投资渠道。一则,因其流动性和盈利性的良好结合会成为众多投资基金、保险公司、工商企业等投资者的重要投资对象,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可以借此进行有效的资产组合管理和结构调整。二则,选择融资性票据亦可以获得高于银行利息的收益,故相较其面临的风险,商业票据仍不失为一种受欢迎的投资工具。

对于发行者而言,利用融资性票据市场融资有以下好处:一是成本较低。一般情况下,银行承兑汇票贴现获取资金的成本大大低于一般贷款;二是灵活性强:融资票据发行者可以直接联系多种市场机构投资者,并根据市场的需求和自己对资金的需求来设置发行的融资性票据的期限和利率等,及时筹接到合适对口的资金;三是资金来源多元化:通过使用融资性票据市场获得广泛的资金来源,可使企业避免过度依赖少数商业银行;四是提高发行者的信誉:通常而言,只有信誉卓著,实力雄厚的大公司才能进入融资性票据市场融资——发行融资性票据本身就是公司实力、信誉最好的证明。

三、确立融资性票据制度的宏观裨益列析

宏观来说,票据市场上可选交易工具的匮乏,使票据的流通受到很大阻碍,票据制度的实践功能亦难以进一步扩展。通过将交易性票据与融资性票据并举,这将为企业开辟更广阔的融资渠道,有利于增加票据市场交易工具的种类,完善我国金融体系。

且票据作为公司间、银行间融资的工具,将银行信用与企业信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兼具融资与结算功能。开放融资性票据市场,一方面可以分担银行风险重负,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诸多台下违规操作得以登上公开规范的平台,从而也一定程度上消减了银企之间的票据纠纷,极大改善和强化银企关系,形成银企之间互信互利的双赢局面。

同时,毫无疑问,一个有着广泛的参与者、丰富的交易工具并且交易活跃的票据市场是再贴现政策得以操作成功和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融资性票据市场的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再贴现业务的发展,通过合理制定再贴现率,有效引导有限资金向优势产业集聚,带动和调节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实现引导资金流向、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的政策目的,更加顺畅地传导货币政策,推动宏观经济可持续发展。

而在此层面上,发展融资性票据并构建相关制度最大的裨益在于,可借其改善我国市场信用现状。可以说,票据市场信用的价值比票据融资额度更宝贵,而发展票据市场是建立社会信用制度的最佳途径。

四、辩证评析我国现行相关法律制度以及发展方向

(一)对相关法律制度的辩证考察

虽然融资性票据制度有诸多制度绩效上的优势,鉴于我国《票据法》奉行票据有因性理论,使得在现有票据法律体制下,票据的融资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融资性票据路径的发展仍面临相当的阻碍。因此,在票据市场的发育程度已经大大提高的时候,这些规定不仅遭到了许多学者的批评和反对, 也使法院在审判中陷入了两难境地。有观点提出,鉴于目前票据市场发展情况及监管现状,强调票据的贸易背景与融资性绝对不可分割的做法,不符合票据自身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轨迹,不如堵疏结合,给予合理需求以法律制度之保障。

当然,法律如此设计自有其妥慎的权衡,亦不可轻易予以变动。结合相关立法原则和精神,同时基于我国经济市场当前总体现状,可就融资性票据制度本身着眼作如下几方面的考虑:

1、我国的立法传统倾向于安全性和稳定性

在票据关系中坚持票据行为的无因性,是现代各国票据法理论所普遍遵守的规则。 但是由于我国立法更注重强调票据流通的安全性,因此在无因性的问题上采取了最严格主义。1995年出台的《票据法》以及随之出台的司法解释,实源于在当时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中,防止参与者利用票据骗取资金的考虑。

2、融资票据活动与高风险并存

一方面,融资性票据的出票人在取得资金后可能改变资金的用途,由于资金缺乏专用性,出票人可能脱离主营业务将资金配置于高风险项目甚至用于非生产用途,则未来还款的不确定性就大大增加了。

另一方面,融资性票据的使用亦有引起经济结构失衡的风险。真实票据的签发以商品交易为前提,即资金流被商品流引导,分散于经济中的各个领域。而融资性票据会使资金流先于商品流产生,流向的选择具有主动性。当某一领域收益率提高或前景被看好时,资金流将会大量向该领域聚集,导致局部的经济过热加剧,破坏经济的稳定运行。

当然,任何金融工具的运用都与风险相伴相生,融资性票据也不例外,从其签发、承兑、转迁和贴现等各个环节均存在着不确定性,但这种融资风险产生于融资活动本身,是客观存在的。

3、票据市场监管主体不明确,基础配套建设落后,全面建立融资性票据制度的条件尚不充分

当前,央行、银监会、审计部门以及公安部门均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对票据业务进行相关监控,但孰为主要监管部门尚未明确。且法律制度建设、交易规则、行业准入、协调机制等基础建设远远落后于市场的发展。

由于融资性票据业务的风险相对较大,如若建立发展相关制度,必须对融资性票据和真实性票据业务实行严格的隔离监管,而此应由银监会、企业的开户银行、工商部门、税务部门、票据专营机构等共同承担,这对我国现有体制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现阶段构建融资性票据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我国目前经济金融、社会信用均已发生巨大变化,而现行《票据法》把"真实票据原则"作为立法基础,使融资性票据欠缺存在和发展的制度基础,现在看来确实是缩小了票据市场的发展空间,阻碍了票据市场化进程,亦影响了票据市场交易链条运转的稳定和协调。随着票据业务的增长、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法律环境的日益完善,我国目前沿用的《票据法》在实施过程中凸显出的问题已不容忽视,确定相应对策亦迫在眉睫。而应形势现实需要,在此进程中是否给予融资性票据制度以法律制度上的保障和规范尤为关键。

鉴于支付结算的载体是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发展变化的,用融资性的票据逐步取代与基础关系相连系的票据也应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 票据相关法律法规作为维系并推动票据市场乃至全局经济正常运行、发展的平衡动力系统,基于其对票据市场的重要规范和导向作用,及其当前自我更新的要求,在理念和构架上进行大幅度的调整尤为可待,而此时正是在法律中构建融资性票据制度,并达到整体协调的最佳契机。但同时要指出的是,一定时期内,一国的票据法是建立在其信用机制的成熟度上的,更是与其当时的经济发展步骤和程度相吻合。因此,即便明确要放开和推行融资性票据制度,必须紧密结合我国国情,也必然要求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步到位,更不可一味强调发达国家主张的票据的完全无因性。

对此有以下可行途径:首先融资性票据规范的核心在于加强信用立法,对此要加大可操作性和操作力度,通过建立失信惩罚机制,界定失信的法律边界,明确规定失信程度及相应制裁等,从而加大失信者的行为成本,迫使其行为趋向守信。当然,这也需要结合严格的信用评级制度和通畅的信息传递渠道方能有效作用,通过建立包含银行信用记录和社会信用记录的全国性数据库,并通过信用信息披露平台,实现信用信息的监督与共享,从而在此基础上发展循序渐进的市场准入制度和担保支撑系统。 同时,借鉴其它国家引导专营的市场模式,可重点培育专业中介机构,并在法律中对其权限和职责予以明确规定。由此保证可有效调控的前提下,实现票据经营规模化和市场化,从而进一步促进票据市场的主体多元化,打造票据市场高速发展的良性循环。

六、结语

票据的信用功能和融资功能是票据能在各种新型支付结算手段和汇兑方法频出的今天仍然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原因,而融资性票据作为发育成熟的票据市场中一种重要的资金融通工具,正是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尽管其现阶段仍不可避免地会显现出弊病,亦不能保证该模式之普适性和绩效之长期性。但是,回顾我国票据市场的发展历程,结合当前我国票据市场乃至金融市场发展形式和现实需求,并参考发达国家票据市场运行模式,有范围的放开对真实交易基础的硬性要求,完善全面信用体系和中央监管体制,逐步构建并在法律中确立融资票据制度,相较还是应时势之优选。因此,现阶段宜对融资票据加以有效疏导,将其从私下滥用纳入有效管理,坚持在规范发展承兑汇票等传统票据市场的基础上,在法律上和体制上积极创造条件,来实现我国票据市场的融资功能的转换和升级。

上一篇:国外离岸远期汇率市场发展经验与借鉴 下一篇: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影响因素分析